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胜《高山积雪》的象征意义

2023-08-24 19:48刘转转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1期
关键词:积雪高山散文

刘转转

王兆胜是当代重要的散文评论家、散文创作者。他的作品《高山积雪》收录在其散文集《天地人心》中,是王兆胜性灵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在《高山积雪》中,作者以积雪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怀着孤独寂寞、激动幸福、撕心裂肺的疼痛、对生命的大彻大悟来写积雪从被遗落到最终历经波折被大海吞没,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的整个人生旅程,暗含了作者对自己一生的生命之旅的概括。作者通过积雪象征自己,以简洁、纯净的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他的人生与思想,使作品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意义,也带给我们启示意义。

一、暗含时代社会发展的暗流涌动

王兆胜的《高山积雪》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要想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就必须对这一时代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解。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之风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稳定发展,政局平稳,政治开明宽松,国际声誉日渐高涨,经济快速增长,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再加上科技革命的到来,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便利,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生存环境,人们充分享受着日渐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虽然物质基础得到充裕保障,但现代人的精神越来越苍白、迷茫、空虚。在商业化经济的浸染下,众多人欲望膨胀,追逐名利、财富成了时尚之风,流入世俗化,失去了赤子之心;加上时代节奏变快,整个社会节奏被打乱,充斥的只有快、快、快,人们的心灵无处安放,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时代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暗含了暗流涌动。王兆胜或许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在《高山积雪》中借积雪的视野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积雪“投身于脱缰野马般的奔跑之中,积雪感到了大山之外紧张残酷的竞争,那是一种万人争走独木桥的惨烈景象。拼命的拥挤让积雪感到有些头晕目眩,仿佛自己已非自己了,更可怕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常有巨石挡住去路,而自己又没有时间思考就会被撞成粉末”。在积雪的这一段自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疼痛感,积雪的疼痛象征着人类的疼痛,人被快节奏的生活折磨成了“怪物”。不仅人受到了伤害,工业化发展还影响了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污染问题紧随其后。自然生态不平衡,大自然势必要发出警告,于是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来,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为了更好地生存,人类社会必须做出改变。王兆胜亲身经历了这些苦痛,针对社会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認为,要讲求一种“慢生活”,一种“慢”艺术。在《谈“慢”》一文中,他直接指出“快”的诸多弊端,认为“快文化”删略和抽空了人生的丰富性,以“快”为每一个人带来的苦果来警醒人世,并进而说明只有“慢”才能给我们的生活留下足够的回味空间,这是王兆胜读书阅世之后的一种人生感悟,也是他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悟出来的生活之理。更要指出的是,王兆胜关注现实生活,对社会发展出现的暗流涌动给予学理分析及思索,并给出应对方法,践行了作为学者所承担的责任。

二、生命的旅行

有人说,生命就是一场旅行,结果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旅行中的见闻。不错,如果生命可以如每一次旅行那么丰富多彩,那生命之旅的完成就有非凡的意义。在《高山积雪》一文中,积雪从孤独、远离人世到等来春天迎来自己的出行,奔跑着看尽高山之外的世界,感受到了大山之外残酷拥挤的生活,再到看见自己的同类被人类无情的破坏,想起自己的家乡,最后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积雪的一生有孤独,有雀跃,有无奈,有撕心裂肺的疼痛,也有人生真谛的坦然。对比王兆胜自身,或许他在写作这篇散文时也隐含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王兆胜出生于胶东半岛的贫穷农村,从小尝尽了人生的艰辛与苦难,但他没有向生活屈服,没有自卑和放弃,直面人生的挫折坎坷,一步步成为今天著名的散文家、散文理论研究家及批评家。他依靠自身坚定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和人生理想,为自己的生命旅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也凝练成了自己的“诗化人生”。王兆胜的“诗化人生”具体有两种方式。

(一)“敢于正视苦难,而又不让灵魂在苦难中沉没”

这种方式体现在他对童年和乡村生活的叙述中,如在散文《黑白情结》中,他将世界分为“白”和“黑”两种基本色,其间既有童年时代对于“白”,即自然和纯粹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与描写,也有对进入中年后对于“黑”的理解与醒悟,两相对照,泾渭分明,互为依存,相得益彰。作者以独特的角度、奇妙的构思,把“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诗意化了,这类作品还有《逍遥的境界》《童年的草莓》等等。此类散文,一方面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具体的细节、敏感的心灵感悟描述了乡村的贫穷落后,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作者又展示了在贫穷和苦难面前平凡的弱小者的理想和抗争。

