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传承视域下缠花技艺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策略研究
——以震泽幼儿园为例

2023-08-26 10:10沈燕婷
教育观察 2023年15期
关键词:蚕桑技艺幼儿园

沈燕婷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江苏苏州,215231)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各级教育机构中融入非遗技艺,不仅能有效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1]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幼儿园教学中融入非遗技艺对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策略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对策。在非遗技艺传承视角下,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对非遗的兴趣。震泽镇地处江南,有着深厚的蚕桑文化和丰富的蚕桑资源,当地的蚕桑活动广受幼儿的欢迎。缠花技艺是一项采用多色丝线在纸板或铜丝构成的胚架缠绕出鱼、虫、鸟、兽等美术作品的传统技艺,允许幼儿自主安全探索,十分适合幼儿。[2]本文以缠花技艺为例,对非遗技艺传承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促使幼儿在动手实践中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锻炼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萌生文化自信。

二、缠花技艺融入幼儿园教学的价值

(一)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缠花技艺的学习需要幼儿动手实践。一方面,幼儿通过学习缠花技艺,进行搓、捏、揉等动作,可充分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精细动作的灵巧性。另一方面,缠花技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十分适合幼儿操作。

(二)促进缠花技艺的传承

缠花技艺是我国非遗技艺的优秀代表,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扬。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缠花技艺,为幼儿呈现缠花技艺文化,可以让幼儿获得缠花技艺的直观体验,从小就在心中萌发缠花技艺的种子,为缠花技艺的传承奠定基础。

三、缠花技艺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对缠花技艺的兴趣

环境对幼儿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激发幼儿对非遗技艺学习和传承的兴趣。环境创设是教学策略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开展合理地创设环境,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震泽镇有着丰富的蚕桑文化和蚕桑资源,为缠花技艺的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可充分利用园内外资源,在园内外共同建构缠花技艺文化环境,为幼儿学习缠花技艺创造条件。

1.创建园内蚕桑文化环境

教师可在园内构建良好的蚕桑文化环境,使缠花技艺充分融入幼儿生活。例如,震泽幼儿园教师通过创建缠花文化传播渠道,在学校走廊、教室墙壁等场所展示缠花技艺的图片、实物等,使幼儿能时刻感受缠花技艺文化。教师还在园内创设了蚕桑文化馆,内设桑园、养蚕室、茧艺工坊、蚕丝被展示厅等,在馆中展示蚕桑科普图片、缠花实物、缠花制作视频、刺绣实物和幼儿活动照片等。这样,幼儿不仅能欣赏到传统缠花技艺的精巧作品,还对缠花作品的制作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震泽幼儿园聚焦蚕桑资源的开发与多维利用,让幼儿自主或合作探究,感受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获得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丰盈。[3]因此,教师在开展缠花技艺教学活动前,可以组织幼儿参观蚕桑文化馆,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为学习和传承缠花技艺做好准备。

2.利用园外蚕桑文化资源

缠花技艺的学习仅仅依靠园内实践是不够的。幼儿园应积极与震泽镇政府及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得到相关单位许可后组织幼儿前往企业参观,并利用震泽本地的蚕桑民俗活动,使幼儿能在真实环境中感受蚕桑文化和缠花技艺,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缠花技艺学习的兴趣。

第一,组织幼儿参观蚕桑企业。与园内的蚕桑文化馆相比,园外蚕桑企业内的蚕桑文化和缠花技艺氛围更加浓厚,工具及原材料更充足。震泽周边有众多的蚕桑园、丝创园、丝博园等蚕桑企业。震泽幼儿园与相关蚕桑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企业内建设蚕桑实习场,向幼儿展示种桑、养蚕、剥茧、缫丝、制作蚕茧花、缠花、丝绸扎染等蚕桑技艺。震泽幼儿园教师会组织幼儿前往蚕桑实习场参观,而企业缠花工程师向幼儿介绍缠花技艺。这可以为幼儿提供缠花技艺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机会。此外,在不影响企业经营的前提下,震泽幼儿园在周末组织了缠花制作的亲子活动,这可以提高幼儿的缠花制作水平,促进亲子和谐,还能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蚕桑文化和缠花技艺。

