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数字化融合路径

2023-08-26 11:15陈栋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利用数字传统

陈栋

陈 栋: 上海市正高级教师,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高级中学校长,上海市松江二中副校长,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综合)计算机学科评议专家組成员,上海市松江区骨干教师“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专业发展共同体”主持人。曾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优秀科技辅导员”“上海市优秀教师君远奖”等荣誉称号。参与编著《信息科技学科发展与学科价值解读》等著作,《基于课程标准的计算思维教学实践路径初探》等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保持“清、新、自、然”的教学风格;主张用创新诠释课堂,依托数字新技术,点燃学生的内在精神力量,厚植家国情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在当前的具体实践中,尽管许多学校的古文诵读活动、校园文化节、戏曲鉴赏课、剪纸课等开展得十分热闹,但大多停留在表面,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形式。此外,很多学校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缺乏新意,内容多为古诗词鉴赏、地方戏曲鉴赏、刺绣技艺、剪纸等,且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偏重知识讲授和技艺练习的问题。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发挥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当前快速发展、不断创新的数字技术正在赋能中小学教育教学变革,这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契机。学校应该用好数字技术,以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学生素养为目标,探索多条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数字化融合路径,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更多的渠道。教师可以从资源、方式、条件、手段、方法等维度开辟课程教学新路径。

路径一:利用数字技术开发传统文化教学资源

人们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静态或实物形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存储、传播。我国很多古籍、文物、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数字化的表现形态,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学习和利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互联网上已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开发出感染力强、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供教学之用,为学生充分接触、理解传统文化提供直观、丰富的学习体验,进而促进文化传承。

为落实语文、美术等学科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文化理解”素养的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收集、选择并整理相关的传统文化数字资源供学生学习,弥补教材在内容方面的不足,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具体实施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遴选和使用现成的资源,即使用搜索引擎等工具从互联网这个丰富的资源库中找到合适的资源,如数字图书、视频等,直接在课堂上使用;另一种是二次开发,即以互联网上找到的资源为基础,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课件、微课,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在实践层面如何按上述路径操作?关键在于教师对搜索技术和工具的熟练掌握程度。除了使用百度等通用搜索工具,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权威、专业平台中的站内搜索工具,有针对性地查找优质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或教学资源。值得推广的做法是,学校尽可能地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资源在本校共享甚至校际共享,如利用学校云平台或教研团队分享群打造易于访问和分享的文化资源库,支持更多教师选用资源,这样做还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优势互补。

路径二:利用数字技术创设合作式学习模式加强文化熏陶

数字技术支持线上的互动交流和分享,为学生参与合作式学习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与机会,并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由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动,有效增强传统文化的熏陶效果。为促进学生文化传承等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如下路径:利用数字技术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互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既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又鼓励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在网络空间中积极学习和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加强协作学习与文化熏陶的常用方法是:组建网络学习小组、开展线上协作学习,鼓励、引导学生在QQ群等社群平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协作学习。为避免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线上协同编辑软件等工具共同完成作业或撰写学习小结,并有选择性地利用校园网站、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以视频会议、直播课等方式发布优秀的作业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要引导与监督学生合法、合规地参与线上互动和信息发布,并防范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风险。

路径三: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沉浸式学习情境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教师利用以虚拟现实技术(VR)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可以创造沉浸式学习情境,通过丰富、逼真的视觉与听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并让学生深刻感受和真切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VR技术和设备,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在虚拟环境中还原历史文化场景,再现文化技艺或瑰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接近真实体验的氛围中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促进教与学的方式从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向“学生情感体验”转变。在数字技术营造的沉浸式学习情境中,学生不仅可以高效地获得信息,而且能被激发出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感。

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在讲解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 下册》中《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VR资源(如“V故宫”)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深度学习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课堂上,学生佩戴VR眼镜,访问“V故宫”,对照课文中所概括的中国建筑的9个基本特征,逐一观察故宫养心殿等古建筑的整体结构及梁架、屋顶等部分,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分析,并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领悟中国古建筑之美。