(二)“追求逍遥的境界,同时强化想象的意义”

此种方式在王兆胜性灵散文《高山积雪》《生死地心泉》等散文中得到显著体现。《高山积雪》中远离尘嚣的积雪因不能为人类谋幸福而感到无比失落,在高山的慰藉下终于盼来了春天,踏上为人类谋幸福的旅途。它欢快地奔跑着,怀着纯洁、诗意的理想,涌动着生命的激情与青春的活力。然而,接下来的旅途中它目睹着自己的同类被无止境的破坏,心中充满无限的无奈和不解,到最后逐渐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死亡就是一种新生”。整篇散文在作者创造性想象力的驱动下,通过诗心,将大自然的生命力与创作主体的生命贯通起来,获得自我灵魂的升华和人生的独特启示。王兆胜在艰苦的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在忍辱负重与感时伤事的悲苦之后,在光怪陆离的时代社会的浸染之后,在连续失去至亲的诸多凄楚与波折之后,仍保持纯净、散淡之心,以一颗赤诚、宽容、友爱之心面对生活,将自己融进大自然的境界,走过自己的生命之旅,书写自由潇洒、亲切温和的人生篇章。

通过了解王兆胜塑造的积雪形象及他自身的“诗化人生”,我们应明白生活在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其实就是积雪的千千万万个影子。人生长途漫漫,有一路生花、高歌前进的快意时,也必定会有历经波折、坎坷的苦痛时,能做的就是在各样的境遇面前保持初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百味生活,以恬淡之心应对人生的顺境、逆境,谱写自我的五彩生命画卷。

三、城市与农村的两相映照

城市与农村一直是作家笔下的关注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二者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对立状态。有人倾心于乡村的诗意与宁静,对乡村唱出礼赞之歌,如沈从文、废名等;有人充当了城市的批判者,对都市的污浊、腐败、膨胀的欲望感到害怕和恐惧,以至于把城市当作仇敌,字里行间倾吐着对它的厌倦、憎恶,转而投向乡村生活,礼赞乡村的诗意与宁静,如张玮、刘亮程等。

在《我跋涉的莽野》一文中,张炜对现代商业文明充满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如他自己所说,“我对于正在飞速发展的这个商业帝国是心怀恐惧的。说得更真实一点,是心怀仇视的”(王兆胜《困惑与迷失—论当前中国散文的文化选择》)。因此,张炜对乡村文明投入深情的依恋,具有浓厚的乡村情结。他在“城市”与“农村”二元对立的天平中,极端地倾向了农村,虽然形成了他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审美形态和心灵世界,但也让他落入了保守、封闭的境地。

如何处理城市与乡村的问题,王兆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兆胜喜欢游移在都市与乡村之间,客观、冷静地审视二者的现代性。对农村,他一面通过其散文对落后、贫穷的乡民生存状况进行真实写照,反映农村发展的滞后现象;一面着意于发现朴素善良的乡民对贫穷苦难的抗争,抒发对自然质朴、乐观诗意的乡村的礼赞。

在《高山积雪》中,王兆胜一方面描写积雪降落于高山之巅,远离尘世、孤独、寂寞,不能为人类谋幸福来反映农村的贫穷、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高山之上积雪保持了自身的洁白、純净,没有被工业文明所污染,体现了乡村的质朴、诗意。对城市,作者既赞美都市的现代化技术为人们提供的便利,又批判其异化。《高山积雪》中的积雪奔向大山之外的世界,看到了城市的精彩生活,同时也看到了城市化发展所造成的种种问题。积雪在旅途中目睹了城市化工业之需对水资源的利用及肆无忌惮的污染,亲身感受了快节奏社会带来的身体精神的双重折磨与疼痛。在王兆胜心中,乡村与城市是一个矛盾体。他在都市与乡村之间徘徊、纠结,昭示了他对乡村与都市现代性反思的深刻性与丰富性,也是其将专业知识、理性分析与感性体悟融会贯通的深刻见解,在对学术作出思考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给予解答。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的看法是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城市确实有各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城市化是不可避免也是必须进行的事业。在紧跟时代步伐的过程中,我们要调整心态,以全面、客观、辩证的眼光看待乡村与城市问题,以宽容的心态接受二者的闪光点和劣势,让农村与城市相互映照,和谐相长。