第二,组织幼儿参加蚕桑民俗节日活动。蚕桑民俗节日为幼儿园创设蚕桑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到传统节日,震泽镇蚕桑园或庙会都会举办蚕桑文化主题活动。在蚕花节时,蚕桑园会组织蚕茧花缠花制作活动。震泽幼儿园作为蚕桑园的协作单位,会组织幼儿前往蚕桑园参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按照现场工作人员要求,合理规划路线并陪同幼儿观看缠花的原材料、缠花的制作成品和缠花的制作工艺,在幼儿的心中埋下蚕桑文化和缠花技艺的种子。此外,在庙会活动上,教师利用蚕桑企业的缠花摊位,让幼儿销售自己制作的缠花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缠花技艺的兴趣,还能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提供合理的材料,支持幼儿对缠花技艺的探究

感知是幼儿认知活动的起源,是幼儿认识世界、增长见闻、发展能力的路径。幼儿可通过操作各种材料,以视觉、触觉和嗅觉等方式进行感知,增强感知能力。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规划区角材料投放,充分提高区角活动的质量,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在区角开展缠花制作活动需要大量的材料,活动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缠花制作的活动效果。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对大量缠花材料的寻找和管理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区角中材料的使用情况,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和灵活性,适时调整材料。[4]这样,才能有效支持幼儿对缠花制作的探究。

1.材料的投放要有丰富性,满足幼儿的缠花制作需求

充足的材料是幼儿参与活动的物质基础。[5]缠花制作需要的材料较多,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缠花制作所需的各类材料。在缠花制作过程中,幼儿容易错误使用或损坏原材料,因此,教师应尽量多准备一些材料。缠花制作的主要材料是蚕丝线、硬纸板、剪刀、勾线笔和染料等。教师要按照缠花制作的进度合理投放各类材料,以保证缠花制作区角活动的顺利开展,避免出现由于材料缺乏导致幼儿争抢或直接放弃缠花制作的问题。

2.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兼顾不同制作水平幼儿的需求

在区角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及其对材料的需求,并有层次性地投放材料。随着缠花制作活动的推进,幼儿的制作技艺出现了水平差异。有的幼儿缠线基本整齐有序,有的幼儿杂乱无序;有的幼儿已经能借助铜线将花瓣组装,有的幼儿还无法顺利使用剪刀平滑地剪下自己的模板。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缠花制作水平的差异,在满足多数幼儿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探究需求。

对于制作技艺较高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绘制、裁剪缠花模具,而对于部分不会使用剪刀的幼儿,教师可以投放半成品缠花模具,以便幼儿能够顺利地进行丝线缠绕。半成品模具的投放,能有效提高制作技艺水平不高的幼儿对缠花探究的兴趣。根据幼儿不同的缠线水平,教师可以投放不同粗细的蚕丝线,引导幼儿绘制不同大小的模具。较粗的蚕丝线能让幼儿更容易手眼协调、缠绕有序。对于缠线水平较低的幼儿,教师可建议其使用大模具。对部分已经能较好掌握缠线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白色丝线和染料,鼓励幼儿自主进行丝线染色,更好地掌握缠花技艺。

