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冲击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亦是如此。教育的本质虽然未变,但教育的方式已随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疫情更是直接加快了授课方式的转变,慕課、翻转课堂、微课、各种手机APP等已成为新型授课方式。就体育学科而言,虽然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但理论部分的教学仍需要紧跟时代,借助“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更好地为高校体育教育服务,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求变仍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马顺江著写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思路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版)一书聚焦高校体育教学,针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体育学科教学的求变与创新,结合学科体育教学的特点、功能、目标、原则等基本元素,探索分析了生态体育、俱乐部、“三联互动”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了“互联网+”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指出了新的方向和路径。
该书阐明了互联网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首先,互联网技术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各种与体育课程、运动训练、体育赛事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和学习,能更快地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获得运动知识。其次,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可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师也可以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考核和评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此外,互联网技术还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的联系和有机结合。借助网络平台,高校可以与当地的社区组织、体育俱乐部、运动教育机构等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实现教学研究与社会应用的互动融合。
该书探究了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广泛搜集资料后,总结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第一,推行“零门槛”体育课程。利用互联网工具,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和自主选择的网络课程;第二,突出“大数据”体育教学。运用数据分析手段为学生精准推荐,实现对不同差异的主体进行个性化教学和辅导;第三,推进“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形式。除传统的课堂讲授和现场实践操作外,还可以增加多种教学模式,更好地因材施教;第四,强化“智慧”的体育场馆管理;第五,加强互动的体育课程设计。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设各类形式的互动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该书构建了“互联网+”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上,但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现代化的课堂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本书作者对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结合后疫情时代下的教学特性,构建了体育教学的多种智慧课堂,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手机运动APP、“三通两平台”等,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为高校体育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天津科技大学 侯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