李惠英
〔摘 要〕 科普绘本,又称科学绘本,是以科普知識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绘本,其所承载的内容和形式与幼儿的心理特点相契合,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绘本阅读,可以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进而能够满足其好奇心,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绘本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科普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绘本凭借精致的图片、形象鲜明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情节,丰富了幼儿想象,激发幼儿同理心,增强了责任感,幼儿园教师若能很好地利用科普绘本阅读,发挥其教育价值,便能够切实地帮助幼儿更加平稳地过渡到幼小衔接阶段。基于此,本文从幼儿科普绘本阅读教学方法出发进行探究,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幼小衔接;科普绘本;教学方法;研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20-0109-03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幼儿园作为教育儿童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重要责任。而在幼儿园中开展科普绘本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科普绘本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就是将幼儿科普绘本阅读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从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入手,让幼儿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科普阅读兴趣
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这样能够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等方式,在绘本阅读中创设出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例如,在进行《奇妙的花》的绘本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动画视频,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和想象来扮演各种花的形象。如在讲解到“蝴蝶花”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扮演:“蝴蝶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的花蜜可制成蜂蜜。在对其进行描述时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让幼儿理解“蝴蝶花”是一种美丽、鲜艳的花朵。这样能够让幼儿感受到绘本阅读教学中的乐趣。
(一)丰富绘本内容
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体验生活,这样才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绘本内容进行适当拓宽。如在进行《奇妙的花》这本绘本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幼儿介绍这本书中的内容,然后再向他们讲解有关花的相关知识:花朵除了可以用来观赏,还可以用来制作成蜂蜜、香水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来向幼儿介绍一些关于花的其他知识,这样能够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花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观察有关花的绘本图片,如在《奇妙的花》这本绘本中就有很多关于花朵的图片,如有大、小等形状,红、蓝等颜色。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幼儿能够更加形象地了解花的特点。这样能够帮助幼儿丰富其知识经验,激发他们对绘本内容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扮演角色理解内容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神奇的树》的绘本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这棵树的特点:“在这棵树上,你能看到什么?你能闻到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让幼儿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这棵树,进而能够促使他们在阅读绘本时主动地思考、探索。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让幼儿明白这棵树是怎样长成的。又如在讲解“蝴蝶花”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蝴蝶吗?”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促使幼儿更好地理解“蝴蝶花”是一种美丽的花朵,进而能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绘本阅读教学中来。
二、结合生活实际,拓宽科普绘本内容
幼儿科普绘本以绘本的形式展示了各种科学知识,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能促进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幼儿喜欢观察、模仿,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生活,让其在观察生活中发现、了解科普知识。例如,在进行《奇妙的大爆炸》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一些日常物品的外形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描述,帮助幼儿了解物体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幼儿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物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比如,在进行《地球是怎么来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形象比喻让幼儿了解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如何变化等相关知识。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物品等方式来丰富绘本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科普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在进行绘本教学时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拓宽绘本内容,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相关知识。
(一)结合生活常识,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
生活是幼儿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将绘本内容与幼儿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进行《小熊和小熊》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一些小熊和小熊一起玩耍、一起吃饭等生活场景,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小熊的行为来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如在进行《小熊和大鲸鱼》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人物等,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这些动物或人物的行为来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科普绘本以故事的形式将各种科学知识呈现给幼儿,但是这些知识并不是枯燥的、抽象的,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进行科普绘本阅读教学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来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进行《奇妙的动物世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动物世界中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动手制作一只动物模型,在制作动物模型时,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并描述动物模型的外形特征,这样能够帮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绘本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将绘本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进行《小老鼠搬家》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制作一些小老鼠搬家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通过画图、粘贴等方式来进行。
三、丰富科普活动形式,提升幼儿能力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绘本阅读教学方法,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丰富活动形式,使幼儿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科普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活动形式,让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其在具体实践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或小游戏让幼儿尝试。例如:教师在讲解《牙齿和骨头的故事》这一绘本时,可以先向幼儿介绍有关牙齿和骨头的知识,再向其提问:“小朋友们牙齿都长在哪里?”当幼儿回答出后教师要继续提问:“小朋友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咬过东西?你咬过什么东西?”这样不仅让幼儿掌握了知识点,还让幼儿了解到要爱护牙齿和骨头。
再如,教师在教学《小鸡和小鸭》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小鸡和小鸭的外貌特征及生活习性等。在阅读绘本后教师要向幼儿提问:“小鸡的哪些部位比较大?”等问题,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小鸡和小鸭的样子、大小、羽毛的颜色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识,还能提升其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
此外,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我爱我的身体》这一绘本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小猴子用手触摸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并说出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探究欲望。在幼儿自主阅读时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例如教师可以让各组进行讨论并进行展示。在展示时要让小组成员进行相互交流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以《奇妙的身体》这一绘本为例:该绘本主要讲述了小兔子身体部位的特征及身体器官功能等。其中“耳朵”“鼻子”“眼睛”等部位较为复杂且抽象,不适合幼儿阅读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如教师可以将耳朵、鼻子、眼睛、嘴巴等部位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幼儿在直观感受中加深理解。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抽象的人体结构图,如脊柱、骨骼等。
四、尊重个体差异,科学制订科普阅读计划
在科普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以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高科普绘本阅读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彩虹》一课的绘本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计划,对一些阅读能力较弱、理解较慢的幼儿,可以安排较简单的繪本阅读,让他们先通过听、说、看等方式理解故事内容。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在其理解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入不同难度和风格的绘本内容,充分发挥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总之,科学绘本阅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来激发幼儿对科普绘本阅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其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幼儿园是幼儿的启蒙教育场所,教师要善于利用绘本教学方法,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阅读和思考,并能在阅读和思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科普绘本不仅可以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到科学知识,还可以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方便幼小衔接工作顺利开展,为幼儿顺利进行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斯维,芦苇,王涛.幼儿园科学绘本的教学价值与实施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2018(16):136-138.
[2]邹卫欢.利用科学绘本激发幼儿兴趣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5(3):92.
[3]李庄园.幼儿园科学绘本的选择与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