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富
新滩盐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北部的黄海之滨。反映新四军经典抗日故事的革命战争电影《东进序曲》和《第51号兵站》,就有该场当年背景。影片中新四军购买枪支弹药、医疗布匹等军需用品就是用该鹽场生产的淮盐所换。“国母”宋庆龄为梅园中共谈判代表团筹经费抢运三万担盐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1946年秋,周恩来率领的代表团在梅园新村紧缺活动经费,宋庆龄先生得知后,以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的身份,借用一艘美军登陆舰,从该场头罾运销站急运三万担盐卖到沪宁一带,挣来几十万法币,交给周副主席,解了代表团的急。
盐阜老区,红色起点
让我们沿着时间隧道穿越到革命战争年代。
1941年,新四军开创盐阜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府,解放区食盐颇为困难,海啸之后,灾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为安置逃亡灾民的民食和根据地的军需,盐阜区行政公署采用民办公助的方法兴办盐场,取名“新滩”,是与敌占区盐滩相异而名,亦有新生之意,史称淮盐革命老区。制盐许可证由三师师部和盐阜区行政公署颁发。三百弓(今滨海县滨海港境内)地主王效周、顾异之招雇从济南场(今灌东盐场)逃荒过来的灾民顾开金、乔玉生等率先铺了二份八卦滩。2月开工,5月正式产盐,取名裕隆制盐公司。同年7月3日,宋公堤建成,堤外广袤的滩涂遂成铺滩晒盐的有利场所。杨芷江、王贯三等开明士绅或地主纷纷到新滩铺滩晒盐,成立私营制盐公司。1942年后,民主政府也纷纷到新滩建滩制盐,主要有苏皖边区五地委的恒源、盐阜盐务局的裕华、华中财委的裕中、阜东县优抗会的新生、新四军三师的大升、阜东县独立团等单位。一些寻找生计的农民及敌占区盐场的“灶民”,也逃来新滩解放区晒盐谋生。时至1945年底,新滩场区共有大小制盐公司43个,其中公营池滩83份。
1942年,中共阜东县委派县优抗办公室主任王坦(1949年后任淮北盐场特委宣传部长)、滨淮区下舍乡联防主任姚秀庭到场区了解民情,开展工作。1944年2月,中共阜东县委又派滨淮区委委员、锄奸科长龚士杰带领工作队到新滩宣传党的政策,启发灶民的阶级觉悟,并着手建立党组织。3月,新滩灶民刘克广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在龚士杰等人的发动和带领下,灶民们向资本家发起算账斗争,并取得胜利,共产党在灶民中的威信与日俱增。至5月,新滩场区已秘密发展党员10人。同月,经中共阜东县滨淮区委批准,中国共产党新滩支部委员会在玉华所诞生,龚士杰任支部书记,刘克广、朱朝山为支部委员。至止,江苏盐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1947年8月,盐阜盐务局与淮北盐务局合并,党组织统一归中共淮北盐特委领导,特委采取“坚持新滩,游击灌东”的策略,加强了新滩地区的党政建设。8月9日,淮北盐特委决定,原灌东区委和新滩场委合并成立中共新滩区委,书记(教导员)薛立人,区委下设新东、玉华、新生、堆西、淮东5个党支部。1948年9月,新滩区委改为灌东、新滩场委,新滩场委书记刘余隆。场区头罾运销站设党的总支委员会(直属灌河办事处领导)。
新滩盐场是新四军开辟盐阜抗日根据地后,由当地人民政府率先铺建的一个盐场。这里自建滩以来,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从未涉足过,是淮北盐场唯一的红色根据地。因此,人们称新滩为“淮北盐场的小延安”,并以此为依托多次向敌占区盐场开展游击斗争。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新滩盐场为支援华中地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供应了华中解放区的民用食盐,还把这些盐运至边区,到敌占区换来了大量的“洋火”“洋油”“洋碱”“洋布”和医药,甚至还有枪支弹药等,有力地支持了民用和军需。华中部队的军饷也部分来自新滩的盐税。华中边区,盐是其中的主要物资保证,所以新滩也曾被誉为“华中金库”。据统计,新四军1941年建滩至1949年底,新滩共产原盐440万担(22万吨)。
开展斗争,灶民翻身
新滩虽然是民主政府组建,但采取的办法是私办公助,所建公司起初大多为私营。资本家地主为谋取高额利润,不顾民主政府关于灶民灶粮标准的有关规定,无视灶民疾苦,任意克扣、拖欠灶民的灶粮,榨取灶民的血汗钱。1944年4月,新滩灶民在党的领导下,高呼“增加灶粮、改善生活”口号,向资本家发起了算账斗争。
1944年初,阜东县委决定派龚士杰到新滩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临行前,阜东县委政委薛尚实给龚士杰三条指示:一要把盐区的灶民斗争组织起来;二要把广大灶民的生活改善提高起来;三要把盐区的党组织建立起来。龚士杰到新滩后,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启发灶民觉悟。灶民们日常食不饱,力不足,激发了龚士杰改善灶民生活,与地主资本家算账的决心。
