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全球文明倡议准确锚定了全球各国同命运共呼吸的现状,以四个“共同倡导”回应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主张、经验基础、价值指向和传播方案开展梳理与分析,本研究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为基础,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准则,在故事资源、叙事思路与传播形式三方面为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切入点的国际传播工作的着眼点在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具有增益国家能力与重塑全球信息传播秩序的积极潜力。
【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交流互鉴 国际传播
在各国命运紧密关联的当下,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共同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出路所在。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深刻阐发推进全球文明交往的行动方案。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主张、经验基础、价值指向与传播方案,厘定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的独特意义,探究全球文明倡议所内蕴的国际传播指向,有助于为当前的国际传播工作提出实践方案。
一、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主张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为各个国家的合作与对话带来一系列突出问题。战争冲突、意识形态冲突与发展困局被置于文明交往的关键位置。加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缘冲突频发,重提文明冲突与重申文明秩序等主张不绝如缕,这为各个文明的健康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实际上,由于不同文明的演进规律各异,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必然局面。而文明交流与和平对话则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催化剂。尤其是在数字时代,互联互通的移动网络使得数字化的各类文明元素在国际网络之中顺畅流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全球公众的心声。
在把握全球民众对和平与发展的呼唤,同时关注到全球文明协同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并持续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具体抓手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思想理念落地为实践行动。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体来看,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主张包括四个“共同倡导”。这四个“共同倡导”围绕着为何需要文明交流互鉴、何以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什么,以及如何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等问题开展论述,最终指向对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工作的操作性引领。①
第一个,“共同倡导”侧重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观念前提,主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第二个,“共同倡导”侧重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核心,主张“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第三个,“共同倡导”侧重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内容,主张“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四个,“共同倡导”侧重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主张“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②
上述四个“共同倡导”内蕴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经验,精准地回应了当前文明交流对话过程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创造具有包容性、针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带来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而如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之中,充分、有效地展现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合理性,基于全球文明倡议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就需要我们基于共同愿景打造行之有效的国际传播工作体系。
二、全球文明倡议的经验基础
全球文明倡议的经验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表明全球各类文明都能够在现代化道路上共同探索、共同进步,这正是全球文明倡议的经验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积淀,是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所有成果。④因此,基于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体系就需要在明晰中国主体性基础上,保持自身本土化问题意识的自觉,以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故事体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这一点。
第一,全球文明倡议的文明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和谐、和平、团结的基因,这为人类社会互相包容、和谐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是以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应对复杂的国际挑战,营造交流互鉴、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格局。这一主张源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殖民掠夺的现代化,也不是称王称霸的现代化,源于中国传统文明主张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因此,中国必将致力于维护国际环境和平稳定,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创造良好环境。围绕着这一主张的国际传播工作也就需要凸显文化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明故事上发掘知识资源。⑥
第二,全球文明倡议的文明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当代中国人民所共造共享的现代化文明成果代表着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不仅意味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代表着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这两者的协调发展为人民的现代化幸福生活创造了條件。“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政党的价值理念、领导水平、治理能力、精神风貌、意志品质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命运,也关系着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前景。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工作就需要将中国当代社会风貌展示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当代语境之中探寻中国回应现代化之问的经验体系。
综合来看,上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面向呼唤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这为我国构筑全媒体传播体系,深入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与叙事动能。⑦因此,围绕着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体系必须要尊重中国经验的独特性,在工作实践中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那些有益于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的精神资源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主流故事来源,为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提供经验借鉴,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三、全球文明倡议中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文明,在与全球文明休戚与共、共同进步的历史经验之中,主张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取代“意识形态冲突”,即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为准则来推动不同文明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同认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这一点:
第一,全球文明倡议的文明经验是中华文明与全球文明源远流长的交流互鉴历史。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历程是向全球文明寻求经验、博采众长的过程,是与全球各种文明命运紧密相关的过程,从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到丝绸之路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明始终内蕴着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基因。正是由于中国持续推动全球文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中国社会才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取得辉煌的发展成果。着眼世界的未来,不同的人类文明所共同拥有的各种厚重底蕴与鲜明特质都能够为人类未来文明发展提供依托,因此,全球文明倡议所主张的各类文明共同进步,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围绕着这一点的国际传播工作就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经验与全球文明的交流互鉴的契合点为基础展开探索。
第二,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要求尊重各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寻求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切入点。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地位为“文明冲突论”提供了思想基础,这种观念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行动提供了话语支撑,即以文明之间的竞争与冲突为基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应当是彼此对立的。这放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与隔阂,人为地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了价值边界。然而,中国的和平崛起却在实践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得西方式现代化不具有唯一性,各类不同文明主动探索现代化道路具有了可能性与可为空间。因此“文明冲突”不具有必然性,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一种可能的道路。
第三,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取代“意识形态冲突”,共同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指向的是全球各国人民的共同关切,即追求公平正义,追求美好生活,而非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这些共同价值来源于全球各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现状,是真实的、有未来指向的人类需求。为了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行动方案也应该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实践方案因此摆脱了抽象性,走向了人类对于未来生活的具体追求(如发展、安全与文明交流等)之中。而将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呼吁一种由全球各个文明共同参与的协作体系,这与“意识形态冲突”的视角截然不同。从这一点上来说,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恰恰为中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底气与自信。⑧
上述围绕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引领。虽然当今世界上国家有大小,文明有范围,但是文明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国家之间也没有高下之别。每种文明都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往互鉴之中彰显其独特价值,不同文明也在互相交流、借鉴、吸收的过程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四、基于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实践体系
文明因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在平等的基础上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是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主张。只有在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底蕴的基础上,提出精准、有效的国际传播实践体系,以中国话语传播中国经验,以中国故事讲述全球关切,才能真正在国际社会中赢得合作机会,邀请各个文明共同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⑨整体来说,全球文明倡议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实践体系构建工作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要求:在故事资源层面,立足中国特色实践经验,从中华传统文明中汲取丰富故事;在叙事思路层面,关注全球共同价值关切,以语境化的思路组织“全人类共同叙事”;在传播形式层面,创新数字时代传播形式,构建全媒体传播故事体系。
(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实践,发掘中华优秀文明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立足中国实际探索出来的独特经驗。这条道路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向全球各个文明博采众长。因此,围绕着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工作需要基于中国特色实践经验,向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下的用户传递中国关于人类现代化的新思考、新方案。
第一,从鲜活的中国当代社会出发,为国际传播工作提供现实经验。围绕着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工作应当关照中国特色社会实践,在现代社会之中为世界提供诸如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生活点滴等等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才能够获得全球范围内的认可与广泛接受。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受到欢迎的上海城市生活、重庆街景、杭州早餐等等就属此类。因为只有那些基于当前中国社会的真实经验才能真正凸显中国当代社会的真实感,才能在国际传播场景之中吸引海外受众。
第二,发掘中华传统文明,以传统故事为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中国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对于交流互鉴的呼吁一脉相承。丝绸之路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饮食、服饰、宗教等文化元素的交往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哲学、历史、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这为当前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璀璨的故事体系与经验基础。以中央电视台2022年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节目为例,海外欧洲华语广播电台、《北欧时报》、匈牙利《联合报》、《葡新报》、日本华商网、欧侨网等外媒官网和社交账号持续跟进报道,获得了广泛的国际传播影响力。⑩
(二)关切全人类共同价值,组织语境化叙事思路
和平挑战、发展危机、生态挑战、公共卫生问题是当前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这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互相理解的基础。全球文明倡议表明,只有围绕着全人类共同价值针对不同文明形态开展精准叙事,以语境化、区域化的叙事思路组织国际传播工作,才能获得积极的成效。
第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组织故事体系,推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国际化表达。当前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着国际发展格局的不平等问题,这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走向国际提供了契机。以中国经验的国际化表达来回应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共同挑战,以现实关怀为国际社会提供对话基础,是国际传播工作的应有之义。如我国所取得塞罕坝造林奇跡、毛乌素治沙成效等重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海外社交媒体上都作为正面的环保故事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就应当结合当前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内涵与数字化、平台化的传播语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体系。11
