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亚,王琳瑛,苏 贺
(1.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2.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供给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基层设施与民生领域欠账多,农业生产力发展与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农民适应性差等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1]。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发展,应立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农情,以问题为导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切实解决农业现代化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三农”工作顶层设计战略和抓牢抓实“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两者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即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也能反过来推动乡村振兴[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实现农业产业兴旺,通过持续夯实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真正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同时,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民老龄化问题。只有直面农业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民增收核心任务,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聚焦“九个重点产业”,着力打造符合宁夏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有力推动了宁夏农业产业发展,使得宁夏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2022年,宁夏全区粮食种植面积为69.23万hm2,全面落实耕地和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新建高标准农田6.4万hm2、高效节水农业14.87万hm2,累计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58.4 万hm2,高效节水农业面积达到32.4 万hm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1;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42.93 万hm2;与2017 年相比,实现粮食增产12 kg/667 m2,总产量稳定在370 万t。2)2020 年,宁夏遴选发布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主导品种779 个,主推技术630 项,绿色技术模式12 项,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较2017 年增长8%,农业技术装备能力显著增强。3)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组织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活动,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最新技术。2021 年,宁夏根据标准农田测土结果科学配方施肥,建设60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化肥利用率提升40.5%;为降低农药用量,结合宁夏特色植物病虫害发病规律,建设农药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55个,农药利用率达到41%;积极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秸秆利用率分别提高至90%和88%。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配套制定聚焦自治区“农业5 个重点产业”“四大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和行业规划,持续完善农业现代化政策体系,构建宁夏农业现代化建设长效机制。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宁夏立足于地区产业特色,着力发展肉牛、枸杞、酿酒葡萄、绿色蔬菜等特色重点产业。2021年,宁夏奶牛存栏60万头,肉牛存栏204 万头,肉、奶产量分别达到35 万t、280 万t;枸杞种植面积达1913.33 hm2,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2533.33 hm2,蔬菜种植面积达13160 hm2,总产量为721.8 万t,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88%。
为壮大宁夏产业体系,培育农业现代化产业龙头,宁夏积极扶持培育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4 家,区级龙头企业381 家,市级龙头企业763 家,年加工农产品工业产值达827.5 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通过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有力提升了宁夏农业产业竞争力。
1)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宁夏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 革[3]。截 至2021 年 底,确 权 承 包 地 面 积 达68726.67 hm2,确权率为95.1%,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为14660 hm2,为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2)紧抓宅基地改革和农房试点工作机遇,盘活现有宅基地资源,建成覆盖宁夏全区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实现农村承包地产经营权、农机具使用权、农村产权地抵押贷款、四荒地使用权等产权入场交易,有效盘活了农村农业生产资源。截至2021年底,宁夏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总额累计超30 亿元。3)积极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2208 个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实现村级组织与村集体经济分离,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6亿元。4)围绕农民增收、农业产业模式优化,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菜单式”“订单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吸引农村农民参与集体农业经济,共享农业现代化发展红利。
当前,宁夏农业基础条件仍较薄弱,主要体现为受自然资源约束。宁夏水资源缺乏,年平均降水量仅为289 mm,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250 mm,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5 亿m3,人均可利用水资源为576 m3,仅为全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的1/3,水资源匮乏问题突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宁夏现代畜牧业、绿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畜牧饲草、特色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夺土地、水等资源问题突出,农业资源约束加强,限制了宁夏农业现代化发展[4]。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产业化,产业兴则农业旺。当前,宁夏农业产业链条较短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加工生产仍处于原材料生产、种养为主的低层次产业,未能延伸至全链条形成全产业结构,如畜牧业前端的育种、配种等产业,原料生产后端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从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来看,宁夏仅为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1)。由于农业产业链条短,缺乏从原材料流通到深加工、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影响了宁夏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现阶段,宁夏农民合作社服务对象为合作社成员和本村农户,但从整体来看,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偏弱,规模普遍偏小,能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仅占43.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偏弱,各经营主体间缺乏合作,制约了联农带农优势的发挥。
提高农业生产动力和生产效率是构建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应以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为主,以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改造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率、产出率和生产效率,以此提高宁夏农业现代化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动力和生产效率的前提。针对宁夏土地资源、水资源约束趋紧问题,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产业发展和多种形式统筹兼顾,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基础上,综合采用深松深翻、施撒有机肥、改造盐碱地等措施,适度改造中低产田,推动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与机械化作业一体化建设,降低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对农业现代化的约束[5]。
2)兼顾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应结合宁夏水资源分布,因地制宜推广灌溉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综合应用禽畜粪肥绿色还田、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秸秆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推动宁夏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3)提高宁夏农业机械化水平。针对宁夏农业整体机械化水平低的问题,可通过制定农用机械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及农业组织购买、升级、引进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规模化应用和更新换代,补齐农业机械短板问题。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即围绕市场需求,发挥宁夏农业产品资源优势,打造宁夏特色农业品牌,着力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农业全产业链。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上,应大力发展枸杞、酿酒葡萄、黄花菜、中蜂、种禽、肉牛、滩羊等特色产业,实现粮、饲、种、养于一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向产业前端研发培育、后端加工生产和品牌建设延伸,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由规模化向品质化、集约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应统筹规划产业集群,建设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特色农业产业区,加强产业布局、研发、生产、加工、物流等功能,发挥农业全要素聚合优势,形成具有品牌集聚效应的特色农业产业园、产业区、产业集群。
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应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使不同主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获益,提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集约化、组织化水平。1)完善经营效益与利益联结机制。应以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为基础,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生产相协调,发挥集体经济在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分配中的作用,提高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积极性,以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2)提高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面向农民、农业、农村需求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以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合作组织服务能力,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使农民在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和集体经济中获利,真正实现经营效益成果共建共享。3)在完善经营效益与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为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完善,促进农户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应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模式,以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产业联盟带动小农户积极参与农业经营,引导小农户与龙头企业以股份、利益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合作,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成效。发展农业现代化,应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强产业布局与规划、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使农业现代化成果惠及农业、农民、农村,切实解决农业现代化中的重难点问题,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