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耘春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我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目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的新命题,美育有助于为江南文化品牌建设赋能。但当前美育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艺术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乡审美品位、满足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所做出的独特贡献远未被人了解。本研究依托艺术研学这一课程载体,坚持“大美育”格局,旨在通过创新的研学美育方式挖掘江南文化元素,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目标,筑牢文化自信,助力江南文化品牌建设。
关键词 美育;研学;江南文化;课程
一、研究背景
(一)江南文化品牌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文化覆盖面广、底蕴深厚、影响力大、接受度强,聚焦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有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夯实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2022年6月,《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视为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的三大组成部分。2021年7月,《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强调,“到2023年,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入,上海推动长三角文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作用愈发凸显……打造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打响江南水乡文化品牌”。同年9月,《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对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路径做了具体阐释:“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优势,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空间融合、业态融合、服务融合。打造以水乡古镇为核心的江南文化旅游集群,建设江南文化生活美学旅游体验区。”
通过对江南品牌建设一系列政策的梳理,笔者发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在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方面采取的是文旅融合的模式,聚焦水乡古镇的建筑、园林、水系、河道等江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以生态文化与生活美学为主题,形成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结合的理念,彰显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品牌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其中,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既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也是指精神生活的富足,以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为核心的“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动高质量文化发展、引领高品质文化生活、优化高水平文化供给、实现高效能文化治理为目标导向,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前进动力。
(三)美育对个人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功用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席勒认为,美育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教育,包含人格教育与创造教育两方面,以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完善人格、提升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而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则提出,美育具有审美功利倾向,能够通过审美和艺术使国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变革,由此推动当时中国的文化乃至社会发生变革。一直以来,美育的功能具备个人感性经验的提升与社会功用价值发展两重属性,将个人与社会结合在一起,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美育的当代功能。2022年4月,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艺术教育(美育)有很好的总结,指出“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引导学生以课程为主体,探究美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理解美术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作用。”在具体落实中,我们可以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提升城乡审美品位、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然而,当前的美育课堂较为乏味、粗糙和功利:家校教学内容单一,仅是简单模仿;社会教学盲目炒作所谓“考级”,忽视了激发孩子本身的审美天赋、创造思维和文化素养。这样脱离生活、良莠不齐的美育环境,并不能起到浸润孩子心灵的实际作用,更无法让学生认识到美育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
(四)社会美育类课程备受关注
有关部门强调艺术培训属于非学科类,建议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鼓励对儿童和青少年加强美育的投入,加强社会美育资源供给,以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全新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課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我国众多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年加深。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美术教育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的调研数据显示,艺术类课程在家长为孩子选择的素质教育课程占比达到71.78%,成为最受欢迎的素质教育类型。与此同时,在艺术教育项目中,美术教育的比例达到44.72%,排在家长希望孩子接受的艺术教育类型第二位。随着国家政策的陆续发布,美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学生高尚品格、融汇文化与美的精神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江南文化作为人文精神的象征,含有丰富的思政内容和美学形式,将其融入美育教学改革建设中,探索“崇德尚美 守正创新”美育模式的实践路径,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方式。
二、艺术研学:美育融入江南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
研学,也叫研学旅行或修学旅游、教育旅游等。课程强调“行走”“游学”的“做中学”概念,是具身认知、体验式教育、项目式学习的一种方式。研学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6、17世纪欧洲的“大游学”(Grand Tour)运动,随后在18、19世纪,欧洲兴起一阵“漫游式休学旅行”风潮,研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注重在具有教育意义的营地(基地)中开展各类项目式学习活动,接受学校里感受不到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亚洲国家中,日本的研学活动开展得最为成功,也对我国研学的开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研学早在1946年便成为日本学生的自发的修学旅行,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则成为每一名中学生都必须要在课业中完成的常规教育活动,以聚焦学生的“探究性”“实践性”学力为目标。
