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艺术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23-08-25 16:37:42陈佳忆
艺术科技 2023年17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美育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迁,近年来大众对社区营造话题的关注度持续提高。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细胞,应成为开展社会公众美育的重要阵地。由于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中逐渐出现了社区居民归属感弱、邻里关系淡薄等问题。而艺术作为一个软性介入点,引起居民共鸣的可能性较大,可以激活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其核心意义是增强社区空间的开放性和居民的认同感,在实施期间容易推动跨领域合作。因此,越来越有必要深入探索艺术介入社区空间营造。基于此背景,文章从社区艺术空间营造的视角出发,选取上海塘桥街道作为调研对象,审视社区公共空间的美育性,结合街道现状,归纳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相关定义与形式,并以“家门口的艺术展”为设计策略,将艺术资源与美学思想引入街道生活,将设计理念融入社区空间,构建了社区艺术空间的运营策略,分别从互动艺术工坊、街道美陈与线上交流的角度分析了艺术在都市社区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以期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区艺术空间的公共化提供更多的可能,实现美好生活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社区营造;艺术疗愈;艺术空间;空间设计;社区更新;美育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7-0-03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市社区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社区良性发展的问题:街道风貌老旧杂乱,缺乏地域文化特征;居民参与率低,人际关系疏远;集体归属感匮乏,社区活力降低等。而艺术作为一个软性介入点,能够在介入社区空间、增强社区认同感、提升社区活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艺术介入社区营造在开拓艺术与生活、居民与社区对话的新视野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2023年末,我国的户籍城镇化率可能达到70%,城市群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了《机遇之城2022》报告,指明了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报告提到,中国在2022年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将进入高质量深化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包括通过中心城区的发展带动现代化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在这个信息化、智能化急速发展的时代,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老年群体,他们在退休之后,周边环境发生变化,常常容易被焦虑、抑郁、困惑等负面情绪影响[1]。因此,使人民精神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平衡,共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当下社区改造与发展的热点议题。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社区营造能够在室内室外的公共空间实现多元的艺术活动与交流,使艺术介入社区,让更多居民参与到公共艺术活动创作和生活场景中,激发当地居民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而艺术的存在与应用不仅能够让居民获得审美体验,而且寄托了一代代创作者的情感与共同的文化记忆。社区的艺术营造能够达到艺术疗愈的效果,将艺术的创造性与精神性嵌入特定的社区街道,能促进精神健康,疏解大众心理压力。

要不断优化当地物质与非物质环境,使人民群众与街道之间形成双向影响,无论是人际关系的构建,还是社会环境的再造,在此过程中社区的社会资本得到提升,居民在公共艺术空间中重新获得了社区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幸福感。

3 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研究

3.1 社区营造的概念

社区营造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涉及社會学、城市规划、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它关注社区的组织结构、社会资本、居民参与、社区环境、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社区营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社区的运作机制,探索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合度,从而协调居民积极参与地区街道公共事务,促进社区间邻里互动,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实现街道高效自治。在社区营造模式下,居民拥有更强的街道归属感与责任感,街道潜能被挖掘放大,这有利于培养地区人才,为城市建设赋能。

3.2 艺术介入社区

3.2.1 艺术介入社区的定义

基于艺术疗愈的心理健康建设与抚慰功能,艺术在社区营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促进社区发展、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艺术介入社区具有公众性、自发性的特点。创作者可以和公众一起自发在公共空间中开展艺术活动与制作装置。通过结合当地特色文化、环境、历史等,将其转变为独特的艺术土壤,进而创造一个与当地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的艺术环境,使居民与创作者能够共同挖掘出街道社区的潜能,激发人们对公共艺术领域的参与兴趣,使艺术深耕于人民生活,达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理想状态[2]。

3.2.2 艺术介入社区的主要形式

社区艺术的发展,使艺术介入社区的营造形式越来越多元。在城市街道更新潮流中,艺术创作者不断开拓思维,使社区艺术创作团队进一步体悟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并使艺术疗愈更广泛地走进居民日常生活,实现“艺术为人民”。

艺术介入社区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它包括艺术装置与公共艺术作品,如雕塑、壁画、景观设计,甚至是墙壁涂鸦等亚文化艺术创作,可以为社区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丰富城市街道景观,塑造城市艺术形象,打造独特都市IP。这些艺术作品可以增强社区的美感和吸引力,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文化体验、参与、互动的机会与空间,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

(2)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日常的艺术活动和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文化节庆是社区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常的日子里,社区可以组织协调各类艺术表演组织与创作者,举办各种速写、个人或团体音乐会、摄影或绘画展览等文化性活动,以激发居民的创造力,提升参与度。在特定节日,如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节日,提供相应的度假与休闲娱乐机会,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多

样性。

(3)开展艺术教育,推动社区发展。街道社区组织开展艺术教育,开设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兴趣培训班,居民可以在家门口近距离接受艺术熏陶与美育,激发自身的艺术潜能。要提供艺术教育机会与职位,培养艺术人才,丰富人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促进居民个人成长和发展。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居民的艺术欣赏能力、创作能力和美学思想,锻炼居民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4)跨界合作,居民共创。居民和艺术家共同参与社区艺术项目。如此一来,社区居民可以切身体验社区艺术项目从策划到实施,再到最终呈现的全过程,加深对艺术装置与作品的印象与理解。“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代表每个人必须掌握专业的艺术知识与创作手法,而要突出艺术思维与美的意识[3]。通过这种方法让艺术家进入社区,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为居民创造参与社区建设的机会,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4 上海塘桥街道社区现状与问题