探索本条路径的重点和难点在于VR教学资源的寻找和建设。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现成的VR教学资源较少,而VR教学资源的制作又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对广大教师而言,应尽可能通过网络搜索已有的VR资源并加以利用或改造,例如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V故宫”、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龙门博物馆的“云上龙门”等应用了VR技术的数字博物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互联网中已有的VR资源做适当的改造、优化,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路径四: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智慧化教学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采集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和作业等数据,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问题,用数据驱动和优化课堂互动和评价,助力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教师采用这种由数据驱动的、精准且个性化的模式教学,能更好地燃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当前,我国正深入开展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不少学校在建设智慧课堂、智慧教室。这为传统文化的智慧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环境。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利用學校的智慧学习平台或作业平台等来辅助传统文化的教学。智慧学习平台或作业平台是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平台能有效获取和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作业,帮助教师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学情。

不同学校使用的平台、智能设备不尽相同,仅以学生学习数据的采集渠道区分就有多种设备或系统:有采集学生作业数据的数字教材或在线学习平台,有采集学生作业数据和书写表现数据的智慧笔,有采集学生课堂行为表现数据的教室内的人工智能摄像头……对教师而言,无论使用何种智慧学习平台,首先需要熟练使用各类智能教学工具。其次,要抓住两条智慧化教学策略,第一条策略是重视前期的数据采集工作,有意识地采集课堂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点、学习效果或作业等数据;第二条策略是用好智慧学习平台中的数据和数据分析结果,用数据驱动、支撑后续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或作业题目。

以智慧笔和智慧作业平台的使用为例,在通用技术“桥梁模型设计”一课中,教师结合学校所处的上海市松江区古桥众多的特点,在用智慧笔采集学生课堂数据时特意加入了“松江古桥知识小问答”的测试环节。学生对照作业平台中的学案单上的选择题,使用智慧笔在互动教学卡上勾选答案。平台自动统计出每个学生每道题的作答数据,以及班级整体的作答数据。教师便可立即利用作业平台统计出的数据结果,快速、精准地掌握学生对家乡古桥文化的了解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补充一些关于家乡古桥文化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使用智慧笔绘制桥梁设计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智慧笔实时传送到作业平台中的数据,及时发现在桥梁设计时参考或借鉴家乡古桥的作业,结合智慧笔采集的学生书写过程轨迹,了解学生思考、探索的过程,以便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家乡古桥文化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路径五: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校本课程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学校利用以上四条路径,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可以有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堂教学的融合。此外,学校还可以将数字技术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机融合,开设一系列“既学习数字技术,又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校本课程,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数字技术反映了我们所处的信息社会的时代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代表着文化的传承。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学习数字技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校本课程,既符合当前信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对身边不断涌现的数字技术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促进学校的教学数字化转型工作。

对于此类校本课程,笔者建议采用主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将“文化传承”作为主线,据此先梳理出从学校文化、家乡文化到中华文化的三级单元,再围绕传统文化设计学习主题或活动,让学生感受和学习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技术的学习”作为暗线贯穿整个教学:教师首先从教学角度分析各种数字技术的属性(对VR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分析见表1),然后据此对数字技术进行内容重组,让学生使用适合的数字技术来研究传统文化素材和主题,或利用技术工具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甚至利用数字技术来宣传传统文化和开展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活动。

下面以家乡文化这个单元的设计为例,介绍具体做法。从“文化传承”主线入手:学校地处拥有内涵丰富的广富林文化的上海市松江区。该文化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将其作为家乡文化单元的学习主题。从“数字技术的学习”暗线展开:学生在学习广富林文化的相关知识时,学习使用VR技术或3D打印技术制作数字作品,在虚拟世界里再现陶器等文物或博物馆建筑。学生还可以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来介绍和宣传广富林文化,如利用移动应用设计技术开发App介绍广富林遗址公园、利用3D打印技术为广富林文化设计一个文创作品或在计算机中尝试“修复”一件广富林遗址出土陶器。学生在这个单元的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有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经验,而且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践行。

以上五条路径的探索对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和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提出了不同层级且逐渐提高的要求。对大部分学校和教师而言,依托现有的数字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顺利打通路径一和路径二;打通路径三需要部署一定的VR硬件设备,并对学校VR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打通路径四和路径五则需要在智慧教育、数字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提升等方面作出较大努力。

现今,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正逐渐加速,数字技术持续蓬勃发展,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途径,数字技术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中大有用武之地。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数字化融合的主导力量,学校和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开辟出更多、更有效的路径,踏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责任编辑:祝元志

猜你喜欢
利用数字传统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答数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