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向红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激励广大基层干部锚定“两个确保”、贯彻“十大战略”,在“中原更加出彩”的实践中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有助于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更好地彰显河南担当、展现河南作为。
广大基层干部身处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党的方针、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实践者。因此,持续激励保护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在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的同时,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经济发展“三期”叠加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任务重、矛盾多、困难大,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难度系数不断提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广大基层干部应做到准确识变、奋发有为,以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意志和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这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效,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政治生态持续改善,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广大基层干部敢于作为、善于作为。但是,依然存在着少数基层干部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严重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集中整治基层干部不能担当、不会担当、不善担当、不愿担当等现象,持续激励保护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既是遏制腐败的有力利器,也是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他要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直接执行者和实施者——基层干部。基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基层干部队伍。因此,要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激励保护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越是目标远大、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是需要锻造一支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从目前河南省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来看,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与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不相适应的现象。比如,有的基层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实干精神不足,有的基层干部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的基层干部精神懈怠、动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河南省推进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在激励保护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有一些有待完善和提升的地方。
政治激励是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基层干部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从当前的实践效果来看,政治激励效力有限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晋升空间有限。由于受职位数量、任职年龄条件、按资排辈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个别基层干部多年得不到提拔,从而滋生出“提拔无希望”“工作没动力”“基层熬日子”等消极心态,工作热情也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二是“能上能下”激励效力不足。一方面,个别基层单位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仍然存在着“任人唯分”“任人唯亲”等现象,庸者占位的现象仍然存在,致使“能者难上”。另一方面,个别基层干部利用人脉关系等方式获得提拔,只要不犯大错,大多数情况下没有“降职之忧”,致使“庸者难下”。三是考核体系不完善。在实际执行中,考核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不够,有时候甚至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同时,考核结果运用效力不高,没有和提拔、加薪、奖惩等紧密结合,从而降低了考核的权威性。
科学合理的物质激励,不仅是维持基层干部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直接动力。从当前的实践效果来看,物质激励保障不足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工资待遇偏低。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工资待遇与市直公务员待遇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一些基层干部忙于找各种关系调往市直单位工作,或者忙于参加上级部门的遴选,甚至出现了个别干部离职的情况。二是绩效考核不到位。受地方财力的影响,基层干部的绩效工资普遍不高。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对基层干部进行了绩效考核,但却无法进行相应的物质激励。三是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存在。一些基层单位的值班加班补贴、年假补贴等,要么取消,要么“人人有份”,从而导致加班与不加班、休假与不不休假、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等的物质报酬是一样的。
精神激励能够激发基层干部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当前的实践效果看,精神激励力度不够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榜样示范作用有限。一些单位在考核奖励时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没有明显的差别。有的在评先评优时“轮流坐庄”,评选出来的“榜样”先进性、代表性不足,难以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二是荣誉激励综合效力不足。有的基层单位给“先进工作者”“岗位能手”“劳动模范”等荣誉获得者的物质奖励非常有限甚至没有,而且又很难与职级职务晋升、干部提拔、绩效工资等挂钩。三是公平公正性有待提高。在个别基层单位评优评先和考核工作中,有的是找关系拉票,有的是平衡照顾,使得一些先进、模范名不副实,缺乏公开、公平、公正。
