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周 静,张 阳,耿若冰,张国杰
(1.上海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 200444;2.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任务[1]。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学之基、改革之要。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高质量的监测体系保驾护航。新时代教育评价观从过去注重知识掌握评价转向能力素养评价[2]。当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的问题,一方面“体育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具有监督调控功能,但缺乏改进功能,急需通过更新评价理念和改革评价手段来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美国学者Spandy提出了OBE理念,其核心是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以结果输出为目标,根据毕业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形成了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3],保障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而OBE理念也为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教学质量监测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根据预设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规划、监督、测评、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过程。由监测机构、监测内容、监测依据、评价方法、监测标准、监测周期、结果反馈、改进措施等部分构成,教学质量监测的目的不仅仅是证明目标是否达成,更重要的是检查人才培养质量,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4]。教学质量监测可分为内部监测和外部监测。内部监测的关键在于科学设计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并基于证据的思维评价各环节产出目标的达成度和匹配度。外部监测的重点是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及毕业要求进行评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同时,重视由主管部门、学校、用人单位、新闻媒体、学生观察员等各方组成的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建设,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根据体育各专业的服务面向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重视用人单位的意见。内外部监测相互协调,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全方位观测和控制,通过评估分析研判,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结果”的教学质量监测循环闭合系统(图1),从而达到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图1 教学质量监测循环闭合系统
成果导向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追求学生整体进步而非个别优秀,教学活动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更重视过程的可达成,其教学链条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毕业要求等环节构成。因此,要构建校内校外相互协调、兼顾教学过程与成果产出的全链条质量监测体系。从学校的角度,教学质量监测主要考察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从学生的角度,监测则重点关注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匹配度,二者是一致的。“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是OBE理念的核心,在实际实施中要注重把握培养方向,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成效,自我参照评价,逐级持续改进,逐渐使学习者取得顶峰成果。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设计个性化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实现,明确监测的目的不仅仅是证明完成,更重要的是检查成果质量。因此,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效果”为研判标准、以“可持续”为显著特征的全过程质量监测。通过对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常态化监测与利益相关方的周期性反馈,动态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其遵循PDCA循环理论,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螺旋上升(图2)[5]。
图2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笔者查阅14所体育本科院校和10所体育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文件发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体育院校都比较重视教学质量监测工作,质量监测大多实行两级(校、院/系)或三级(校、院/系、教研室)管理,建立了质量监测机构,出台了教学质量监测文件(表1),定期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积累了一定的监测经验。但整体来看,83.3%的院校尚未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质量监测指标,未能充分体现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不同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适配度;监测指标体系较为僵化,未能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只有少数院校(35.7%)构建了基于产出导向的涵盖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各环节的质量监测、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的闭环监测体系,重“监”轻“控”现象较为普遍。另外,各校教学质量监测水平不一,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已经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监测方式和工作体系,而绝大多数院校通过内外部质量监测相互结合发现问题、弥补短板,以及在有效指导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切实发挥质量监测作用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表1 部分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情况
调查发现,目前体育院校聘请校外同行或第三方开展教学质量监测的不多,体育院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监测标准建设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覆盖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大关键主体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实训、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考试五大关键环节的指标标准还不完善。以“定期评估、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招生分流”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尚需完善[6],以成果为导向的体育课堂评价体系、教师教书育人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发展评价体系还需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结合过程性监测结果进行动态优化。校院两级协同行动,学校领导、相关部门、教师、学生四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覆盖全面、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等需要加强组织保障。体育院校目前的质量监测体系普遍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特征,行政色彩较浓,二级学院(系部)主动自查和自我改进的意识与能力较弱,校院两级的质量监测相互协作、有机互补的统一、全方位一体化的质量闭环有待完善[7]。管理队伍方面,90%以上的专职督导人员由退休返聘教师担任,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知识更新较慢。整体来看,质量管理队伍不仅数量短缺,且在专业化和信息化素养方面也存在不足,尤其是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队伍建设更为薄弱。此外,体育院校依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要求构建的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平台,未完全实现常态监测,导致教学质量监测信息采集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对各环节出现的或将出现的异常预警功能还不健全,监测数据与日常教学管理未有效衔接,对教学质量提升难以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7]。