资本家采用拖、按、压等手段,企图分解工人队伍,龚士杰等共产党员深入灶民家中引导启发,使参加斗争的灶民由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并义正辞严地提出“如果资本家不答应条件,绝不复工”。资本家见状惊慌失措,他们一边与罢工灶民谈判,一边派人到苏北行署以“耽误生产、影响税收”为名告状。龚士杰得知后,连夜组织朱朝山、刘克广、唐士顺等7名罢工代表冒雨赶赴阜东县委,再去苏北行署同资本家打官司:“地主资本家鱼肉百姓,任意克扣灶粮,无视灶民之疾苦……”苏北行署主任曹荻秋听了灶民代表的陈述,责令资本家立即答应灶民的罢工条件。于是,灶民们一次领取了拖欠3个月的灶粮,灶粮也由原来的四、六、八斛粮增加到六、八、十斛粮,外增加百分之十担头粮,使这场历时20多天的算账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1946年至1947年间,新滩灶民向资本家展开了斗公司运动。因“司”与“鸡”谐音,故灶民们把这次斗争称为“斗公鸡”运动。另一种说法是:灶民们把地主资本家靠剥削灶民为生,形同只吃食不下蛋的大公鸡。盐民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自觉地组织起来,同资本家算压迫账、剥削账。斗争开始时,灶民们首先将裕隆公司经理王效周押上台。1947年10月,公司斗争进一步深入,薛立人领导盐民揪斗汪小白,封其盐廪,解除其私人武装,使斗公司运动取得了最后胜利。斗公司运动实际是农村土改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歌谣“评良心”:“能把良心评,才算好灶民;要想不受苦,拥护新政府;有了共产党,生活有保障;要想得太平,依靠新四军。”这首流传于新滩盐场民间歌谣,是新滩场盐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保卫边区.民击匪盗
1947年6月,驻扎在陈港的敌人,在匪首徐继泰的纠集下,大举侵犯新滩地区。新滩盐民保卫大队队长朱崇伦、教导员刘玉隆决定:在头罾歼灭来犯之敌。一场保卫解放区的战斗在头罾拉开了战幕。
頭罾,位于废黄河人海口(中山河)之东,水陆交通便利,是新滩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门户,尤其是延伸百十公里长的中山河大堤,成为保卫解放区的天然防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卫解放区,朱崇伦大队长在战斗前,作了简短动员,号召盐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卫家园和盐圩。青年盐民踊跃参加盐民大队,平时只有100多人的盐民保卫大队,一下子扩充到300多人。朱大队长命令一中队用火力封锁西岸之敌,断绝敌人的后援,自己率二中队正面狙击,歼灭入侵之敌,三中队搞好后勤保卫。
6日晨,200余匪徒在匪首徐继泰的带领下,偷偷地来到中山河西岸。“轰轰……”一阵炮火袭击之后,匪徒们乘两只小船,靠炮火掩护,向中山河东岸疾驶。“打!”等敌人踏上岸,早已严阵以待的战士在大队长朱崇伦、中队长孙广德的带领下,奋起射击。一阵密集的枪声,打得敌人狼狈不堪。孙广德率领二中队民兵,不顾敌人的炮火和射击,边冲击边肉搏,迫使敌人丢下十几具尸体,退回了中山河西岸。
6日晚,民兵大队利用喊话筒,向中山河西岸之敌进行了政治攻势,宣传优待俘虏、缴枪不杀的政策。搞得敌人不知这是主力部队还是地方民兵。加之敌援兵未到,吓得躲在西岸,不敢轻举妄动。
不甘心失败的敌人,于第二天凌晨从陈港调来了一个连,于7点20分,向东岸进行疯狂的报复。民兵们采取麻雀战、游击战、运动战等战术,机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民兵们有时用盐蒿扎成草人,把自己帽子戴在上面,引诱迷惑敌人,有时边打边退,选好有利地形,突然返身回击,从左右包抄袭击,搞得敌人惊慌失措,溃不成军。而民兵们则越战越勇,紧紧追杀。盐圩百姓,纷纷送茶送水,搞好内部治安,呐喊助威。
朱崇伦大队长根据敌匪怕共产党主力的情况,集结大队兵力火器,在他统一指挥下,一起射向西岸之敌。儿童、妇女把鞭炮放在铁桶里燃放,犹如机关枪扫射。西岸敌人以为是共产党主力,扔掉物资武器,抱头鼠窜。新滩民兵齐上阵,追击溃败之敌,致使徐匪躲在陈港据点不敢出来。
头罾保卫战共进行了两天一夜,打退敌人3次进攻,歼敌60余名,缴枪100余支,新滩民兵有30多人立功受奖。
1948年8月28日,解放陈家港时,新滩解放区有5个乡的基干民兵250余人,连夜炒麦面打烙饼,组织担架队奋勇支前。战斗一打响,堆西乡民兵指导员孙贵通带领两个民兵中队,又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从小蟒牛(地名)与敌激战。至29日,民兵中队歼敌两个大队共9个中队和一个区队,毙伤敌匪200多人,一举解放淮北重镇陈家港。第二天,民兵中队在清缴战场时,活捉敌区长殷吉人。数日后,殷被人民政府处决。陈家港解放后,新滩民兵中队跟随主力部队横渡大湖河,解放收复大咀、堆沟、燕尾港、灌西盐场、洋桥镇、徐圩盐场、张圩坨等地。1946年-1949年期间,新滩区民兵中队配合主力部队经历了大小数十次战斗,有力地支援了淮北盐场的全面解放。