四、死亡就是一种新生

“生与死的判然分明的鸿沟不复存在,死亡成了生的一种转化形式”(王兆胜《困惑与迷失—论当前中国散文的文化选择》)是积雪历经人生百态所得来的体会,它终于明白死与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于是快乐而又充满渴望地投入大海的怀抱,希望容身于海水之后再次被阳光蒸发为云气,而后再度变为自己白雪的模样,降落于高山之巅,生命轮回,重获新生。这是积雪的人生感悟。笔者想,王兆胜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与意义在其中。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散文各派异彩纷呈,文化大散文、学者散文、思想散文等都释放自己的能量为散文发展献上一份力量。王兆胜在各家散文的繁荣发展的包围中努力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跟随大势所趋,保持自己的赤诚之心,观察别人注意不到的领域和看不到的繁荣背后潜藏的危机,另辟蹊径,来践行自己的散文研究与散文写作事业,创作大气磅礴、抒发大境界和大爱的散文作品,在夹缝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散文新生。《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形不散—神不散—心散》《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等文章中凝聚了王兆胜为散文创作及研究作出的卓越贡献。由此也可得知,“真诚与自由”是王兆胜对散文创作及散文批评的标准。他希望散文家能够以一颗真诚与自由的心灵进行写作,使散文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呈现繁荣景象。这是他的根本思想,也是他践行散文研究之精神,更是他在散文领域不断探索、进行突破所获得的新的生命力。

五、对大自然的保护、敬畏—天地道心

王兆胜的散文研究与散文创作无一不体现着他对大自然的爱护和敬畏之心。在《文学·人生·天地自然》一文中,他说过“中国现代新文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强调‘人,将人和人生放在最显赫的位置”,这一方面大大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使人得到个性解放;另一方面“过于夸大‘人的地位、作用和力量,从而导致对天地自然之道的忽略甚至无知,也导致了人的欲望无限膨胀”,以自己的武力对大自然的一切进行无止境的伤害和破坏。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为了求得快速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乱砍滥伐,对水资源的污染,对其他资源同样施以残酷手段,来展现自己的征服欲望。社会如此,体现在文学创作中更值得深思。孙伏园在《南行杂记》中写道:“天下唯至弱的人才杀人,好汉应该杀自然。”他还提到“诗人爱‘自然,我不爱‘自然,我以为人与人应该相爱,人对于‘自然却是越严厉越好,越残酷越好。我们应该羡慕‘自然,嫉妒‘自然,把‘自然捉来,一刀刀地切成片,为我们利用”。这样的话语出自文学家之口,让我们在感到害怕的同时也非常气愤。作为教化民众的文学写作者,在表达自我观点时是不是也应考虑到对读者的积极引导作用?王兆胜对此评价道:“这样的观念非常无知,也相当可怕。”(王兆胜《文学·人生·天地自然》)今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如果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它视若无睹大加破坏,那终归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洪水、地震、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向我们表明了自然界的愤怒和宣泄。王兆胜总是提前一步就注意到了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的问题。他深刻认识到在广阔浩渺的宇宙天地之间,人类就如草芥一般,渺小而又微乎其微,我们同样生存在地球这个家园之上,不应该与天地自然斗争,而是要感悟、理解、顺应它。要明白人是被天地自然包含的,不可能超越甚至凌驾于自然之上,对天地自然失了敬畏之心,一个作家就不可能真的理解它中间的“道”,创作蕴含宏大深刻思想境界的文学,也不可能真正从自然之中获得幸福、快乐、安逸的人生,从正面说明了他对大自然的保护敬畏之心。

再回到《高山积雪》,我们同样借助积雪的视角看见了人类对大自然进行的破坏。王兆胜借积雪向人类发出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心声,将环保意识融化在每一个人类的血液里,这呼应着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共同的心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提高人们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推动中国更快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守护共同家园—地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到的,也表现了学者王兆胜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热切关注与理性思考。因此,近年来本篇散文多次被选作中学生阅读理解来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高山积雪》凝聚了王兆胜对社会发展、人生生命、天地自然等多方面的思考与感悟,他通过简洁、纯净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让我们对其创作有更深了解,也给我们带来启发。

猜你喜欢
积雪高山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高山茶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我们
高山从何而来?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积雪
2000~2014年西藏高原积雪覆盖时空变化
高山台防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