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

2023-08-26 05:02魏巍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经济新常态困境

魏巍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与此同时,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长,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面临巨大的困境。针对上述问题,系统阐述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外部形势变化,深入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应对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经济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4-0097-03

根据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信息可知,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为1 076万人,相比2021年增加了167万人,创造了历年的新高。大学生规模、数量的增长,使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创业压力空前强大[1]。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逐步进入到新常态,再加上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低迷,致使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创业压力进一步增长。此外,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性矛盾仍旧极为严重,导致当前市场中存在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困境。为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了解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以便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同努力,在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变化分析

(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

受全球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呈现持续低迷状态。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全世界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与规模萎缩。全球经济低迷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国际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导致国内市场低迷[2]。尽管我国针对经济新常态提出了“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但是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导致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

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不断转型发展,在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的过程中,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从而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相较于市场需求的转变,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现有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3]。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是近年来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就业创业表现出就業人数增长迅速、就业基数大等特征,而从企业提供的岗位来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就业岗位竞争压力大。此外,因为当前企业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人才供求不一致,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表现为大学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4]。

(二)就业指导机制不够完善

就业指导机制作为引导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就业指导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虽然教育部颁布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进展极为缓慢,以政府为主导的完整机制尚未完成。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诸多高校迫于竞争压力,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自身排名、提升教学竞争力方面,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只是按照要求开展一些简单的就业指导、创业指导活动[5]。正是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学生难以获取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无法在上述领域获得有效支持。

(三)政策指导与激励不足

为有效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解决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政策、激励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在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时并未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调整,基本都是照搬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导致地方政策在指导性、激励性上均有所缺失,整体效果不够理想[6]。

(四)大学生综合能力欠缺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往往更为重视理论知识方面的教授,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以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实践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就业创业缺乏科学的认知,片面认为自己只要顺利毕业即可,因而在大学的几年时间里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拓展视野。

三、应对措施与建议

(一)结合经济新常态,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为解决当前人才供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同努力,针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调整,从源头上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看,“精英教育”“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新常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阶段,“宽进严出”无疑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7]。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枢纽作用,进一步引导企业与高校进行常态化的合作,引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进行对接,避免结构性矛盾的发生。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构建大学生职业预测机制,通过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针对大学生专业建设情况、就业创业情况、市场需求等相关数据进行全面汇总分析,以此来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企业需求进行有效协调。此外,高校在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进人才严格培养的模式,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够毕业的现状,将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纳入到学生评价体系同时,引入企业评价模式,引导企业参与到学生评价中来,推动企业与大学生之间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沟通、实践互动[8]。

(二)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机制

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创业困境,高校需要重视就业创业指导,针对现有就业创业指导机制进行全面优化调整,把提升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各项工作开展的立足点;同时,主动秉承服务就业创业的良好理念,建立全面覆盖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的就业创业服务业务。上述服务项目的侧重点存在差异性,有利于学生在接受服务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支持。这种服务支持不仅局限于就业创业,同时也包含其他的配套领域。从技术服务层面来看,大学生在长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因为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在就业创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就业创业指导机制能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的弥补,如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加强等。与此同时,大学生在社会经验方面较为欠缺,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极易因为社会经验少而面临困境,高校则需要在选修课程、就业指导领域进行完善,综合利用面试技巧、社交礼仪等针对性的课程,全面强化学生社交能力[9]。此外,许多大学生之所以认为就业创业难度大,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获取与支持方面存在的缺失。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全面推进信息收集整理工作,致力于将高校打造成信息中转机构,在对政府、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整理、深入筛选之后,再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信息资料。对于条件允许的高校来说,还需要针对信息分享范围进行全面的拓展,在积极提供就业创业信息的过程中,定期为学生提供行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如行业当前发展动态、未来发展前景等,帮助学生掌握行业动态,为后期学生就业创业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就业创业指导机制并非只局限于高校内部,当大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创业指导机制还要全面跟踪学生就业创业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三)结合地方实际优化就业创业政策

政策主要的目标群体是大学生,但单一政策无法有效适应所有的大学生群体,且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会導致政策本身无法通用。所以,对地方政府来说,在进行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激励政策。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在进行就业创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系统区分各项政策针对哪一种类型的大学生群体,一项政策究竟需要落实于哪些专业的大学生群体才能够获得最为理想的效果,从而保障政策能够有效权衡大学生价值、用人企业需求,避免无用竞争所导致的损失。政府还应当避免将就业创业政策项目作为一项临时性的过渡政策,而是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机制,保证政策本身的一惯性、连续性,同时在政策推行过程中进行积极的优化调整,综合参考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情况,针对政策内容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调整就业创业政策。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大学生政策的制定与施行规范,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激励政策强度,保证政策本身的执行力、严肃性。其次,建立健全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关的配套政策,全面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最后,政府要围绕政策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持续性、规范性,并结合市场发展动态进行优化调整,始终为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持。

(四)引导大学生群体提高个人素养

大学生综合能力欠缺是制约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政府、社会、高校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分别从专业素养、认知能力、身体素养等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群体注重提高个人素养。从专业素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在高校学习中,除了所学专业知识能够为未来就业创业提供帮助以外,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行为习惯也会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学习与就业创业之间的联系,在保障自身在校期间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去针对就业创业方面进行思考。与此同时,认知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思考和实践,大学生应当在完成学业要求的前提下,尝试参与兼职或者实习工作,以此获取对社会、职场的认知,为后续的就业和创业打好思想基础[10]。对于就业创业理念来说,政府、社会、高校都要通过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辅助大学生转变就业创业理念,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保证大学生能够更好应对就业创业压力[11]。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面临就业创业困境是不争的事实。正是经济新常态下的诸多变化,再加上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使得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创业压力不断增大,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分析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并围绕困境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包括结合经济新常态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机制、结合地方实际优化就业创业政策、引导大学生群体提高个人素养等等,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元华,游少萍.基于就业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研究:以福建省某高校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6):110-112.

[2]   李真.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创新研究[J].大学,2021(46):158-160.

[3]   王庆娟.以人力资源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20):145-147.

[4]   张家铱.“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问题探究[J].山西青年,2021(23):104-105.

[5]   赵忠玉,董鹏.人工智能时代下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1(11):221-224.

[6]   邹建平.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转变:兼谈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21(29):66-68,72.

[7]   杨伟华.就业优先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主体意识培育与实践路径[J].就业与保障,2021(18):88-89.

[8]   张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路径探索[J].质量与市场,2021(17):43-45.

[9]   岳淼.新冠肺炎疫情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实践[J].就业与保障,2021(15):60-61.

[10]   张腾.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三个提高”高生活成本影响留沪意愿: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调研报告[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1(7):47-48.

[11]   李智军,娄星明.人才供给侧改革下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策略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3):124-125,128.

[责任编辑   彦   文]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经济新常态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企业英才俱乐部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