情感激励主要是从情感上关心、关爱、支持、鼓励基层干部,这也是一个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的实践效果来看,情感激励效果欠缺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效力受限。情感激励的效果主要和领导的人格魅力相关。如果领导的人格魅力不高,他的情感激励就很难得到下属的认可,甚至会给下属留下“作秀”印象,引起下属的误解和反感。二是形式单一。一些基层单位情感激励的形式主要局限于谈心谈话、困难慰问、年终慰问等传统做法,具有比较明显的程序化和格式化特征,从而限制了精神激励的正向效应。三是活动缺乏。一些基层单位领导责任担当意识缺失,往往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借口,“一刀切”地把过去单位经常举办的团建、文体等活动取消,影响了组织和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归属感。
负向激励主要是采取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等问责方式来激励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基层干部的负向激励明显加强,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问责“变形加码”。建立问责机制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但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在执行中不断“层层加码”,甚至“一刀切”。再加上当前社会舆论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很高,基层干部一旦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或者犯了错误,很容易形成负面舆情,导致一些基层干部产生了“宁愿不出彩,也要不出事”的避责心理。二是隐性行为难以问责。在具体实践中,除明显的违法、违纪和失职等行为可以被问责追责外,一些担当作为不够的隐性行为很难界定和问责,如出勤不出力、出力不尽心等。三是保护机制不健全。在追责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保护机制还有待健全,基层干部面临着“不干怕问责、干多怕出事”的两难困境。特别是闻听身边同事或者熟人受到问责处理后,更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持续激励保护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推力,必须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靶向施治、精准发力。
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担当作为的用人导向和评价导向,真正把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重用起来,实现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
树立担当作为的用人导向。一方面,在选人用人工作中要突出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鲜明导向,在严把政治关的前提下,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基层干部重用起来。另一方面,要不断细化和完善正反向测评表,进一步细化“担当有为”的具体标准,将“好干部”与“老好人”、“能者”与“庸者”区分开来,坚决防止那些假担当、假作为、假政绩的“老好人干部”钻空子、得位子。
健全完善能上能下机制。一方面,要不断拓宽基层干部晋升的渠道,执行职级政策时注重向基层一线人员倾斜,在政策许可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职级职数比例。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或者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实绩显著的基层干部,要优先晋升、提拔和重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基层干部的调整力度,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成为常态。要综合考察核实基层干部的一贯表现。如果是能力问题,要采取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处理等方式处理;如果属于不担当不作为问题,要视情况问责追责,决不姑息。
科学考核与结果运用并重。一方面,要不断优化考核内容,丰富考核方式。采取年度考核、平时考核、现场核实、群众评判等多种方式综合研判。既注重对“显绩”的考核,又注重对“潜绩”的评价,考准考实基层干部的实绩,真正让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从考核考评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加大考核结果的利用效力。坚持考核结果奖惩兑现,把考核结果作为基层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绩效奖金、问责追责等的重要依据。
要采取强化物质激励、完善工资待遇向基层倾斜、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向担当作为者倾斜等具体办法,来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
优化薪酬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实现基层干部津贴补贴、工资福利等经济待遇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要不断改善薪酬结构,对那些基层工作时间长、勤勉廉洁、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适度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要重点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待遇过分拉大的问题,避免通过对比让基层干部产生心理失衡。
完善绩效工资体系。将基层干部的工资收入与绩效考核挂钩,建立健全以业绩为主导的绩效工资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奖励标准,通过绩效奖金提高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另一方面,要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拉开奖励的等次与区别,合理拉开绩效工资差距,实行差异性激励,真正破解“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实现公正性与差异性有机统一,让实干者得到的实惠多,让担当者获得的奖励大,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落实正当福利待遇。严格落实基层干部工作补贴和公务交通补贴等有关政策,按照规定逐步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补贴标准,尤其是向艰苦边远地区及工作任务繁重的岗位倾斜。明确基层干部应该享有的福利待遇名称、发放标准及发放范围,落实基层干部正当的福利待遇。认真执行各项基层工作奖励规定,对实绩突出、有显著成效和重大贡献的基层干部,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精神激励是唤醒基层干部主动担当作为的强大思想武器,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在基层工作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强化理论武装,增强政治自觉。要持续强化科学理论武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特别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政治自觉。
