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全球指向与国际传播

2023-08-26 01:48徐保军高郡
对外传播 2023年8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明生命

徐保军 高郡

【内容提要】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一种具有跨文化特质的发展理念,以共同的价值基础和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构造出了一种中国生态文明叙事国际传播的可能性。积极利用中国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丰富语料开展全球化叙事,有利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具体的传播路向中,要注意发挥“在地语境”,坚持中国式对外传播特色,也要做到多主体“在场”,采用多样化的生态叙事方式和议题,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本土经验和全球价值相联结,提升中国话语道义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地球生命共同体 国际传播 中国形象 生态文明

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叙事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绿色中国形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对外传播是亟需解答的命题,需要在全球语境中不断探索构建相应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①积极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基于当前生态危机严重挑战的现实背景,对整个人类诗意栖居于地球家园、实现永续发展作出的深切思考,彰显了中国高度的大国责任心、使命感,指明了国际社会在生态领域合作的努力方向。同时,在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语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被暂时搁置,人类的整体利益被优先置于不同国家、政体、种族、集团的褊狭利益之上,有助于为中国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生态中发声提供了一个相对温和的环境,具有不容忽视的对外传播意义。

一、共有、共鸣、共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国际传播何以可能

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一种具有跨文化特质的发展理念,具有坚实的世界基础和全球指向,以共同的时代命题和价值指向构造出了一种中国生态文明叙事国际传播的可能性。

1.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两个维度

“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指明了地球空间内所有生命的共同体存在状态,强调的是全球发展要和整个地球生态共同体整体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两个构建维度。

从人与自然关系维度来看,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状况密不可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亘古不变的定律。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指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近五十年来平均下降69%,其中,自1970年到2018年,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监测范围内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94%之多。②而造成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和诸多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栖息地的开发、污染、气候变化等。非理性的人类活动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为人类自身带来了灾难。《202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的报告指出,过度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粮食、饲料、燃料、肥料、资金短缺的危机接踵而至。③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体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地球是所有人类的共有家园。从气候变化危机到大传染病的防治,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资源节约利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已经成为了摆在人类面前的共同难题。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9年间,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20%,与前工业时期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1摄氏度。《澳大利亚森林烧毁面积的数十年增长与气候变化有关》一文也有力证实了20多年之前科学界提出的气候变化会增加极端火灾天气的警示。④无论是中国拉尼娜等极端天气频发、还是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美洲北部风暴严重、欧洲日照时间反常,都是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命运与共的例证。因此,要解决共同的环境问题,需要从生命共同体的组织形态和伦理高度出发,采取共同行动。

2.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世界基础和全球指向

地球生命共同体所内蕴的人与自然关系思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方面同我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内核相契合,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延伸;另一方面,在当代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它具备世界基础和全球指向。

从世界范围来看,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同现当代西方生态环境思想共通,具有共同的时代语境和价值指向,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较早如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从人地关系问题出发,实现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突破,将道德关怀的对象拓展到了整个地球范围内,将人和自然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当代影响较大的如盖娅假说(Gaia hypothesis),它摆脱了地域性样本的局限,代之以生命存在的共同视域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拉伍洛克(James. E. Lovelock)与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一主流态度保持一定距离,将地球视作有自主生命意识和自愈能力的共同体,但清晰呈现出了一种崭新的有机整体的地球自然观。⑤实际上,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同大地伦理、盖娅假说等西方生态环境思想相比,在内涵与本质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比如在研究视野上实现了一种“跳脱”,因而能够客观审视地球的存在状态以及人类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在价值旨趣上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体现出了一种整体主义的尊重生命的道德态度。也正是基于以上共通之处,它主张人们以一种整体、系统的观点看待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保卫地球家园的人类共同行动。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实现了对发展、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的把握,对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⑥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维度的呈现模式,其中内蕴的共同发展、世界和平美好、环境正义等诉求,正是对世界人类共同福祉的关切。此外,全世界人民对清洁、美丽世界的共同向往也构成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现实基础。正如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所称:“我们要进入适应性时代,全世界共同建设生态文明,联合起来,远离基于冲突的地缘政治,进入一个基于共享地球资源,考虑其他地球生物和地球自身的环境政治中。”⑦

3.中国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巨大进展为其生态文明叙事的国际传播提供现实基础

中国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已经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基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国际传播供给了丰富语料。中国积极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自2019年,中国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简称“双碳”战略目标);2021年10月,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通过了《昆明宣言》,宣布“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⑧这些表明中国一直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积极构建者。