4.1 区位

塘桥街道地处浦东新区西部的陆家嘴中心城区,东起杨高南路与花木街道相接,南以龙阳路与南码头路街道为邻,西至黄浦江与浦西隔江相望,北靠张家浜与潍坊新村街道接壤[4],距离浦东美术馆较近,具有较优越的地理位置。

4.2 人群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人口中,14岁及以下占17.95%,15~59岁占63.35%,60岁及以上占18.7%。截至2021年10月,塘桥街道内实际居住人口近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2万人,占总居住人口的25%。对比可见,塘桥街道的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在后续社区艺术空间设计策略中,应重点关注老年群体对艺术疗愈与心理健康的需求。

4.3 现状与问题

相较于陆家嘴与前滩区域,塘桥街道以居住建筑用地为主,建造年份多为20世纪80年代,整体街道风貌较为老旧、不统一、杂乱,缺少吸引区外人流的地域文化特征,街道风貌有待整治。不仅如此,塘桥街道社区较大,且多为封闭型的现代高层单元住宅,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公共交往空间,阻碍了邻里之间的正常交往,存在社区居民归属感弱、邻里关系淡薄等问题,并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都市型社区中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孤独感与心理压力。综上可知,塘桥街道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仍有很大的更新与建设空间,可以通过艺术介入社区的方式来实现社区的艺术疗愈与活力提升。

5 塘桥街道社区艺术空间设计策略

5.1 引入社区互动体验,打造艺术工坊

街道活动中心不仅是社区中居住空间与活动空间的一部分,还应该是社会公众美育的落脚点。居民积极参与是街道活动中心发挥作用的关键,可以在塘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造社区展览与艺术工坊,以“家门口的艺术展”为设计策略,用开放的姿态吸引居民参与项目,共同打造社区活态艺术空间。

社区艺术的介入,可采用艺术家现场创作作品的方式,居民参与的艺术作品将成为展览的组成部分,使艺术作品不再局限于美术馆内,而是进入社区,要提高公众参与度,实现人人共创艺术。不仅如此,基于塘桥街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港码头号子”发源地的区域特色,可以运用“‘非遗进社区”的展览活动理念,结合跨媒介与跨学科的艺术实践,邀请熟知“非遗”的社区居民参与到展项策划与文化挖掘中来,为社区居民打造更直观、可视化、沉浸式的社区展览与相联动的“非遗”体验工坊。

塘桥街道活动中心社区展览与艺术工坊项目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公共美育过程,能够触发塘桥街道地域文化,激活社区活力,营造出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构建社区的文化认同。

5.2 实现街道美陈更新,营造艺术市集氛围

从现状来看,塘桥街道风貌较为老旧,在该空间中少有公共艺术设置。街道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以满足居民的行走需求为主,其线性特征使得人们在此空间内的活动是短暂且无目的的。因此这一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必须考虑公众的交通路线问题,适宜的设计会吸引公众驻足停留,公众与此空间较为适宜采用短暫及时的互动模式[5]。基于前述设计策略与区块的现状、问题,塘桥街道美陈更新应考虑对城市家具进行艺术化再设计,充分利用街道本身的特点,结合实用性与美观性,设计常设性街道艺术装置,反映社区居民的精神意志,促进居民与艺术之间的交互,增强场所认同感与社群凝聚力。

从短期性艺术活动来看,结合街道美陈所运用的视觉符号,可延伸设计为周末与节假日开放的限时集市步行街,打造集艺术作品、交流活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为都市型社区增添烟火气,帮助居民摆脱都市压力,产生积极情绪。综上,打造良好的街道更新与烟火气息集市氛围,有利于社区居民在优美整洁的环境里放松身心、互动交流,从而增强社区认同感,实现艺术疗愈功能。

5.3 开展线上交流活动,推动社区营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宣传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多种便利条件,因此社区艺术的介入也可以是开发多样化的线上交流传播渠道。要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平台记录塘桥街道的艺术文化资源与活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突出优势,打破在文化传播与地区发展上由时间和空间等客观因素带来的束缚,推动社区营销。具体可以借助数字摄影、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直观方式,使塘桥街道的地域文化与艺术活动进入大众视野,帮助塘桥街道以开放性姿态抓住更多的机遇,为社区更新治理提供更多的思路。

6 结语

本文通过综合理论研究与项目现状分析,探究艺术在塘桥街道公共空间中的设计策略和运营方式,根据公共空间性质及社区艺术的特点,分别从互动艺术工坊、街道美陈市集与线上交流营销这三个角度进行设计策略分析,并根据调研对象上海塘桥街道的现状与问题,对艺术介入社区公共空间的应用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为居民打造良好的交流和活动场所,实现大众美育与艺术疗愈,增强社区认同感,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小兰.心理健康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249-280.

[2] 魏寒宾,唐燕,金世镛.基于政府引导与政民合作的韩国社区营造[J].规划师,2015,31(5):145-150.

[3] 吕佩怡.“新类型公共艺术”的转译与在地变异[J].艺术观,2011(7):76-8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黄树贤,朱勤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上海市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275-276.

[5] 刘育成,刘晖.公共艺术介入社区空间环境营造[J].美术大观,2016(3):115.

作者简介:陈佳忆(2001—),女,上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艺术与科技。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 07:09:44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现代装饰(2021年1期)2021-03-29 07:08:26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现代装饰(2021年1期)2021-03-29 07:07:32
《彩梦空间设计》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7:54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8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学刊(2019年3期)2019-05-24 00:54:34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