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天宇
[摘 要]在高等院校中,辅导员不仅关乎教师队伍建设,还是高校实施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对辅导员职业倦怠加以有效管理,力求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辅导员团队,保证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也为高校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职业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伴随着教育理念以及管理理念的及时更新,职业倦怠这一问题开始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职业倦怠是一种由于工作压力而导致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和精力消耗的现象。在高校进行扩招以后,学生人数增多对辅导员各个方面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个好的职业状态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学生工作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输出质量。为此,本文以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为例,对其工作中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优化高校教学模式,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形式。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提出的一种“工作倦怠”相关理论,它是用来形容社会上各个行业工作人员长时间、高负荷和高强度工作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疲惫现象。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表现为:
一是工作消极,工作计划不足。一些辅导员在工作中缺少主动精神,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会采取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在应对紧急事件时,他们会显示出一种淡然消极态度,不能做到及时就位。由于主观能动性不足,致使其工作无计划、无目标。二是没有耐心,有强烈的转岗观念。由于长期开展重复性工作,一些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没有耐心,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好。高校辅导员具有强烈的职业转换观念,“身在局中,心在局中”情况比较常见。三是思想政治工作不稳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问题比较严重。经济收入、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对辅导员的身体和精神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辅导员心态也变得非常不稳定,进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2.1 职业期待的差距大
辅导员工作枯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辅导员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投入与收获的不对称。一方面,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行业有着很高的期待,需要教师成为一个高质量的优秀的公民,成为“心灵工程师”,成为“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人,成为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做学生的良好榜样的人。但是政治思想的教育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必须以所培养对象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等为导向来开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意味着,人的培养特别是对人的思想道德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程。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于无声处有声、于无为处有为的工作,学生在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发生的改变,很难用定量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估。因此,与高校其他从业人员相比,他们获得组织和舆论的肯定和称赞的机会较小,很可能造成职业期望的落差[1]。
2.2 职业角色的挑战性强
辅导员职位的特殊性造成角色冲突是许多辅导员产生压抑、焦虑与烦恼的源头。由于我国高校功能的日益复杂与多样,高校辅导员所要担当的角色也日益多元化,他们是学校知识的传递者、家庭教育的委托人、学生集体的管理者、学生的好友和知音等。许多院校把利益安排和各院系的费用缴纳直接挂钩,责任划分后,辅导员就成为费用缴纳的直接责任者,而且费用缴纳结果与辅导员的收入直接相关,致使高校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要求产生矛盾和困惑。
2.3 职业工作的难度大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很多院校的招生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增长,这对辅导员的工作造成很大影响。通常情况下,辅导员除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教学方面的帮助之外,他们还得承担着这些学生的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密友的角色,如此繁重的工作让辅导员感到十分吃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出现工作疲劳,形成职业倦怠[2]。此外,现代高校生与过去高校生相比,他们的思维和行动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往往会抗拒传统教学模式,这就给辅导员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2.4 职业目标的诉求
职业晋升对辅导员的工作生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关于职称晋升的归属与选择,在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中,辅导员队伍的职位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技能岗,另一种是管理岗。很多辅导员除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在相应的职业环境中获得更多有利条件。对于那些追求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辅导员来说,职位晋升往往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并且频繁出现停滞不前的问题,所以对于职业目标的追求经常会成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烦恼。
2.5 社会系统支持不够
在高校的工作体系中,部分教师经常将课堂纪律、学生成绩等问题归咎于辅导员工作不力,这也体现出教师对辅导员角色的混淆以及对其支持程度不够,无法获得工作认同和支持的辅导员也就相应减少了工作积极性。
以上問题都凸显出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出现倦怠的现实情况,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将辅导员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妥善解决,才能让其在实际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对教师自身以及学生发展更为有益[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见图1。
3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现象解决路径
3.1 从制度层面寻求应对职业倦怠的对策
3.1.1 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校应将培养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并对辅导员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要完善辅导员的激励机制、关爱机制和帮助机制。树立优秀辅导员的榜样,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将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审实施办法付诸实践,让辅导员能够学到一些必要知识、拥有自己的特长,从而激发他们与现实工作相联系,展开理论研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要建立起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个层次的辅导教师培养制度,以提升辅导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辅导员教师的多元化发展,并使他们能够在与职业有关的领域中发挥作用。搭建辅导员的高效发展平台,构建与其工作实践相适应的高校就业机制,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的辅导员提供进入高层管理岗位的机遇[4]。
