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敬峰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在广大基层地区,大量劳动力的转移、人口的外流,支撑基层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近年来,在国家的号召和鼓励下,很多有志青年加入了基层就业的队伍,相对于一般的大学生,基层就业大学生在吃苦耐劳和思想品质方面往往会显现出较大的优势,在建设基层、服务基层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情况还是有待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比重还是较少。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需要获得更多支持。本文主要围绕基层就业后续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考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对策;思考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一大批有志青年在国家的号召和鼓励下加入到了基层就业队伍中,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应届大学生。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在建设基层、服务基层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情况还是有待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比重还是较少,而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从支持、培训、引导和教育等机制层面加强完善改进。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义
(一)促进基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进入本世纪,我国经济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基层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提质增效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对基层振兴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部署,在基层振兴推进过程中,其核心是经济振兴,重点是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随着基层传统产业转化为现代产业的态势也愈加明显,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机械设备、生产经营模式正在被引入到各个环节,这对于基层高素质劳动力也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的转移、人口的外流,使得支撑农村产业发展的人员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很多农村年轻人,恰恰是具备一定文化和接受能力的农业发展有生力量。而留守的农村劳动力,又面临着文化层次整体较低、现代化技能掌握不充分、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阻梗。而大学生基层就业,则为解决这一现实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渠道,通过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现代化生产能力、产业经营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为基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有效动能,同时,也能够改善基层劳动力结构。
(二)顺应相关政策导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和基层振兴的衔接,近年来,连续出台了相关文件,在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关注乡村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在推动基层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体现良好的社会责任。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大基层地区要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在当前背景下积极推动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不仅顺应了相关政策导向,同时,也能够利用高校资源,不断实现对基层地带产业的反哺。此外,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建立系统科学的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挥专业优势,打造乡村电商培养体系,满足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助力振兴乡村建设。
(三)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由于基层地区整体上比较欠发达,不管是生产水平还是生活水平,相较于城镇地区都明显偏低。而大学生在进入到基层后,所生活或工作的环境也往往比较艰苦,同时也会遇到很多因为客观环境带来的种种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相较于很多同龄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更加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因为环境恶劣,也更加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团队协作能力一般较好。其次,求职心理更加成熟,当前,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比如片面追求高薪、片面追求工作环境等。但是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往往更加踏实、务实在求职过程中很少出现好高骛远的情况,往往较为务实。能够帮助积累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基层地区后,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积累起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包括对基层环境的认识、和基层群众沟通交流的方法、在基层开展工作的方式等,这些基层工作经验对于一些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良好的资源。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基层工作环境的影响
很多基层单位位于乡镇地区,对于在基层工作的人来说,和在城市企业工作最大的感受不同就是工作环境层面的落差,虽然目前很多乡镇都建立起了各种园区,但是也只是为企业的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于企业职工的生活所起到的提升作用往往比较有限,而其他零散分布的乡镇企业给职工在环境感受上带来的落差更不言而喻。很多大学生也正是因为工作环境的影响,而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这种顾虑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通不便,在乡镇地区,由于打车难、等公交难等问题,给出行带来了一定不便;二是生活设施不齐全,一般乡镇地区商品经济相对城区都会比较落后,缺少大型超市、大型购物中心、休闲娱乐场所等,难以满足职工的生活消费和休闲娱乐需求。三是乡镇地区的環境管理体系相对于城区来说还是比较不健全。
(二)相关基层就业促进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首先,当前一味强调要鼓励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但是不考虑学生以后就业的不同环境。这种倡导式、口号式的模式下,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目的往往难以有效达成,尤其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环境是很大不同的,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更倾向于在城市工作。其次,目前的教育资源,也缺乏对于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注,相关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相关的研究成本的投入,没有积极组织教研人员开展调研、分析、论证,对课程进行优化,在如何提高现有的专业课程和基层就业衔接方面,精力投入不足,对于课程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工作动力不足,工作中缺乏创新和主动思考的意识,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