宋公建堤,振东彪史
“从东到西一条龙,挡住咸潮人阜东;从此没有冲家患,每闻潮声想宋公。”说起战争时期的新滩盐场,就得重笔记载被阿英称为“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宋公堤。
1939年阴历七月十六日,受台风影响,海水冲破土堤,发生海啸,涂炭生灵。大潮一直持续3天,海潮退后,荒野滩头,尸横遍地,哭声凄绝。1940年秋,阜宁县(滨海县时属阜宁)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宋乃德当选县长。“下车伊始,咨询民主疾苦,以为政之急,其修筑八滩东北之捍海堤乎。”当时阜宁区形势很紧张,日伪和韩德勤(时任国民党江苏省主席)的省保安旅互相勾结,经常对解放区封锁骚扰,沿海一带的土匪、海盗也很猖獗。民主政府刚刚建立,财政非常困难,实在无资金修筑海堤。宋乃德目睹海水泛滥,祸害民众,遂以发行公债、以工代赈,于1941年5月15日带领民众赴工地破土动工,参加筑堤的民工达两万余人。当时夏季已至,风雨交加,平地水深二尺,海水大涨,民工不得不迁高地栖身。宋乃德得悉此情,抱病冒雨涉水,由东坎赶赴筑堤一线,组织排水。在修筑南堤时,他甚至带头跳入五丈河“堵口”。后来南堤复工,民工中发生时疫、痧疹特多,他又及时调来一批医生和药品,为民工治疗,保证正常施工。
施工的日子里,天气炎热或霪雨连绵,日军飞机多次袭扰,土匪、海盗武装经常袭扰工地。最为惨烈的是“为筑堤而来,为筑堤而死”的陈振东烈士牺牲事件。
1941年4月,时任八滩区区长的陈振东接受党和人民的重托,担任这一伟大工程的现场总指挥。不久因叛徒出卖,他遭匪徒绑架。当年8月的一个深夜,他被拖到海边,匪徒残忍地割断了他的双腿,再用绳子将其活活绞死,尸体被扔进大海……这样惨绝人寰的一幕,被附近的一位筑堤民工看到。这位周姓民工后来讲述说,陈振东在就义前一直在呼喊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消灭土匪、海盗!乡亲们一定要把海堤筑好!”那年,陈振东只有30岁。1951年,当地政府以烈士英名命名振东村和振东乡,以示纪念。在新滩盐场,至今还流传着“刮起东南风,想起陈振东”的民谚。
经过77天的紧张施工,终于建筑成了一条长达45公里,底宽21米,高7.8米的土质海堤,形成一道坚固的捍海屏障。
海堤建成,当地百姓感戴宋乃德政绩,便将其与范公堤并论,称为“宋公堤”。1941年冬,由开明士绅杨芷江亲自撰写碑文,当地各界在海堤上竖起了“宋公记功碑”。当年士绅们还送了一块怀表和一条虎纹图案的毛毯给宋乃德,宋在百般拒绝无果的情况下只得收下。20世纪80年代,宋乃德的妻子陈宜芳将它们捐赠给了新四军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后,宋公堤截弯取直,岁修不断。目前,在新滩境内仍有近10公里当年建的海堤保存完整。
人物档案
宋乃德(1905-1967),陕西省沁源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曾任潞城、晋城、阜宁县县长。在阜宁县任职时,领导群众修筑长达90华里的海堤。后任嫩江省财政厅厅长、东北税务局局长。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国家计委地方工业局局长,地方工业部副部长,轻工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共八大代表、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批斗,于1967年2月23日被“四人帮”迫害致死。1979年12月25日平反昭雪。
陈振东(1917-1947),福建厦门人。少年时侨居菲律宾,30年代中期回国,在上海求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转广西南宁就读。同年10月,参加国民党桂系军队学生营。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底,在盐阜区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八滩区(今滨海县八滩)区长,1941年8月以身殉职。
杨芷江(1890-1947),祖籍江苏溧水县;出生于今滨海县滨海港镇杨庄村。早年曾任塞北关监督、直鲁豫巡阅史吴佩孚的驻北平办事处处长等职。后因政局动荡,政府腐败,而效法晋人陶渊明,慷慨还乡,乐守田园。1940年10月盐阜区解放后,他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参议会工作,先后担任了阜宁、阜东两县参议会副参议长,积极支持抗战,是盐阜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史料来源:《新滩盐场场志》《盐城晚报》
作者单位: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
责任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