近年来,中国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与政策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与迁地保护、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污染治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取得巨大进展。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⑨此外,在迁地保护体系、生物安全管理等诸多领域均通过详实的数据总结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切实成绩。

在量化国际比较的全球视野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领域选取相关指标与其他国家的治理实践进行量化考察,发现中国在大部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放缓的阶段(1990年至2017年)仍呈现逆势上扬的建设发展速度,并且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总进展指数得分位列第一,建设总体进展居各国之首。⑩这不仅在动态考察和横向对比中凸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与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自觉担当、主动作为的环保态度。“如今的中国到处都是青山绿水,生机盎然。”多次访问中国的埃及共产党总书记阿德利认为,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11

二、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意义与构建路径

基于以上地球生命共同体国际传播的可能性,利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丰富语料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全球化叙事,对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传播路径中,要注意发挥“在地语境”,坚持中国式对外传播特色;也要做到多主体“在场”,采用多样化的生态叙事方式和议题,注意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本土经验和全球价值相联结,提升中国话语道义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12

1.发挥对外传播“在地语境”,呼吁世界共同行动,展现中国可信形象

新時代背景下,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国际传播面临着诸多阻碍,这一定程度上根源于中国在国际舆论生态中的相对弱势地位。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有利于以点(中国)带面(世界),呼吁共同行动,展示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展现可信中国形象。

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西方国家已经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道路,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历史地看,自20世纪60年代起,“罗马俱乐部”等绿色思潮和“深绿”“浅绿”等生态思想流派在西方环保事业中都曾扮演过重要角色。虽然西方国家普遍早于中国开始生态理论和实践探索,但是都陷入了重点领域很难取得重大突破的困境。从联合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下制订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来看,2002年通过的生物多样性目标和2010年通过的“爱知目标”的实施成效均不理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评估认为没有一个“爱知目标”是完全实现的,研究如何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愿景显得尤为重要。132021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COP15)通过的《昆明宣言》与前两轮战略计划相比,强调“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下地方知识文化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思路,体现了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地性”与“全球性”统一的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也不是排他性的、区域性的成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诸多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出于人类共同利益,中国积极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主动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和经验,彰显了中国诚意,提升了中国治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可信度和认可度。“中方秉持‘授人以渔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14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世界范围内共同行动、形成环保合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才能实现。

文化自信推动塑造可信中国形象。在中国生态文明叙事国际传播的实践中,要发挥好在地语境,坚持中国式对外传播特色。一方面,要正视国际舆论和对外传播的意识形态之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叙事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坚定中国立场、增强中国自信,以自信姿态传达可信形象;另一方面,加大对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诠释与传播,以本土性、地方性案例和质朴、平实的中国式语录阐释清楚其内蕴的“天人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和哲学思想,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助力塑造可信中国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底蕴与生态伦理思想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文化根源,宣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阐释地球生命共同体二者不可分割。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也可以对西式个体主义、征服自然的狂妄理念起到纠偏的作用,呼吁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15

2.讲好中国万物故事,采用多样化叙事方式,体现中国可爱形象

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展示可爱中国,要多主体在场,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和议题。一方面,中国特有的生态、生物资源及其背后的生态保护举措是中国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社会直观感受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只有将学术叙事、民间叙事和公共叙事相结合,才能将中国故事完整体现,更好体现中国可爱形象。

以2021年中国云南“野象北迁”活动为例,它吸引了世界围观,既是可爱中国形象在国际舞台的一次高光展现,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叙事国际传播的一次巨大成功。守卫象群安全、无人机监测迁徙、提供美食“自助”,中国政府、专家、民众三方合力“护送”野象群“一路北漂”,甚至有野象在途中成功分娩了一只小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多家国际知名媒体均以正面态度进行了多次报道,获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评,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和好感度。16捕捉此次“云南大象迁徙”事件中的真实、可爱片段,采用温情的叙事手法和传播手段,传递出了中国友善、真实、可爱的国际形象,更是对亲西方媒体“中国环境威胁论”“环境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 environmentalism)等诋毁的有力驳击。由此可见,以生物多样性为议题,以可爱生物激发不同国家情感共鸣,引发全球共情,推动“可爱中国”形象对外传播和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大有可为。

“野象北迁”在国际传播上的成功,很大程度同其背后的学术叙事、民间叙事和公共叙事的融合相关。学术叙事方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传播主题的学术论坛、研讨会、国际学者访谈等为民间叙事和公共叙事提供了权威空间。而民间叙事具有接地气、易接受的优势,在野生动物保护等天然具有观众缘的议题上容易引起共情。公共叙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造传播作品,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万物之生》为例,独特的叙事内容、叙事方式以及意义建构,生动地讲述了中国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系列故事。17

