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教育界而言是一次改革的契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教育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必须对学生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基于此,美育理念被提出,这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持续推进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背景下,社会人才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这就推动了教育改革和研究向适配新时期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方向开展。目前,高校美育课程的开设情况不一,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方式陈旧、学生不积极、主体价值难以落实等,需要充分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为解决问题,文章从拓宽视野与改革教学方式入手,充分考虑美育科目实际情况,在美育价值和重要性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实践活动建设的要求探究全方位加强大学生美育的措施,包括对课程设置的优化、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新模式、通过多学科融合研究提升课堂效率等,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为新时期学生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美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7-0-02
0 引言
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塑造和培养需要充分结合社会需求,解决传统模式存在的各类问题。美育是很多研究者提出的新途径,不仅能够解决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的填鸭式灌输问题,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全面能力,因此得到了很多从业者的认可。在美育课程开设及实践方面,可以从多个维度入手,提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的能力。
1 大学开展美育的必要性
1.1 美育可塑造学生的道德认知
正如席勒在其著作中提到的那样,要使人成为理性的人,就必须使他们拥有感性的认知。审美是培养人感性的重要途径,在文化道德培养中美育是基础内容,没有审美能力,缺乏对美的正确认知,人就不可能有感性思维,更不可能有理性的思考。在道德培养环节,美育是培养人向善能力的重要措施。大学在美育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真正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息息相关的,在影视作品和文艺作品中,优秀的作品能够带给人美的感受,充分展现善,这些与美学体会交织在一起的元素正是凸显艺术美的重要象征,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个人的道德认知。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可以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枯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会真善美,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
品质[1]。
1.2 美育适应社会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落地,对学生的培养需要从全能方向入手来解决各类问题,美育要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人才培养的新需要。我国美育的发展和相关探索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诗书礼义乐春秋的美学探索,直至民国及近代后,20世纪初,我国开始将美学设立为独立的学科。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等也都在自己的研究中加入了美育相关探索,促使其越来越体系化和系统化。20世纪90年代,“七五”计划中提到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理念,美育由此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拜金主义以及功利主义成了教育不可避免的重要挑战[2]。大学作为培养学生个人素质、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孕育社会人才的重要职责,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考虑全方位培养的要求,此时开展美育显得非常必要,促使学生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感及与道德修养等内容形成深入的思考。
1.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美育和很多门类及学科互动沟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新时期各个学科、各个门类之间相互衔接的要求。比如建筑学科、图画学科、音乐学科和自然学科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将综合思维能力提升与感性理性认知相融合,在提升共情能力的同时实现个性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面临较大的压力,美育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缓解他们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同时,审美教育还可以刺激感官,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除此之外,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教研方面,充分结合美育开拓新的教学途径是很多专业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正在思考的课题。将美育融入其中,可以开拓新思路,解决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和科目的改革有重要意义。
2 大学美育的现状和问题
2.1 美育课程设置相对单一
大部分综合性院校虽然都开设了美育课程,但大多以选修课为主,这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权,也给后续的教学特别是深入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积分设置和学分设卡导致部分学生即使对美育课有兴趣,但为了获得足够的学分,不得不选择其他课程,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不合理导致美育的实践功能和设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真正发挥效用[3]。部分院校对美育课程不够重视,美育课程应当包含音乐类、影视类、综合类课程,但是众多学校对这类课程的设置比较简单,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资力量也大部分集中于专业学科,没有将优秀的教师投入美育课程中,没有发挥美育的最大作用。
2.2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高校对美育的重视度较高,开设的相关课程越来越多,不过由于教学模式陈旧,同时缺乏实践机会,所以很多美育课程的讲解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部分院校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授课后采用欣赏艺术作品的模式,学生听课后完成相关作业,这会削弱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类动画视頻,学生在观看后很难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大部分课业布置都是结合写作或机械性完成,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起不到实际作用,而在课后鲜有教师能够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探索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了解学生的感悟思想,这和开设美育课程之前的实践设想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在讲解的丰富性方面缺少活动的设计,导致学习和学生实际实践存在鸿沟。