第二,以语境化思维组织精准的区域国别叙事思路,着力提升国际传播的效用。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关切都彼此不同,其接受规律也略有差异。全球文明倡议的共同倡导也主张以区域化、本地化的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如针对发达国家讲述中国的传统文明、生态文明,针对发展中国家讲述中国的科技文明等。这表明,以共同价值关切为基点的精准传播工作有助于我国国际传播的效能提升。12这些有针对性的叙事思路也能够吸引更多海外民众加入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推动外部视角参与探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国际传播方案。
(三)创新国际传播呈现形式,打造全媒体传播故事体系
在数字媒体平台日渐成为全球信息流通基础设施的当下,要推动中国故事成为全球流行的故事体系,就必须创新多种形式、多重形态的国际传播形式,打造基于全媒体平台的国际传播故事体系。
第一,以多重感官、多重叙事吸引最大规模的受众群体。全球文明倡议表明,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是主要的国际传播实践路径。在社交媒体时代,借助多重叙事方式拓宽交流渠道,应当是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落地的方案所在。这要求我国信息传播相关行业立足于数字技术为社会结构所带来的功能性变化,积极发掘诉诸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媒介,准确、生动地将中国逻辑与中国叙事分解为不同的叙事逻辑,以提升传播效力。13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生态蓝皮书(2022)》指出,早在2019年,全球“Z世代”人口已占全球总人口的32%。14全球“Z世代”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数字消费习惯的全面养成已经引起全球媒体的高度重视,全球“Z世代”因而成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目标。在国际传播领域,以多种艺术作品诉诸人类共通价值和文化超越性,推动青年群体参与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15
第二,以差异化、矩阵化的传播思路打造全媒体国际传播故事体系。国际传播工作必须创新多重话语体系,以线上线下协同、大屏小屏互动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故事,向世界人民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些中国故事体系以丰富的事实和实践为依托在日常生活之中浸润受众,以具体可感的非意识形态符码体系开展多模态数字叙事,为国际传播工作赋能。16当前,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进入社交媒体生态,如何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推动移动化、智能化、视觉化、平台化的国际传播全媒体体系的有效建设,进而在全球数字媒体平台上发挥中国影响力,已成为国际传播工作的一项战略性工作。17
五、结语: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契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直面人类共同挑战的勇气与探索人类共同未来的担当。要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所擘画的文明交流互鉴新图景落地,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地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事业为契机切实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重塑平等公正的全球信息传播秩序积蓄力量,这也是围绕全球文明倡议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积极意义所在。
一方面,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背景,依托着我国生动、鲜活的现代化特色实践,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与普遍意义,是当前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圆满实现,则有赖于我国国家能力的持续提升与国际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完善。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实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将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故事资源与知识资源,这为国际传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来说,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以系统协同为基础逻辑,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具有了明确的实践目标和价值旨归。18因此,推动当代行之有效的国际传播事业发展必然要求国家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倡导加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这是对既有不平等的全球信息与文明交流格局的反拨。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着“西强东弱”的不平等格局,西方的意识形态传播有着占据优势地位的基础设施与话语体系。19全球文明倡议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以中国经验团结全球文明的实践方案,推动认可中国道路、认同中国方案成为国际潮流。以此为核心的国际传播工作因此就具有了引领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进而重塑全球信息传播秩序的积极潜力。这种积极意义有待更多实践与理论探索。
田浩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研究员
「注释」
①高翔:《揭示文明兴衰规律 擘画文明发展路径——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意涵与实践价值》,《当代世界》2023年第4期,第9-15页。
②《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15/content_5746950.htm, 2023年3月15日。
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www. 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022年10月25日。
④李玉举、肖新建、邓永波:《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调看中国式现代化》,《红旗文稿》2023年第1期,第30-33+1页。
⑤张毓强、潘璟玲:《国际传播的实践渊源、概念生成和本土化知识构建》,《新闻界》2021年第12期,第41-55页。
⑥涂凌波:《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编辑》2022年第11期,第28-32+37页。
⑦周勇、吴晓虹:《奋进新时代 推进新闻舆论工作开新局》,《中国编辑》2022年第11期,第22-27页。
⑧程曼丽:《论国际传播的底气与自信》,《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6期,第61-66页。
⑨刘瑞生、王井:《“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叙事范式和语境》,《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第151-159页。
⑩《数据提升、效果显著,2022年总台融媒体传播成绩单很亮眼!》,央视网,https://1118.cctv.com/2023/01/13/ARTIE1Obte9444b19je4FGRG230113.shtml,2023年1月13日。
11姬德强、张毓强:《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边界拓展与自主性创新》,《对外传播》2023年第6期,第71-75页。
12汤景泰:《价值基点、协同机制与精准译介:论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第188-196页。
13张涛甫:《算法“失算”与社会的结构性“失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95-103页。
14《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 0 2 2):聚焦四大类前沿问题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央视网,h t t p s : // n e w s . c c t v. c o m / 2 0 2 3 / 0 5 / 0 8 / ARTIgAYh6kCkPP4pgjKpg1qb230508.shtml,2023年5月8日。
15刘俊、张毓强:《中国科幻影视国际传播中的人类共通价值与文化超越性》,《对外传播》2023年第3期,第59-63页。
16杨奇光、左潇:《国际传播中的共情:理论、策略与省思》,《对外传播》2023年第6期,第35-39页。
17常江、罗雅琴:《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应用、趋势与反思》,《对外传播》2023年第4期,第27-31+53页。
18胡正荣、王天瑞:《系统协同: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逻辑》,《新闻大学》2022年第5期,第1-16+117页。
19沈国麟、易若彤:《同频共振:西方战略传播的基础设施和话语体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第49-58页。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