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语文教学课程实施环节的课堂评价的建议是:“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这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要求教师结合教学方向、学生特点,展开创新性的多维度评价工作。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考察的重点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学习状态,主要涉及到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等。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学业质量要求,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全方位记录学生的表现状态,对典型作业、阶段性测试等数据收集整理,采取的评价方式符合新课标要求。
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要遵循如下原则:第一,促进教与学改进,通过学生学习特点及问题的发现,根据评价过程与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这是实现学生自我反思、改进学习方法的前提。同时,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将个人日常教学问题进行总结,实现教学设计的优化,保护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调整教学策略。第二,统筹安排评价内容,对不同学生实际学习状态、参与程度、发展水平等,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可以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沟通、合作、创新等能力,全方位梳理并记录。第三,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积极作用,根据学生年龄及性格特征选择恰当评价方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关注其个人兴趣、能力、水平差异,构建多主体、多视角评估模式。第四,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科学性、整体性的提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学习态度,挖掘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典型表现,考察学生学习品质发展。第五,拓宽评价视野,融合不同学科,以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学生在社会实践、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呈现出的情感态度,对学生家庭与社会领域语言发展情况有所关注。
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学业水平考试为主要形式,根据学生学业质量表现来检验其阶段性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是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依据,更是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参照。
在实施终结性评价时,要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坚持素养立意。考查目标是核心素养,采用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检验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水平;坚持依标命题,展现课程理念的同时,遵照学业质量要求来选择命题框架、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等;坚持科学规范,在进行题目表述时要简明规范,采用典型性、多样性材料,可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有效反映。第二,严格遵照规划命题。在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内,科学设计试卷结构,主客观试题比例符合规定,在设计试题时考虑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要求,确保题型、题量、难度等可以将学生语文学习成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展现。第三,题目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处于真实交际语境下,考查学生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思考问题模式、思维发展水平,选择与社会生活实际关联的命题材料,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究,提升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初中阶段学生在理性思维能力的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学生主观探索理性世界的诉求却异常强烈。语文属于人文性学科,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个性素养,并对自主学习意识有更高要求。如果继续遵照传统课堂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的方式,并不能达到新课改要求。因此,教师应当以引导者的身份重新找到自己的课堂定位,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由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意识,发展个性化能力,以规划者身份创设出学生愿意参与的学习环境,主动接纳课堂资源并催生学习思维与能力的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对他们在语文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情绪,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最适切其本身特点的综合评价结果。
优化综合学习能力。初中语文在综合性、生活性方面优势非常明显,对学生建构初级思维主题意义重大。展开多维度创新思路评价工作,需要教师对初中生在语文学科的主观诉求上有深层次的掌握,能在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心理动态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尝试调配主客观资源,并以课堂评价为主规范学生在课上课下的自主学习,以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意识。
根据课堂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初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状态、思维角度、发展维度等,可以得到全面观照,特别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索机会大大增加,对学生认知维度的开拓有重要作用。教师可通过客观、友好的引导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挖掘自身优缺点的途径,这是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探究的前提,是综合学习能力达成并优化的基石。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进行课堂评价时要明确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合适的评价标准调整评价模式,考虑到多个项目影响因素,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符合学生个人实际情况,且公正客观,以开放的评价心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个性。
首先,评价方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初中生的年龄跨度多在12-15 岁,心理生理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程度有明显差异。因此,在面对教师评价结果时也会呈现出各自特点。要求教师在评价时,要考虑到学生年龄心智的不同,注重评语篇幅和用词的掌握。如果是低年级或领悟力较低的学生,可采用简单直接的语言;如果是高年级或领悟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用语篇幅,并采用更理性丰富的语言形式。
其次,评价方式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对初中生的评价要建立在对其全面了解基础上,尤其注重学生的心理发育阶段特点。如果是学习能力强、语文水平高的学生,可采用价值观与学习方法引导的理性方式;如果是语文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应当偏向优点描述、诱导鼓励的感性方式。由于每个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拓展能力不同,教师应当以开放式的心态和语言,为学生创建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让高水平学生有发展空间,让后进学生有追赶途径,增强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促成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评价迎来新的调整设计要求后,每个语文教师都在探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对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原则分析,探索符合当前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的创新思路,目的是能为学生提供客观公正的精准评价,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