当前,14所体育本科院校都实施了内部教学质量监测,而仅有28.6%的院校开展了外部教学质量监测。人才培养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教学质量监测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学生评价、教师评学、社会评校”多维协同的联合培养机制有待完善[8]。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要求,但当前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数字化建设水平较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监测工具开发、监测组织实施、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运用等方面工作尚需加强,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实时反馈、即刻应答、即刻改进的全流程数字化质量监测能力有限,质量监测效果不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体育教育教学数字化管理制度体系和支持保障水平有待加强,尤其是教务管理、课程教学、考试管理、学业管理、实习实训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利用数字化手段加以完善[9],从而提升与教学质量监测的匹配度。
体育学属于教育学学科门类,长期沿用人文社会科学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既不能反映体育作为一级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10],更不适应当前体育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拓展的发展态势[11],导致评估的正面引导作用难以发挥。受上级评估指标影响,各校自身的监测与评价指标未能很好体现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和学生发展,凸显各专业特色和个性化,需要进一步论证遴选,监测体系也需进一步健全。另外,当前体育院校不监测或监测评价与问责和干预不挂钩、不面向产出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教学质量监测的导向、激励和有针对性引导改革的作用发挥有限。
OBE理念教育以学习产出为动力,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产出带动课程活动和学业评价[12]。如图3所示,基于OBE理念的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模型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主要监测对象,其实施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质量评价的主体不局限于学校,还增加了其他利益相关方(校友、家长、行业企业、与师生相关的组织等),所以,该模型是一个兼顾各方利益需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人才培养各领域的全链条质量监测体系。该模型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体育各专业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以能力为本的符合体育各专业特点的多维评价内容,制定不同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坚持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考评与实践能力考评相结合、集体考评与个体自我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同时利用网络与数字技术,实现教学质量监测的实时性和常态化,进而引导高等体育院校对质量监测的持续关注,让质量监测的反馈问责由被动变为主动,持续改进提升体育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3]。
图3 OBE理念下多元全程全方位质量监测模型
4.2.1 健全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是一个涵盖教学过程监测和教学效果反馈控制的闭环系统。如图4所示,在质量管理方面,需建立体育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需成立专门的校级教学督导机构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配备专职人员,逐步完善校、院(系部)、教研室多部门共同参与、多维度分工负责的教学质量联动运行机制[9]。完善高等体育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构建集评估规则、监测指标、质量标准、实践操作规程于一体的程序性制度,编制不同体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解读、质量监测工作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严把教学关、考试关、考评关、出口关,按照“标准—执行—检查—评估—反馈—改进”的流程持续推进监测,做到常规检查、专项督导教学检查工作常态化,专项评估和日常教学评价相结合覆盖教与学全过程,通过反馈、诊断、跟进持续改进监测机制[14],形成体育教学质量接受社会评价、监督、检验的监测闭环[15]。将专业评估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校内监测与校外监测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安排,一体推进。通过持续的监测实践,在体育院校推进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师生用实际行动传播质量意识,管理者通过更新管理理念和完善组织保障贯彻质量要求,让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成为没有终点的连续性活动。
图4 两查七评三维反馈的教学质量监测保障体系
4.2.2 优化内部教学质量监测
OBE理念下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取决于学校所规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是否符合既定标准,以及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毕业能力标准能否达到。在这种情况下,体育院校应以学生的学习投入和成长效果作为关注点,形成成果导向的覆盖全过程、多环节的内部质量监测机制,让监测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业发展发挥保障和促进作用[16]。内部教学质量监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称为“质量保证周期”),这个周期大致分为教学标准制定、教学实施、监督反馈、自我评估、内部质量审核、制定修正、面向产出的持续质量改进七大环节[15](图5),它的有效运行可以保证教学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图5 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测
4.2.3 强化外部教学质量监测
研究发现,学生更加关注具有社会维度的反馈[17-18]。因此,体育院校应高度重视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质量跟踪机制[14],这对精准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将产生显著的外部作用。相较而言,外部评价直接来自于利益相关者的真实感受,更为客观,可与内部监测相互结合印证[19]。经查阅各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现,河北体育学院教学质量监测较好兼顾了校外评测,该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麦可思开展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分别发布了2015届《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与职业发展评价报告》和2019—2021届《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从培养定位、培养过程、服务成效、就业质量、校友评价等维度进行了持续的跟踪调查,帮助学校发现问题并探索持续改进的切入点。根据第三方质量测评报告结合内部质量监测结果,河北体育学院进行了7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内外结合全方位监测教学质量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积累了经验。
4.2.4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运行体系
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体育院校要创新管理思维,加快推进教学质量监测数字化建设,展现高等体育教育的新样貌。需建立高等体育教育大数据监测与分析平台[20],设计量化监测模型,以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的行为和管理因素等为监测对象,实现评估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数据采集的常态化、过程化,增强监测工作的客观性、规范性与即时性。依托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智能诊断、个性化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对异常情况及时预警[21]。树立全员质量监测的观念,淡化监测者和被监测者的界限,将监测任务进行分解,渗透到日常教学管理、专项检查和教学督导等常规工作中,确保教学监测与教学运行高度契合。重视监测结果运用,要做好挖掘数据、问题分析、对策研究等后续工作,编制《体育专业评估分析报告》,从指标得分、专业比较、社会和行业满意度、就业质量、改进方向等方面对各体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把脉,让数据“说话”,形成“应用—升级—改进—再应用”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闭环系统,使监测结果更好服务于教学质量建设,避免“一评了之”。
新时代国际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更多关注学科专业层面,聚焦学生学习成果和用户满意度评价,以此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社会的适应性[14]。基于OBE理念构建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等体育院校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测体系,是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变革体育教育模式,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推动高等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制胜一招。高等体育院校要深刻理解和运用OBE理念,以社会需求和培养效果为导向,以完备的内外部质量监测体系为依托,以数字化技术为保障,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进一步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15],激活人才培养创新力,展现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