简单来讲,可爱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需要以具备示范性和可讲性的案例为支撑,坚持学术叙事的前沿导向,善用民间叙事的共情優势,依托公共叙事的传播载体,在多元叙事平台和多样叙事方式中共同构建权威、灵活、可视的传播效果,在更广泛的空间中推动可爱中国形象深入人心。

3.拓展对外叙事格局,扩大国际舆论引导力,塑造中国可敬形象

中国身体力行,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背景与平台,更为清洁、美丽世界的实现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彰显出了可敬的责任与担当。在国际传播语境中讲好可敬中国的故事,需要拓展叙事格局,在特殊性背后寻找共性,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本土经验和全球价值相联结,提升中国话语道义感和国际舆论的引导力。

具体来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明显的外溢效应是中国“可敬”的实践确证。与一些西方国家实行“污染转移”、推脱国际环境责任相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显著的外溢效应。治理成效外溢、治理技术外溢、治理理念外溢使得周边国家、地区(如缅甸、泰国、蒙古国等)甚至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比如,中国河北省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分别于2017年12月和2018年9月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库布齐沙漠防治经验举世瞩目,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践行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可敬中国形象是可信、可爱中国形象的升维。18中国造福世界的实践行动让世界人民在信服中国治理经验、治理方案的情感体验中,感受中国的可爱气质,从而产生尊敬态度。

在国际传播的语境中,要塑造中国可敬形象,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就要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土经验和国际价值相联结,讲明中国行动体现的大国担当和世界意义,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着力构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理论体系,提供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理论支撑。为了防止陷入“自说自话”的窠臼,需要在构建好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生态叙事的理论认知,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进而使可敬中国形象深入人心;第二,要拓展叙事格局,在环境议题上打造出利于我国的舆论场。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拓展了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中国贡献这一格局出发,将中国行动的世界意义表达得更加响亮,增强中国国际舆论引导力;最后,要注重培养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国际传播专业能力,并且争夺首发权。让国际传播人才“会讲”“能讲”“讲得好”“率先讲”,才能将中国生态文明故事高效传播出去,增强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塑造可敬中国形象。

三、小结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人民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期待阈值也会随之升高,这是中国开展生态文明叙事国际传播的难得机遇和巨大挑战。讲好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故事是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一个重要任务,也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传播提供了契机。面对共建清洁、美丽地球家园的共同责任,中国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也将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 2023SKY16)、北京市重点建设马院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重大专项项目(项目批准号:MY202202)的阶段性成果。

徐保军系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委会主任;高郡系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 content_5647343.htm,2021年10月12日。

②《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近五十年来平均下降 69%》,腾讯网,https://new.qq.com/rain/a/20221013A0618I00,2022年10月13日。

③《联合国机构呼吁关注城市粮食安全与营养问题》,中国新闻网,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757898357322413358&wfr=spider&for=pc,2023年2月15日。

④Canadell Josep G.,Meyer C. P. (Mick),Cook Garry D.,Dowdy Andrew,Briggs Peter R.,Knauer Jürgen,Pepler Acacia&Haverd Vanessa.“Multi-decadal increase of forest burned area in Australia is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2021,12(1).

⑤詹姆斯·拉伍洛克:《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肖显静、范祥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10页。

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⑦《杰里米·里夫金:全世界共同建設生态文明,从进步时代走向适应性时代》,新浪财经,https://finance.sina.cn/esg/2022-06-28/detail-imizmscu9106001. d.html?cref=cj,2022年6月28日。

⑧同①。

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ztk/dtzt/44689/47139/index.htm,2021年10月8日。

⑩樊阳程、徐保军:《基于量化国际比较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价值》,《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27-39、169页。

11《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7日,第3版。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第1版。

13Xu Haigen,Cao Yun,Yu Dandan,Cao Mingchang,He Yuxiao,Gill Michael&Pereira Henrique M. “Ensuring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targets”,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2021,5(4):411-412.

14《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第2版。

15纪莉、张毓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的中国话语及其国际传播意义》,《对外传播》2021年第11期,第61-65页。

16王玲宁、李靓:《“云南大象迁徙”事件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启示》,《传媒》2021年第22期,第32-34页。

17杜永欣、赵蕾:《地球生命共同体语境下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新转向——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万物之生〉为例》,《电视研究》2022年第8期,第47-49页。

18钟新、蒋贤成、崔灿:《构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媒体传播策略——CGTN云南野生象群迁移热点事件报道分析》,《电视研究》2021年第9期,第20-23页。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明生命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