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融合视域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影视课程项目研究

2023-08-24 15:17邢志敏孟春风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

邢志敏 孟春风

摘要:本研究立足学校艺术教育实际,确定六大研究主题,围绕艺术课程标准,在把握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分解课程目标,匹配相应学业质量要求,做到均匀分布与重点分布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学习规律相结合、学段内容与学习方式相结合,从学校影视课程整体设计、课堂教学层面的学习指导、评价反馈三个方面探索学校影视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影视课程;课程融合;影视体系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印发,新课标在艺术课程方面提出重点内容,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形成中小学艺术课程科目,尤其是增加了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科目设置,强调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并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各个学段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既体现了国家育人目标指向,也成为“五育融合”的新举措和新突破点。其中,学科融合是艺术课程的重要探索形式,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美育素养,让艺术教育更加立体可感。

美学家蒋勋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辽宁省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紧扣九年一贯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尊重为核心文化理念,立足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二三四五”培养目标体系。其中,“审美能力”是四大基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未来生活的重要能力。学校重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对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要求,形成课程融合视域下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影视课程项目研究,着重探索基于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融合视域下影视课程的整体设计、学习指导和评价反馈。

一、课程融合视域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影视课程整体设计

艺术课程的融合性是指艺术课程中各门类知识相互融合、渗透,从而形成艺术学科的大知识、大能力与大价值观。学校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生知识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根源在于教育指向“人的成长与发展”这一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的复杂性,没有一个学科可以独立承担并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第一,作为一种艺术科目,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艺术实践包含了欣赏、表现、创造和融合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并不是彼此割裂的学习活动,而是相互关联、有机融合的整体,只有整体推进才能更有效,从而更好地推动影视艺术学习;第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作为运动画面或动态画面,即“映画”的视觉艺术形式,影视课程通过使用移动图像来表达思想、故事、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应该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载体,影视课程既是一门艺术课程,也是集文学、历史、地理、科技、心理、自然、生活甚至是哲学学习于一体的综合课程;第三,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视角,影视课程重视并强调整体学习,而不是强调某一层面或者某个要素的学习,从学习认知到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以致用,需要将学习个体置于更为综合的艺术实践学习中,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培养基于以上认识,指向学校影视课程项目研究是以影视内容为载体,以综合融合为路径,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学习任务为抓手,以主题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1年级至9年级序列化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其中,“综合融合”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说的那样: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贯通,其根本是视域融合,每个学科都长有不同面孔,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拥有独特的眼光,而跨学科融合就是不同学科视角的相互辉映,生成只有视域融合才能形成的观点、主张和看法,生成只有融合才能形成的新视野。

在回答了对此次项目研究的理解后,项目组相应确定了项目研究目标:在完善艺术课程设置,优化艺术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学生素养培养的学校影视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学本·尊重”文化课堂影视课程的教学范式,在课程融合视域下探索学生艺术学习新方式,用影视综合艺术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项目紧扣学校“尊重教育”的培养目标,凸显“爱与责任”两大品行支柱(即心中有爱与负责担当,“爱”表现为对生命的珍爱,对他人的尊重,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热爱,对家国的情怀,对宇宙生命的人文关怀。“责任”具体表现为服务、担当、公益的意识,自理、自主、自律等负责任的行动),立足学校艺术教育实际,确定六大研究主题(爱与沟通、爱与责任、爱与生命、爱与自然、爱与社会、爱与信仰),围绕艺术课程标准,在把握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分解课程目标,匹配相应学业质量,充分思考电影主题和电影类型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意义,做到均匀分布与重点分布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与其年龄相适应、更能促进其理解与欣赏的影片素材,做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规律相结合;影片的选择与学段学习任务相契合,做到学段内容与学习方式相结合,形成课程融合视域下学校影视课程一年级至九年级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以八年级为例:学段目标是依据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细化到各年级,建立影视与生活、影视与技巧、影视与欣赏、影视与创意的年级目标,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相对应;课程内容依据六大主题类型,涵盖爱情片、剧情片、纪录片、历史片、人物片,在电影类型上实现多种类;在影片选择上,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语文教材内容和必读书目,涵盖世界名著、經典影视、历史影片、自然地理记录等,将重点推荐列为必修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进行艺术实践,选修内容利用学生课外的休闲时间作以欣赏补充,实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最经典的内容;激励评价从评价标准出发,对标影视学业质量,把学业质量细化为年级评价标准,把标准转化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工具,与日常评价、课堂评价、作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形成对学生的动态评价(见表1)。

