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学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3)21-0165-03
0 引言
微课是适应当前信息高速传播、弹性化时间学习结构的优秀载体,在教育中的设计应用可为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者提供可喜且富有成果的前景[1]。早在2011 年,胡铁生首次提出完整的国内本土“微课”概念[2]。在传统的演示文稿的教学中,由于加入了大量动态效果,使得课程内容得到丰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运用微课形式补充传统教学的意义、方法及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动画”工具演示文稿课程教学内容的细节还原,提出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微课开发的相关建议。
1 高职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特征
1.1 高职学生学习特征
通过课堂派平台调查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偏向场依存性,对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兴趣较高,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但是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弱,实际操作能力欠缺。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演示文稿制作的基础,希望通过演示文稿中版式设计和动画设置的学习能够更加多元化地呈现文稿内容,根据课堂派平台学生的预习情况及以往学生学习情况,在如何让插入的对象实现最佳放映效果上仍存在一定困难。
1.2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将软件工具使用的知识点应用至现实效果的实现中。需要对最终目标实现的效果进行流程重构,完成对操作过程逐步拆解并构建工具应用体系,对初学者而言,缺乏效果与工具运用之间的关联想象能力,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以演示文稿的“动画”工具为例,课程教材中仅简单地对操作步骤进行直接性描述:“单击‘动画选项卡,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需要的动画选项,就可以完成所选对象的动画设置。”缺乏对工具运用效果和工具组合运用的展示,对学生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运用造成显著困难。
2 以微课形式增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意义
2.1 形象展示教学目标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媒体记录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其内容定位相较传统教学更加简短,可主要对少数知识点进行全面深入的阐释。例如,演示文稿动画工具的使用,可以详细展示不同工具运用方式,通过对运用效果的对比展示,将课程所涉知识点加以补充,从而形象化、具体化地给学生进行展示,便于学生理解教学目的[3]。
2.2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通常,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均设置了充足的实操练习课程,对教师知识点讲解的时长进行了隐性限制,不利于对知识点的全盘演示。微课以其短小、灵活、可重复观看的特点,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便于学生预习、復习,实现知识重点回顾,对自主学习起到了良好的补充效应,提高了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也能使教师集中研究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开展重点教学,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2.3 提升教育技术优化
微课平台的运用开发有利于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开发能力,增强教学信息反馈,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课堂派微课平台为例,平台后台支持对课程观看情况的实时监测,帮助教师取得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便于总结教学得失,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提升[4]。
综上所述,在既定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合理地将传统授课与微课课程相结合,综合运用微课平台,贯穿应用于课前预习、课中探究与课后复习的教学各环节中,实现更优的教学效果,是本研究设计的探索方向。
3“ 路径动画”微课设计探索
3.1 以工学结合为原则二次开发教学内容
依据工学结合的原则,在保持原项目教学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对所选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以信息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
3.2 以教学拓展为主线实时互动学习情景
以PPT数字故事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通过课堂派推送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了解任务、明确目标,形成对PPT动画的初步感知;课中围绕蜕变故事进行教学展开,通过展现PPT作品视觉效果的蜕变过程,使学生对自定义动画工具运用有更加清晰的了解,针对传统教学中不能实时反馈学生操作细节、课堂互动方式单一等教学难题,利用微课平台信息化手段监测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对学生教学作品进行在线赏析互评,展示学习成果。
4“ 路径动画”微课教学实践
4.1 课前预习
通过课堂派平台发布当期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学习分组及个人分工,完成课程作业的素材准备。具体过程如下:1) 要求学生完成“路径动画”微课内容的预习观看,过程中,教师通过平台播放数据反馈,以观察学生课程预习情况;2) 教师提前审查各小组关于“成长蜕变故事”PPT制作素材的准备情况并予以课程预习评分。