3.材料的投放要有灵活性,激发幼儿学习缠花的积极性

在缠花技艺活动中,教师在区角内投放的材料有蚕丝、蚕茧、画笔、剪刀等。但如果上述材料的投放从小班到大班都一样,且长期无变化,就会降低幼儿对缠花制作的探究欲,甚至出现不愿意学习缠花技艺的情况。因此,教师对区角材料的投放应注重灵活性,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缠花技艺的积极性。在区角活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幼儿的缠花制作情况,并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灵活投放材料。在缠花制作活动中,教师应做好观察记录,分析不同材料的使用情况,并根据不同幼儿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优化。例如,大部分幼儿喜欢用红色、黄色、粉色等色彩鲜艳的丝线进行缠花活动,而白色、黑色等丝线则无人问津,因此,如果彩色丝线准备不足,就容易打击部分幼儿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增加鲜艳色彩丝线,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此外,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精细动作的发展以及缠花技艺水平的提高,教师应逐步提高材料的精细度,推动幼儿缠花技艺的精细化发展。例如,从小班到大班,区角投放的缠花模具可从成品大模具到成品小模具,再到自主设计剪裁大模具,最后到自主设计剪裁精细模具;投放的蚕丝线从彩色粗线团到彩色细线团,再到需要幼儿自主染色的白色细线团。这种动态的缠花材料投放能给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带来挑战,不仅能激起幼儿的挑战欲,还能引发幼儿长期的探究欲。

(三)开发丰富的活动,加深幼儿对缠花技艺文化的认知

受年龄的影响,相比于蚕桑文化和缠花历史知识,幼儿对动手实践制作缠花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缠花教学设计时要摆脱 “重技能、轻内涵”的问题,在教学中围绕“怎么做缠花”展开,对缠花技艺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做简要介绍即可。

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改变单一的缠花技艺教学形式,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缠花技艺文化介绍时,教师应精心制作蚕桑文化和缠花技艺的视频、图片,并采用适合幼儿学习的讲解方式,使幼儿能够充分了解蚕桑的趣味性和价值,对缠花技艺文化形成较为立体的认知。此外,通过使幼儿了解缠花技艺文化,进一步激发幼儿进行缠花技艺制作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缠花制作技艺。

(四)进行多元的评价,提高幼儿对缠花活动的积极性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可靠保证,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缠花技艺的积极性。在缠花技艺学习和实践过程结束后,科学评价幼儿在缠花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及作品,是深入了解教学活动质量的有效方式。科学评价也是促进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6]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在缠花技艺活动后,教师可从幼儿自评、幼幼互评、师幼共评等多维度更全面深入地评价幼儿的缠花制作过程,构建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二次创作欲望,推动幼儿对缠花技艺的深度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的活动表现和缠花作品通过视频或图片的方式记录下来,邀请蚕桑企业缠花技艺匠人进行点评,进一步丰富评价方式,使幼儿及其作品能够得到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

其次,加强过程性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仅对最后的作品进行评价。在多元评价机制中,评价的对象不仅是幼儿的缠花作品,还应加强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范围拓展到幼儿缠花制作的全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应以正面表扬为主。教师对幼儿在缠花活动中的专注、投入要予以表扬,并鼓励幼儿向专注的幼儿学习。

最后,建立丰富的评价结果表现形式。评价结果表现形式应是多样化的,除了口头表扬,还可以通过贴纸、小红花、奖状等方式表达对某个作品或某种行为的认同。评价结果表现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广,要注意发掘幼儿在缠花制作过程中的闪光点。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结果表现形式,可充分激发幼儿对缠花技艺的学习兴趣。

多元化的评价能够促使幼儿从不同维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及不足,在后续的缠花活动中有目的地发挥优势、改善不足,更投入地学习缠花技艺,推动非遗缠花技艺的传承。

四、结语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深刻变革,缠花技艺的传承生态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传承人高龄化、传承观念因循守旧、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等问题。非遗技艺传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幼儿是非遗技艺传承的后备力量,在幼儿心中埋下传承的种子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震泽幼儿园通过园内外共建缠花文化环境,在教室区角中合理投放缠花材料,重构缠花主题活动,可让幼儿了解完整的缠花步骤,初步制作简单的缠花作品。同时,幼儿在学习缠花技艺的过程中,可培养对缠花制作技艺的兴趣,萌生文化自豪感,这也能为缠花技艺的传承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蚕桑技艺幼儿园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