学校课程融合视域下学校影视课程框架体系,有效地指导了教师教学的边界,同时使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也有了抓手。

二、课程融合视域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影视课程学习指导

课程学习指导是教学实施层面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清晰地阐述了课程实施要求,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要重视知识内在联系、强化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善用多种媒介材料,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学校从这五个方面指向艺术课程(影视课程)的实施落地,要求教师要深入理解艺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质量,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和学习经验,从而设计并实施教学。

核心素养立意既是新课标要求,也有其培养的必然性。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传统的知识记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艺术教育要求,更不符合影视学习的基本规律,只有通过欣赏、表现、碰撞、创造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方式,才能让学生对优秀影视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深入的感知和理解,不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而使学生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融合视域下学校影视课程学习指导,在遵循艺术新课标对艺术课程总体实施要求的基础上,聚焦影视课程特点,凸显影视课程的融合特色。项目组在实施中,努力凸显“影视+”“实践+”“拓展+”,让融合视域下的跨学科学习助力学生对影视课程的深度学习。

(一)以“影视+”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

影视课程是一种包容性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各学科都能找到真实或虚拟的场景、研究的问题、思维的碰撞甚至是文化的交流。项目在课程设计上把影视与艺术、影视与文学、影视与历史、影视与社会生活等内容充分融合,并考虑影视的主题、背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情境、任务、话题之间的学科逻辑。以电影《骆驼祥子》为例,这是由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反映了20世纪初期军阀统治下的老北京底层群众的生活,1976年至1989年这一阶段被称为中国电影的新时期。教师结合这些要素,采用“影视+语文+历史+美术”学科融合的形式。语文学科主要从整本书阅读的视角解读小说和影视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的差异,历史学科通过生活化的问题切入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与影视镜头中的时代生活链接,美术学科则从光与影的构图角度来解读摄影艺术深化人物和主题的关系。每个学科都基于影视课程的目标要求定位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在欣赏与实践活动中达成跨学科融合学习目标。

(二)以“实践+”促进学生从学到用

素养导向下影视融合课程的学习实践强调知识与情感的关联、认知与行动的统一以及身体与心智的融合,也逐渐达成“只有通过具身性实践,客观性的知识才能与学生个体的经验、信念、态度、价值观深度融合,才能使知识饱含个体意义,才能生成强有力的知识”的共识。项目组运用“实践+角色、实践+任务、实践+技术”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大脑中的知识、认知调动起来,促进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成新的思考、新的学习方法,并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新知识。新课标指出:“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的過程中,教师把影视作品中的虚拟情境通过假设、讨论、验证、评论、访谈、配音、表演等方式转化成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高阶认知能力。以影视作品《骆驼祥子》为例,语文学科中教师在学生观影前设置3个学习任务,分别是“你认为影视会保留小说中的哪些最重要的桥段,为什么?”“你最喜欢影视作品中的哪一个人物形象?”“小说的结尾和影视的结尾哪个是你心中的结尾”,把文学作品、学生固有的认知和编剧导演的二次创作巧妙链接成一个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以主持人、嘉宾、观众互动访谈的方式完成真实情境下新知识的构建。

(三)以“拓展+”促进学生文化理解

艺术新课程标指出:“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素养导向下影视融合课程的学习通过“拓展+影片经典、拓展+同题材艺术、拓展+名家评论、拓展+网络声音”等多种方式,在课程实施中拓宽学生视野、融入更多声音,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理解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自信。以影视作品《骆驼祥子》为例,项目组通过“拓展+名家评论”,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影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如学者和艺术家会总结出同一题材的电影和话剧艺术形式的特点,阐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联,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项目组通过“拓展+影片经典”,对《骆驼祥子》和《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塑造的相同手法,体会电影塑造人物的独特魅力,提升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阐释人文内涵的能力。