3.1.2 关心解决辅导员实际困难,关注其心理健康
各高校应构建并完善辅导员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强化对辅导员的专业技术发展方面的引导,并及时了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解决住房、收入、职业晋升等现实问题,为他们的工作和成长提供保障。在辅导员工作中应该引进一种灵活的工作方式,在应对紧急情况以及在值夜班时,对辅导员采取与之对应的调休和补休政策,防止辅导员由于工作负担过重而导致疲惫不堪,引发职业倦怠。辅导员教师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或者问题,需要学校对其加以关注,及时解决问题,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对辅导员的人性化关怀。健全和完善辅导员的人性化关心与引导体系,为他们提供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撑体系,增强辅导员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以健康的心态来应对工作压力,减轻工作负担,缓解职业倦怠。
3.1.3 弘扬和践行职业精神,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关注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一个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处理和心理危机干预等素质,而有关辅导员专业精神的相关研究却很少。辅导员的职业精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意愿。其中,职业认知主要体现在职业心理上,职业情感主要体现在热爱职业和快乐工作两个层面上,职业意志主要体现在勤业、廉业和职业素养上。一些学者提出:高校辅导员教师的专业素质、精神品质与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高校积极倡导和实践以“乐业、敬业和勤业”为中心的职业精神,有助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和神圣使命感,可以有效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有助于打造一支专业技能过硬、职业精神高尚的辅导员队伍。
3.2 辅导员自身需勤于学习、善于调节,学会理性归因
3.2.1 辅导员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对于辅导员的职称评审,除了在政策上给予协助外,还需要对辅导员职称晋升进行改革。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保质保量地将其工作完成,并获得相应的成果,使高校辅导员在教师职务评定中有所收获。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并达到管理水平目标;通过勤学、善学、好学,将自己的工作实践与自己的理论学习有机融合,使自己从一个“全能型”辅导员变成一个“学者型”辅导员。从工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经验,如自信和幸福,进而有效抑制职业倦怠。
3.2.2 辅导员要提高自身调控能力,学会理性归因
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很多,除了要提升自己的调节能力,辅导员还要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寻求心理帮助,不能让心理压力支配自己的情绪,从而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很多高校辅导员觉得自己的工作倦怠主要是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过大所致,还有體制上对高校辅导员的不利影响以及辅导员的上升通道较窄等问题。这样的归因模式,势必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得已”和“不乐意”,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枯竭,最终产生职业倦怠。为此,应从转变高校心理辅导员的消极归因态度着手,以正向心理视角对工作倦怠进行理性认知[5]。
3.2.3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自主克服
首先,要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教学工作。高校辅导员对育人水平的提升以及高校综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辅导员要清楚地认识自身的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保证自己的工作可以与高校稳定发展需求匹配。
其次,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认识。在这方面,高校辅导员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岗位的认同感以及责任意识。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沿着自己的道路坚定走下去。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将自身发展与自身岗位工作密切联系,充分认识和发掘自身工作对自身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后,高校辅导员需要做好自身调试工作。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工作的烦琐和巨大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高校辅导员出现疲惫感。而一旦出现了疲惫感,就必须进行自我调整,才能恢复到最佳的工作状态。例如,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与同事进行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等方式,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和成就感,进而再一次激发自己的工作动力。
3.3 搭建职业发展平台
必须将辅导员相关工作列入高校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议程,持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从而为后续工作和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6]。首先,学校要重视辅导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可以根据主要工作设置相关的训练课程,使其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其次,通过对学生工作的业绩评价和职称评价,将其与辅导员的事业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有效解决辅导员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最后,要对旧有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要坚持“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方针,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辅导员要及时转正,并要妥善处理好其编制与福利问题,以此来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职业发展平台构建的内容,见图2。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以及专业化队伍发展已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辅导员日常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是学生的主要服务者和管理者,其自身的举止言行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而人们十分重视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在职业倦怠这一实际问题基础上,高校很可能会发生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对该问题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并探讨相关应对措施,帮助辅导员调节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李素芳. 路径依赖理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与对策[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3):80-83.
[2]彭波.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若干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3(14):150-152.
[3]梁金霞,包金玲. 关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状况的调查及思考与建议[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8):70-80.
[4]杜改芝,刘立琴.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7):167.
[5]潘国雄. HRM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归因及对策分析[J]. 高教探索,2014(4):166-172.
[6]邹群,田铁杰.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教育科学,2012,28(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