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坚,王学强
(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22;2.南宁市兴宁区第一幼儿园,广西南宁,530024)
随着数字化转型概念的提出,众多高校、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纷纷开展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通过科学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质量,逐步达成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层交互是完善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在核心。[1]《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教育新基建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服务新需求,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2]《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3]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程形式。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必经之路,探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融合具有现实意义。
沉浸理论指出,个体在活动中被某种情境吸引,会忽略并过滤掉不相干的知觉,进入一种完全沉浸的状态。[4]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音视频、动画、声音等形式,集形、色、光、动静态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官。[5]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幼儿营造沉浸感,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如中班语言活动“森林奇遇”,导入部分通过微视频的合成和制作,塑造了童话世界中神秘梦幻森林的场景,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了沉浸于森林的感觉,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良好铺垫。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并通过符号功能借助表象进行思维,最后实现思维的飞跃。[6]在此阶段中的幼儿具有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巧用信息化手段呈现教学材料以创造认知冲突,同时通过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材料创设悬念,鼓励幼儿观察、猜测,激发幼儿好奇心,有利于提升幼儿认知水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单方面的“灌输式教育”向幼儿传递知识。实践证明,“灌输式教育”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课堂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互动也明显不足。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幼儿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师、幼儿、环境、教学课件的有效互动,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以“大班科学活动:熊博士的拼图之认识时钟”为例,由于幼儿的认知思维还不成熟,时钟的整点和半点概念对幼儿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单纯地陈述概念,幼儿是无法理解的。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设置相应的时钟动画加卡通配音呈现整点和半点的概念,再设置“时钟我来认”的小游戏,让幼儿进行认识整点和半点的情境游戏操作,操作成功可以获得熊博士的拼图奖励,集齐六块拼图就可以得到开启宝藏的钥匙。这种基于技术环境下的游戏设置不仅可以增加人机互动,还可以增强师幼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7]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水平,以实际行动,更好地践行“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融合创新不仅需要园方提供基本的设备资源保障,还需要一线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主动掌握信息教学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成为一名具有数字胜任力的幼儿教师。
信息化教学活动是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相关媒介对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进行编排与预设,以达到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8]在幼儿园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挖掘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丰富教育组织形式。[9]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还可以优化活动过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融合是一种教学创新实践,需要幼儿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不仅包括幼儿年龄特征分析、教学活动策略选择,还包括教学媒体的恰当应用和交互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等能力。为提升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效果,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结合信息化教育手段,创设新颖、丰富的操作游戏使教学效率最大化,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实施能力。
幼儿教师在实施信息化集体教学活动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设计思路:情境导入—呈现新知—引导探索—游戏巩固—教师总结—活动延伸。[10]例如,在大班社会集体教学活动“多彩三月三”中,教师使用触摸一体机及配套设备制作白板课件。在导入部分创设情境:三月三这天,刘三姐在集市遇到好朋友,她们商量要一起去参加山歌晚会,但要通过各种关卡才能获取晚会入场券,希望小朋友们可以帮助刘三姐和好朋友们一起闯关获得入场券。新知部分设置了三个关卡,分别是历史来源、壮族服饰和节日美食,每到一个关卡会学到一个新知识,每个新知识点后分别设置了“习俗找找看”“壮服大换装”“五色糯米饭我来做”的小游戏来巩固新知识。教师充分利用白板课件的交互功能,创设了人机互动、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的小游戏,幼儿的每次白板操作都会通过音频或者动画得到及时反馈,每闯过一个关卡都会获得一个宝箱,打开宝箱可以得到参加山歌晚会的入场券。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刘三姐顺利获得入场券并和小朋友们一起参加了山歌晚会。最后,教师进行活动总结,然后创设了三月三区角延伸活动。这种通过信息化设备以闯关游戏的形式来展开集体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还可以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本”以及 “玩中学,学中玩”的幼儿教育理念,同时还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萌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直观形象的事物对他们而言更具吸引力。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化教学设备具有直观的画面展示功能,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创设和设计适宜的情境,易于幼儿理解教学内容,以达到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按需融合音视频、录音、动画等多种元素,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将活动对象带入教学情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幼儿园大班集体教学活动“搭建游戏”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一体机展示了南宁的邕江大桥、凌铁大桥、清川大桥等十余座标志性大桥,随后又播放了一段利用生活材料搭建的简易大桥,视频中各式各样美轮美奂的大桥引发了幼儿的兴趣。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请幼儿说一说他想搭建哪座桥,搭建这座桥需要用到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在教室的哪里能找到,经过教师地引导,幼儿搭建大桥的工程终于启动了。幼儿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学习打桥基,然后分工协作,一部分幼儿负责找原材料和画图纸,另一部分幼儿负责搭建,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游戏。[11]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体验感得到了提升。