2.3 审美素养参差不齐
审美素养是需要长久培养的,也需要从基础开始逐步提升。我国教育改革正在推进,对美育比较忽视,导致学生审美素养参差不齐。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通常掌握较多的美育常识,在基础性知识方面也远远胜过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因此教师在开设相关课程时很难真正做到全面考虑,凸显学生的个性较为困难。在大学阶段,学生对美有强烈的追求欲望,不过学生存在审美素养的差别,导致美育课程的开设,特别是在备课和实践方面存在较大难度。
3 大学美育课程开设的路径
3.1 丰富课程设置,多方面提升学生素养
首先,应当丰富课程设置,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在高等教育中,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提高对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自上至下重视美育,由领导牵头将美育提升到与专业课同等的地位。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摆脱其作为选修课的尴尬局面,将其设立为大部分学生必修的课程。在此基础之上,系统开展相关教育设计,系统地培养学生。比如,可以在大一开设基础性课程,在大二开设提高性课程,在大三结合学生的实训安排相应活动,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辅助学生加强对美的感知,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课程设置不可过于单一,要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设计一些颇具个性的科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填报相关课程,比如美术课、音乐课、综合素质课等,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升其审美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同时,陶冶个人情操,激发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开发个人智力。此外,系统开展课程设置工作,可以全方位为人才培养服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特别是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层次原则,在充分重视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实践课程,让学生从欣赏美转变为创造美,全方位提升其美学素养[4]。
3.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效率
美育应当充分结合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在新媒体的帮助下,革新教育理念,充分优化教育策略,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很有帮助。新媒体、移动端的应用可以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比如沈阳大学采用超星学习模式,将美育学习素材和内容推广到各个课堂中,超星学习通的翻转课堂理念也应用得颇为广泛。教师利用翻转课堂,可以将课余时间、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提高学生预习、复习的效率。在影视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布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自己学习和探索,了解影片背后的知识、创作团队和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同时可以录制小视频,让学生观看后提交预习作业。在课上可以结合各类网络资源进行美育知识的传授,助力效率提升。在课后可以随时随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对美育的认知,解决传统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也可拓展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根据自身兴趣喜好在相关的学习平台上下载和阅读资料,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此外,在系统应用和平台打造的过程中,还应当将对学生的考评纳入其中,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记录学生在美育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历程,这对评价他们个人的发展及指导学生个人美育素质的提高都很有帮助。同时,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更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生的评价发掘他们的个性,在教学任务的设计和相关活动的安排方面也更加高效。
3.3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师资能力
对当前的学生教育而言,除了要加强对其理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欣赏美、认识美,还应当充分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塑造相应的契机,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可以打造校园实践活动课外基地,比如针对摄影类课程,可以组建摄影协会,和当地摄影专业机构合作,制造摄影的户外空间;在话剧课的开设过程中,可以和地区的话剧协会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演和比赛机会;市区的美术馆、博物馆相互之间联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览机会。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专业名人或机构代表来学校举办相应的讲座,举办各类艺术比赛,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而且能促进其个人能力的提升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引进师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在美育过程中,教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对高校而言,应当充分结合美育目标来打造高水平队伍,培养专职教师,使他们能够真正通过美育课程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帮助。在职称评价以及人才晋升等方面,应当尽量向美育倾斜,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美育成效。
4 结语
在当前各地区高校发展中,开设美育课程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对其发展和实际成长也很有帮助,因此应当充分结合美育的教学目标和相关设想,从课程体系、科目设计和育人策略等方面入手,解决传统模式存在的各类问题,满足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需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张肖瑾,赵琼,林英.非遺视域下高校传统文化美育教育路径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J].文化学刊,2023(3):174-178.
[2] 史圣洁,刘振霞.新时代美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融合的创新研究[J].山西青年,2022(24):141-143.
[3] 王雨双,张建增.将数字艺术设计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2,31(3):17-21.
[4] 霍楷,魏歆彤.传统文化融入美育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4):141-144,152.
作者简介:韩娟(1984—),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在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