4.2 课中探究
通过“导”“炼”“施”“评”四个递进的教学环节,围绕PPT“蜕变故事”进行课堂情景演绎,步骤如下:
1) 导
结合课前布置的访谈任务,以心理小游戏方式启动情景创设,完成学生的分享交流;教师通过讲述专业领域模范人物的学习励志故事,向学生传递“学好专业技能、成就自我蜕变”的价值导向,激发学生自我憧憬,引导学生对过去学习情况的检视和理想未来的思考。最后通过以上故事情节,引出PPT动画工具运用课程任务。
2) 炼
教师围绕动画工具运用课程的知识点,参照微课“路径动画”中展示的动画内容,现场按照一般流程,依次为素材对象添加动画,实现现场操作演示。其间利用课堂派平台,以问题抢答、操作等形式与学生穿插进行教学互动,实现对动画工具类型选择、动画效果优化等知识要点的补充,这种信息化课堂的互动模式有利于将学习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以动态画面的呈现填补学生想象空白,避免纯粹的理论讲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真实的预习、学习情况。
3) 施
教师通过对任务目标的拆分,让学生分两步实践故事动画的制作:
第一步:分析流程,准备素材。要求学生熟悉故事内容,提取故事中呈现所需的关键动画,并讨论故事演绎中人物与场景的出场、活动、退场顺序等全部流程,探究动态效果的选择,填写动画执行脚本设计动画,准备好必要的素材文件。
第二步:实践操作,优化提升。要求学生按本组的故事执行脚本为幻灯片中的对象添加动画。课程完成后,部分学生在课堂派平台反馈,认为按流程制作的动画动作与真实情境有差距。教师通过组合动画的微课展示,为学生补充组合动画知识点,并以倒计时动画为例,向学生展示缩放、消失、缩小等延伸动画工具的功能,帮助学生提高动画特效制作的效果,增强PPT 制作体验,激活学习兴趣。
4) 评
教师利用微课平台的后端数据,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过程评价方面,平台可以实现通过作业、测试、考勤和表现等自动计算最终成绩。成果评价方面,通过平台预设的评分体系,组织学生依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自评、组评,选出课堂之星,以进一步激励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5]。教學评价方面,通过课堂派平台结合自主开发的PPT教学诊断分析软件,对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找到教学盲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5 教学成效
5.1 改善教学互动效果
相较传统教学,微课平台增加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前的知识点预先导引和素材的预先准备中,让学生自我预习更具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平台提供的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增进了学生与教师、同学的交流,通过平台应用情况统计,学生参与率由插入微课互动前的39%提升至90%,学生教评均分由65提升至92,普遍反映课堂内容较传统模式丰富和易于理解。
5.2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动画工具的运用在PPT教学课程中是一个需要大量实践的难点。传统授课中以点带面的教学容易忽略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的工具运用问题,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关键知识点。通过微课平台的内容植入,使学生在设计作品过程中,能够采用有效策略筛选出相关教学资源,并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借助微课素材的多层次演练和案例展示,帮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后期通过课程作品展示,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点运用,提炼学习经验并增强知识探索能力。
5.3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对微课内容的设计、制作,教师实现对教学课程的二次加工,增强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课程“化茧成蝶”的微课制作中,通过教学主题的设置、话题引入、知识结构拆解、画面编排等各项环节的操作,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呈现进行了提升,增强了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新教学技能的运用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6 反思与改进
6.1 进一步加强情景创设探索
本课题探析过程虽然围绕创设目标进行了针对性设置,但在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上考虑得还不够充分。如在心理小游戏环节中,随机选取的学生因性格内向,未能充分表达,在引导技巧上还有所欠缺,此类问题应在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能力上进行针对性锻炼,提高多形式教学的结合度。
6.2 进一步加强平台资源开发
在学习资源的推送上,平台仍仅局限于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推送,应综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风格以及前期学习情况进行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推送服务。并且在教学评价方面,还需增加学生各阶段学习数据的收集,及时生成个人评价报告、班级学习情况分析,为教学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效果反馈。
6.3 进一步加强微课设计能力
微课与教学结合的模式在教学效果上虽有显著优势,但其制作不易,消耗教师大量时间、精力。在素材收集、课程编排、内容录制等系统性工作上,教师个人力量难以实现全方位的优化。学校在教师培训上,应突出微课选题和制作的业务规范,针对性地围绕增强微课课程的开发能力方面实施辅导,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倾斜,方便教师更多更好地实现微课的选题、制作,不断丰富微课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