本文以中班综合活动“深海家园拯救行动”为例,展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良好的环保意识需要从小培养,选择该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认知目标:了解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认识其危害;能分别说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是什么。
技能目标:能将常见的生活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
情感目标:乐意爱护环境,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愿意为维护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般特征:中班幼儿好奇、好问,喜欢探索,他们对垃圾分类感兴趣,在一日活动中喜欢讨论如何分类垃圾,对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起点水平:幼儿已经认识了垃圾分类标志,并且能够基本掌握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的概念,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他们喜欢参加科学活动,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图画含义,但对事物理解还不全面,需要成人提供丰富的探索环境。
信息素养:中班幼儿可以熟练操作多媒体一体机,能够根据动画及录音获得线索,通过线索理解教学内容。
物质准备:“深海家园拯救行动”课件1份、多媒体一体机1台、小鱼头饰20个,自制可回收垃圾桶、厨余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其他垃圾桶玩教具各一个,垃圾图片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对垃圾分类已经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辨识各个垃圾桶的标志,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操作多媒体一体机。
1.创设海洋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在导入部分,教师通过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结合音频、动画和录音还原海洋场景,将幼儿带入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海洋世界,通过视觉、听觉等直观地感受海洋的美。幼儿看到这么美丽的海洋景象,兴趣被调动起来。课件营造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快速进入角色,集中注意力,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2.创设海洋污染情境,帮助幼儿认识其危害
教师通过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结合图片、动画和音频向幼儿展示美丽的海洋被污染后的样子,通过直观的展示让幼儿了解海洋污染的原因,同时让幼儿感受小鱼内心痛苦的情感,让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幼儿心中萌芽。
3.设置闯关环节,让幼儿学会垃圾分类
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设计了“被污染的海洋游乐园”和“深海家园”两个场景,通过设计的场景一让幼儿辨识可回收垃圾桶和厨余垃圾桶,并对场景中的生活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此处设置垃圾分类的触发器动画,可以让幼儿在一体机操作,将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进行分类。游戏设置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场景二深海家园小区环节加大了分类难度,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有害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并对场景中出现的生活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最后,设置了海底总动员游戏,画面呈现各种各样的垃圾,有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请幼儿到一体机点击相应的垃圾,把垃圾送到相应的垃圾桶。这三个游戏的设置充分实现了人机互动,激起了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
4.回归现实,引导幼儿爱护环境
结束部分,通过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结合图片、动画和录音的形式,设计了海洋没有生活垃圾的污染恢复到美丽、清澈状态的场景,用动画和录音的方式让主人公小鱼尼莫“活”起来,向幼儿表示感谢。最后在小鱼的欢声笑语中回归现实,让幼儿说说如何保护身边的环境。最后,将自制的垃圾桶和垃圾图片投放到益智区域,请幼儿到区域进行垃圾分类的游戏操作。本环节的设定,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开拓了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为幼儿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环境氛围,使幼儿通过讲故事、看动画、说情节的方式了解海洋污染的原因,认识海洋污染的危害。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坚持“一境到底”的设计原则[10],结合多媒体课件优势,设置了多个音画同步的情境小游戏。通过由简单到复杂、挑战难度逐级增强的形式,幼儿学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进行正确分类,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信息技术下直观、生动的画面,让活动内容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做的教育实效性,达到了辅助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了信息化环境支持下的集体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由学习者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对新材料进行认知加工自主获得的,而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的。建构主义提出促进学习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交流与意义建构。在活动开始前,教师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创设“海洋被污染,请小朋友帮助小鱼回家”的情境,活动过程中结合建构主义提出的促进学习的四大要素,设计“海洋游乐园”和“深海家园”闯关环节,充分调动幼儿兴趣,使幼儿在探索合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容,帮助幼儿学会垃圾分类并让幼儿动手实操,实现人机互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该教学活动表明,适当将信息技术融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和认知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各领域教学活动相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落实教育目标。要使信息技术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效结合,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活动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不断摸索与创新,积累宝贵经验,专注于各领域教学活动的开发与设计,借助信息技术开阔幼儿视野,开拓幼儿思维,并结合幼儿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设计,让幼儿融入活动,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