作为高校,要逐步转变大学生“留在城市”的片面教育观点,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对基层地带进行重新认识,这种重新认识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自觉发现,而应该从教育者的角度给予适当的启发。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内容中穿插进对基层地带的一种重塑性解读,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在基层地带传统的自然景物和乡土风貌上,而应该将乡镇、农村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成果进行客观地介绍,或者带领学生去进行乡镇、农村实践,使其对基层地带建立重新认识。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乡镇近些年在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去主动感受到乡镇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差异正渐渐缩小,以及农村与城镇的融合发展,农村正在勃勃制造的一种先进的力量,让学生关注基层,对基层的印象有所改观。
(二)建立相关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一是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很多大学生之所以不愿意留在基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进而带来了薪酬、生活条件等各方面的落差。因此,应当要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具体而言,要对愿意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根据其签订的服务年限合同,给予相应的住房、交通、生活补贴,对于愿意一次性服务超过十年的,甚至可以直接安排住房;对于基层公益性岗位就业一定年限的大学生,在报考基层党政机关公务员或者国有企事业单位正式编制人员的时候,可以采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或者招考加分的政策。
二是要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基层创业平台,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鼓励青年自主择业、创业已经是社会的主流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已经悄然来临。所以,可以通过鼓励其在基层创业来使其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比如通过对愿意奔赴基层的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来提高其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地方政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系列创业支持政策,包括资金层面、场地层面、税收层面等,让大学生能够有信心进行创业。
三是为大学生创造和乡镇优秀企业对接的平台,针对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择业无门”的问题,作为高校,应当要为大学生创造和乡镇优秀企业对接的平台,主动加强和一些乡镇优秀企业的对接,积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可以鼓励企业到高校参加“双选会”,为企业和大学生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或者直接向优秀的乡镇企业推荐大学生进入工作,为大学生求职问题提供良好的帮助。
(三)完善基层就业促进和服务体系
一是要完善引导支持政策。在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过程中,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基金支持为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模式提供支持,解除高校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和实施的诸多限制。同时,及早形成一套完善的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模式,设立大学生基层就业支持性投入资金和奖励基金,并为经过专家论证具有良好前景的“人才对接乡村”项目提供资金扶持。
二是要围绕服务乡村振兴,优化学生就业管理制度。除了政策的支持,高校在推动大學生基层就业的过程中,还要对服务乡村振兴给予更多制度上的保障。要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探索学生就业的组织管理、教育管理、以及各种关于高校学生就业方向引导的制度保障。例如,成立基层就业促进研究中心,进行有关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课题申报、学术研究、学术会议、论坛等。建立高校学生基层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指导广大学生树立服务乡村的志向等等。
三是要培养学生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能力。在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和造就能适应大学生基层就业需要的师资队伍。师资可分为实践型师资和理论型师资。在实践型师资的培养中,要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要鼓励那些有成功的涉农企业管理经验、农村产业管理经验并具备较好的教学经验能力的人士出任教师。同时,优化对师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还要求教师具备全面、扎实、深厚的管理基础知识,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提出新的要求。其次,要提高教育培训内容的基层产业发展的衔接性,比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农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必须要以乡村振兴为导向,要坚持农业优先的原则,坚持以农业为本,要坚持以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经营技术为核心内容,渗透到相关专业教育中。
四、结束语
当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目前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均衡倾向,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愿意扎根基层,而这种就业方面的不均衡倾向的存在,也使得乡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针对现状,作为高校层面,都应当从自身角度出发,针对如何促进高校学生基层就业展开相应的思考,并不断寻找措施提高学生基层就业能力。因此,本文通过对现状的观察和调研,分析其中的一些可待提升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促进更多优秀大学生助力基层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3):22-24.
[2]王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5(05):66.
[3] 耿铁军.浅析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管院学报,2018(01):45-47.
[4]张超.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思想教育工作[J].消费导刊,2020(07):245.
[5]郑思侬,王冰.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8):230-231.
[6]宋灵.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微[J].就业与保障,2020(02):91-92.
[7]刘奎颖,都丽娜,黄春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39(06):48-52.
[8]吴莎,肖云川.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 (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