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焕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江西省相继出台《江西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江西省开展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加快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农村地域优势推广中草药种植,能够极大地带动农民致富,同时能够进一步优化农业农村的产业结构,保障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实施有效衔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行性途径。
赣南地区以丘陵、盆地和山地为主要地形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充沛,为野生中草药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然而,近年来随着林地资源环境的破坏、恶劣天气的影响和中草药资源的盗采,野生中草药资源日益减少,许多野生道地药材也处于枯竭的危险境地。在“十三五”期间,利用技术优势发展道地药材种植成为了赣南革命老区脱贫的重要途径,而新形势下如何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赣南农业农村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草药种植是传统的艰苦行业,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地方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最大限度地开发农村可利用土地资源,帮扶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赣州光热充足、植被丰茂,生态环境良好,野生中药材品种多、分布广,被誉为“天然药库”。中草药属特殊类天然植物,需要运用科学的种植手段来保障中草药的药性和质量,而这就需要专门的中草药栽培人才。因此,各行业、组织、协会及高等院校应该立足赣南本地,探索适合赣南地区中草药种植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以期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助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赣南地区中草药累计种植面积达1.79 万hm2,种植品种主要有草珊瑚、黄精、半夏、杜仲、枳壳、茯苓、铁皮石斛、黄芪、粉防己等80 余种;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种植企业达150多个[1],主要分布在峰山、天华山、翠微峰、高云山、盘古山、灵华山、大余县、兴国县和上犹县等地区;种植方式以“林下+山下”种植方式为主,其中林下种植是一种仿野生种植方式,可以更多地利用周边生态环境自然生长,而山下种植是以人工栽培为主,利用人工干预的手段促进中草药生长。
目前,赣南地区中草药种植多以散户种植为主,多数散户药农种植面积基本在3.33 hm2以下,缺少一定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种植和公司化运行。这就可能会导致农药残留不可控、环境污染大、药材质量不达标、土壤植被破坏大等问题。散户的中草药种植技术主要依靠自身种植经验和种植习惯,缺少中草药领域内专家的指导和种植技术的更新,更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严重时会扰乱药材市场。同时,零散的药材种植户无法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药材种植生产活动与药材市场需求脱节,甚至出现盲目跟风种植某一特定中草药的情况,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一个完整的中草药产业链应该包含野生中草药资源保护、种植资源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和中药材加工与研发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才能保障中草药产业健康发展。赣南地区中草药行业以种植为主,其他产业相对薄弱,尤其是中草药相关产品研发与深加工产业更加稀少,没有形成具有赣南地域特色的品牌效应。另外,受西医和西药的影响,中医和中医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赣南地区以传统中草药种植为主,产业链较为单一,传统模式的中草药发展规则也不完善,缺少相关产业标准[2]。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粗放式的传统中草药种植业发展面临严重阻碍。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越来越重视,作为第一产业的中草药种植业已成为我国农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因为繁杂的农业耕作,农民的经济收入并未因为中草药的种植而提高很多。这是因为从中草药生产的整地、播种、移栽、抚育管理、采收、清洗、烘干、运输和储藏等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与经济投入,但因缺少机械设备的帮助而导致种植中草药的成本持续高涨,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因此,亟需提高中草药产业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进程,解放劳动力,提高机械作业生产效率,降低中草药产业生产成本,为中草药产业发展奠定基础[3]。赣南地形以丘陵和山区为主,土地不平整也是导致中草药种植机械化水平较低的重要因素。这就间接推动了中草药价格的攀升,严重影响了中草药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
赣州市中草药资源分布广泛,但相关研究机构较少。目前,赣州地区主要有赣南医学院、赣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开设中草药专业,并进行中草药引种、驯化、种植和产品研发。赣南医学院属本科院校,含有2个省级药物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制药研究。赣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开设了药学、中药学、药品生产技术等专业,主要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是江西省林业局直属的高职院校,依托江西省内林业资源,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专业,主要从事中草药栽培与加工等教学与科研工作。相较于其他省市的科学研发和创新能力而言,本地区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中草药栽培、加工与研发的系统性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均需加大力度,品牌市场竞争力偏弱,导致新药品种少,特别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缺乏,难于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4]。
随着疫情防控逐渐走向常态化,传统中医的“治未病”理念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中草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预防作用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赣南地区应该充分利用野生中药资源分布广泛的优势,筛选和推广道地药材种植与选育,有效地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中药种类,这个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统一中草药产业发展思路,为赣南地方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新路径。
1)立足赣南地域优势和中草药资源优势,制订赣南中草药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制定集中草药栽培、文化传承、加工和培训于一体的全域中草药产业发展规划,做好中草药传承、创新及产品研发,努力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2)打造经典文旅目的地,带动乡村中草药经济的发展,营造中草药种植栽培、深加工、亲子活动和文化宣传的氛围,为大众带来中草药发展的全新视角,让中草药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5]。3)在地方政府和行业的统一规划和推动下,中草药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集中精力拓展自身领域、做强品牌,提升中草药产业附加值,并根据地方特色,大力促进道地药材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6]。4)建立地方性特色中草药合作社,规划中草药示范园区,注重技术创新,增大扶持力度,制订奖补制度和惩罚机制,注重产教融合、新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形成规模化集群发展,为中草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国家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下种植中草药成为增加林农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由于中草药生长的特殊性,林下中草药种植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且适应性更高,各大小林场可根据自身情况筛选与种植本地道地中草药,在有限资源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7]。江西省林地面积广阔,居全国第二位,这为中药材仿野生种植与栽培提供了天然环境。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发展林下中草药生态种植和野生抚育有利于本地道地药材的保护,同时可以有效开发可用林地。林下种植中药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加强技术培训和基地建设,优化林下中草药种植区域布局,构建中药材良种繁育示范体系,推广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制订地方技术规范,最大限度地保障道地药材的质量,逐渐培育一批“一村一品”的地方品牌标志,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中草药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医传统文化,国内各高校相继开设了中草药栽培相关专业,为行业不断培养具有中草药种植、良种繁育、调剂加工和产品购销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人才的智力保障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赣南地区中草药种植专业人才匮乏、创新不足。根据笔者前期调研,本地区部分中草药种植从业者为留守的农民,对中草药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缺少足够了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区中草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职业类型,中草药专业人才要有药用植物栽培、中药鉴定、药材质量检测、中药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本地区中草药种植与生产行业保驾护航。
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医和中医药发展与传承面临着严峻考验。据调查,在世界中药市场中,日本和韩国中草药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到80%~90%,而中国大陆所产的草药占比寥寥无几[8]。我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有种植中草药和中医治病的传统,但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中药文化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中医药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需要得到各方的重视,无论是药农、企业、行业、政府,还是研究所和高校,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目标,制订相关质量标准,大力发扬和传承中医文化,提倡组织多学科合作攻关,加快研制和推广口服缓控释制剂,提高制剂设计与工艺水平[9],建立中草药产业保护机制。
江西省是中华民族传统中医药发祥地之一,种植有车前子、枳壳、栀子、泰和乌鸡、江香薷和吴茱萸等多种道地药材,但相关产业存在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缺少、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等缺点,很难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道地药材的需求。赣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中草药的生长,是江西省道地中草药的主产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调动当地药农种植积极性,有序地、规范地、标准化地和可持续地开展中草药种植与栽培,有利于提高药农经济收入,夯实乡村振兴成果;同时,鼓励基于本地中草药的新药创新与研发,推进中草药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引领江西省道地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为赣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提供创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