三、课程融合视域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影视课程激励评价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课程融合视域下学校影视课程的评价贯穿于学生影视学习的全过程,在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多主体评价的基础上,依据课程特点,以激励为核心,将日常评价、课堂评价、作业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乐赏、乐思、乐做。基于影视课程的目标,以激励为核心的教学意义在于会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内驱力。评价不是终极目标,教师要用各种激励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乐于实践、成就创意,种下“热爱”的种子。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目的是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审美发现和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让艺术实践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日常评价以过程性多元评价为主

影视课程是艺术课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艺术课程的结构调整、内容整合、单元组织等策略,学校可以为影视课程的开展提供时间和人员的保障,为学生学习提供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那么,选修课程如何进行日常评价?在设计评价标准时,项目组选择了“主动”这个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观赏电影,主动与教师、家长、其他学生探讨影视话题,通过艺术欣赏课、课前三分钟交流、课堂链接参与,甚至是闲暇时间与伙伴交谈等,形成评价的主体内容,实现乐于欣赏、乐于表达、多元认同,达成激励的目的。

(二)课堂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

课堂上,学生依据教学目标和学习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在真实情境下完成真实任务、解决真实问题,通过作品辨析、描述、审美评价等实践活动理解影视作品的语言艺术和创作技巧,體会人物塑造、故事讲述、感情表达等支持学习感悟作品的技术特征、形态特色和形式美感,关注学生参与、表现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为表现性评价提供课堂标准。

(三)作业评价以综合性评价为主

由于学生性格不同,因此没有互动的参与不等于学生没有深刻的思想、深邃的认知,作业评价中往往能体现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每次必修课后,项目组都会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菜单性作业,从艺术四大核心素养出发,结合跨学科学习领域的拓展任务,促进学生思考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世界的联系,使其完成自己喜欢的作业,激励每名学生在学习之后有反思,这种综合性作业会在作业展示中实现生生间的另一种交流,同时也是综合性评价的主要载体。课程融合视域下基于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培养学校影视课程项目研究,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评价中实现了“聚焦核心素养,强化育人功能;分级设计课程,适应学生发展;强调学科融合,强化艺术实践;拓展课程资源,优化评价激励”。但是,对标艺术新课标中的艺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尤其是在探索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中还会遇到新问题、新矛盾,我们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入,不断找寻学生学习学校影视课程的新思路和新载体。

认知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形成的审美兴趣和审美爱好,往往会成为这个人成年之后的审美习惯,甚至会伴随终生。通过影视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导学,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就喜爱中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从小就形成正确的欣赏兴趣和良好的审美习惯,自觉远离那些低级庸俗的影视作品,是影视课程育人的真正意义。基于此,本项目的愿景是通过“让电影成为一生的朋友”九年一贯的培养,不仅丰富学校的影视资源,更力求让学生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成为具有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丽文,等著.发挥优势提升效能:九年一贯的突破与创新[M].沈阳: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19.

[3]苏鸿.学科实践:时代内涵与现实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23(4).

[4]彭吉象,项阳.关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新三科”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2(8).

[5]罗雪迩,郑茂平.艺术课程设计的文化逻辑与实践理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3(4).

[6]任玉红.影视课程在德育目标实现中的价值探究:以“明德影院课程”为例[J].新课程,2021(25).

(责任编辑:赵春艳)

作者简介:邢志敏,辽宁省实验学校正高级教师。孟春风,辽宁省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度基础教育立项课题“课程融合视域下九年一贯制学校美育体系建构与创新性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LNJB2022074。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初探
中学体育课程与体育中考及体质健康标准的融合
园艺专业遗传育种相关课程融合改革的思考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的构建研究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发酵工艺学和生物工程设备课程融合与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