加大教育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注重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引导基层干部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在学习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意识。要让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不断激发他们想担当、愿担当、敢担当的思想自觉,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干事创业。
注重荣誉表彰,增强行动自觉。持续加大对担当作为基层干部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力度,运用好各类表扬、奖励政策,坚持平时激励和专项表彰奖励相结合,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作为各类评优评先、选人用人、晋升提拔等的人选。加强对担当作为基层干部先进典型的学习和宣传,不断发现和推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激励广大基层干部见贤思齐、比学超赶的强大精神动力。
情感激励主要是通过真诚的交流、暖心的关怀,来增强基层干部对组织的归属感、对工作的荣誉感、对事业的使命感,从而激发和强化他们担当作为的责任感。
严格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坚持把谈心谈话融入日常工作中,采取日常谈心谈话与重点谈心谈话、集体谈心谈话与单独谈心谈话相结合等方式,分层、分类、面对面开展谈心谈话,推动谈心谈话常态化、制度化。尤其是在基层干部职务调整、思想波动、被问责、受处分等关键节点上要及时谈心谈话,认真听取基层干部的意见、心声和诉求,多疏导、多激励、多关心,切实让基层干部感受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丰富基层干部精神生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开展团建、文化、体育等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基层干部的精神生活,提升基层干部之间的协同能力。要在轻松愉悦、紧张活泼的工作环境中,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和勇于创新的奉献精神。同时,要采取邀请心理学专家授课、公布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拓宽心理诉求和援助途径,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做好自己的“心理医生”。
注重基层干部生活关怀。用心用情关爱基层干部,经常关心了解基层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基层干部在福利待遇、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单位“一把手”要带头落实带薪休年假制度,鼓励基层干部按照规定休假,做到应休尽休。落实体检制度,适当提高体检标准,分级建立干部健康档案。增加走访慰问频率,重点关注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此外,还要多关心患重大疾病、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困难基层干部。
反向激励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鞭策约束方式,给予适度的压力,进而激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潜力和活力。
从严管理监督。准确把握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内在统一的关系,不断探索完善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举措,把严的基调和实的要求有效结合起来。及时深入基层一线,综合运用日常监督、巡察巡视、信访制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情况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注重摸排分析基层干部思想心理、日常行为、履职尽责、廉洁务实等情况,督促激励基层干部恪尽职守、敢闯敢为。
开展专项整治。结合当前基层干部队伍的实际,持续深入开展不担当不作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深入查摆,彻底整改,系统施治,坚决纠治麻痹松懈、消极“躺平”、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顽瘴痼疾。对在整治过程中查处的典型问题,要及时通报曝光,对相关干部进行问责追责,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干部举一反三、引为镜鉴,不断增强他们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的意识。
规范容错纠错。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进一步细化责任判别和认定的标准,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列出具体可以容错情形和不可容错的情形,让基层干部能够明白“可容”与“不容”的清晰界限,增强其对容错纠错机制的信任感,打消“干事越多出错越多”的顾虑。另一方面,要完善澄清保护机制。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对恶意中伤、诬告陷害基层干部的行为,要依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让诬告者付出代价。同时,要综合运用召开会议、发放通知书、发布公告等形式,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基层干部澄清正名,消除负面影响,还干事者以清白。
人文激励就是通过营造一种风清气正、务实担当、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为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基层干部撑腰鼓劲、摇旗助威,进一步激发他们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信心和决心。
持续推动基层减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入推进基层减负工作,进一步精简文件和会议,严格控制层层发文、层层开会,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修正可能会增加基层干部额外负担、消耗基层干部资源和精力的繁文缛节,牢固树立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精力干事创业。
加大容错纠错政策的宣传解读,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公众号、政务微博、新闻发布会、政府宣传栏、电视广播等线上线下平台,加大对容错纠错政策的宣传解读。广泛宣传容错纠错的典型案例,使广大群众理性看待基层干部工作中的“适当失误”, 让有关部门“知容”“敢容”“会容”,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只要干部为群众办事,组织就为干部撑腰”的社会舆论环境,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让基层干部大胆创新作为。
强化基层干部的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基层工作的有效开展,除依赖基层干部自身的能力素质外,还有赖于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认可、信服和正向激励。因此,要强化对基层干部的正面报道和宣传,尤其是要大力宣传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让更多的群众走近、理解他们,进而支持他们的工作,为基层干部暖心、提气、鼓劲。要积极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推动形成鼓励担当作为、崇尚担当作为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