我国的研学起步较晚,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随后“研学”这一新生概念,主要在旅游投资、商业消费等领域被小范围提及,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寻求新的消费增长点”等。教育角度的研学直到2015年才正式出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这份文件标志着研学正式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随后在2019年,由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委會委员发起并制定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正式出台,明确小学到高中各学科研学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建议、评价要点等,促进了学校研学的开展。2020年,服务型的研学营地成为教育部指定的校外劳动教育开展场所,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开展,研学已成为学校素质拓展课程,特别是校外非学科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能够有效助推学校研学的开展。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研学旅行课程”“中小学”“艺术教育”等为关键词,从2016到2022年,共检索出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共156篇,其中硕博士论文16篇,但与艺术研学课程有关的核心期刊论文仅有4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第一,研究多集中于校内,由政府部门制定方针、学校主导,校外补充,高校与基础教育缺乏在研学中合作性的探索;第二,学校研学课程多集中于地理、语文、自然等学科,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研学旅游课程相关的高质量文献少,该领域的研究亟须得到关注;第三,研究多聚焦研学类型、理念、方法的探索,且多为单个案例介绍,缺乏整体的课程模型建设方面的研究;第四,课程主题多集中于红色文化、自然景观、营地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主题研学课程少,艺术角度的更少;第五,研究缺乏从文旅融合、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视角进行思考与实践。
三、“艺术江南”中小学美育研学课程研发
(一)课程研发背景
江南,记忆中雨季之时,在慢悠悠的摇橹船上感受“画船听雨眠”的诗意,在夏日的清晨荡一叶扁舟闯进那“莲叶何田田”之间,在阿婆茶中笑千万家常,于丝绸针线里忆农忙蚕桑。古代的江南培育出众多才子佳人,据统计,仅明清时期,江南便培育出全国五分之一的进士。但是,过度商业化正使江南文化面临消逝危机,百变江南逐渐变得千篇一律。为此,让孩子们在真正的江南中感受美、学会美、成为美,便成为我们研发课程与教学的使命。
江南是美育资源的宝库,蕴含着“大美”的精神内涵,江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育之“实”,孕育着丰厚的美育精神与隽永的经典形象。研究团队前期走访了江浙沪皖具有江南特色的地标性场所,如古镇、园林、楼阁等,共计64处。在对其现场情况、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美育价值等多方考察衡量后,选取了其中36处作为艺术研学课程开展的核心地点,对江南美育价值进行深度挖掘,研发了跨学科江南美育研学课程。
(二)课程设计模型
“艺术江南”中小学美育研学课程以6—18岁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美术、历史、语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参照,以学科统整合课程综合的方式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地产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融入课程中,基于后现代课程理论与“做中学”“深度学习”“项目学习”等课程设计原则,设置《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科技美育》四类大主题课程,并将“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融入课程单元中,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图1)
(三)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以江南之美赓续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目标,确立“品江南之美,悟中华之智”的课程主题,课程依托“学科融合、核心素养、规范教学、智慧教育”的新时代中国美育特征,运用“PBL项目式学习、STEAM教育、生活教育理念、自然教育理念、赏识教育理念、做中学”这六大教学理念,从学生出发的设计策略,构建了多样化、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梯度化的美育产品,助推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艺术欣赏能力、多元思维能力、创新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当下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团队所研发的“艺术江南”美育课程主要包含了十项素养目标(图2)。由下至上,第一层包含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人文底蕴、理性思维、批判精神和勇于探究六项。第二层为创新实践、生态意识和健全人格。所有素养目标最终都指向第三层的家国情怀。
(四)课程内容体系
本研究将江南美育研学课程分为“红曲百像、流水乡音、古韵新知、心弦归海、只此青绿”五大模块,覆盖水墨丹青、民俗工艺、曲艺梨园、音乐舞蹈、建筑园林、文学品格、生活美学、影像百态8类单元主题,共31个单元,涵盖了戏曲、美术、人文、地理、历史、音乐6门学科。
我们还按照学段设置了梯度化课程内容(图3)。课程共分为1至3年级、4至6年级、7至9年级和高中四个学段,每学段的课程类型、所培养的核心素养、运用的课程理念和美育要素都随着学段的提升而逐级增加并深入。
四、具体模块课例介绍
笔者将以《探秘书画文脉》《独具匠心——流淌的传统技艺》《梨园风雅颂》和《灵境之美,宋韵参望》四个模块的课程为例进行详细介绍,每门课程均配备学习手册、教案、创作微视频与学习评价单。
(一)《探秘书画文脉》
《探秘书画文脉》是开设在“古韵新知”模块下的课程,针对初中学段开展,课程目标是以趣味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走进江南书画世界,在书画艺术中品江南文化,探千年文脉,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在书画江南中培养核心素养。
在当前美育教育的大背景下,江南书画作为一种典型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带领学生走近扬州八怪,赏“八怪”名绘,品画中风骨;从扬州画派到海上画派,窥文人画派多元流变,传承书画文脉、提升审美情趣。
课程以趣味游戏的方式走进江南书画世界,路线包含六类书画课程,内容分别围绕“扬州八怪”书法、“八怪”山水画、大运河探秘、吴门四家,上海博物馆明四家和海上画派吴昌硕展开。其中,《“八怪新韵”创意拼贴》一课运用现代媒体艺术,借助iPad、电脑等工具,融合诗书画印,进行山水画拼贴,旨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弘扬国粹。
(二)《独具匠心——流淌的传统技艺》
《独具匠心——流淌的传统技艺》是开设在“心弦归海”模块下的美育课程,寓教于游,以“玩”促学,以趣味性的互动体验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各类非遗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学习非遗技艺,体验民间风情,感悟工匠智慧。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非遗手艺失传、非遗文化日渐式微的背景下,乌镇始终保持着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态度,让多项非遗技艺重放光彩。我们选取乌镇这一地点,分学段开展民俗工艺主题美育课程。
学生通过《乌镇童玩节》《江南陶艺制作》《纺织体验》《蓝印花布制作》《竹编制作》五类互动体验课程,最终以非遗产品售卖的形式在游戏化课程中经历五种不同的职业体验,在“劳动+美术+语文+历史+体育”五学科美育融合下多方位地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增强非遗传承和保护意识,体悟非遗之美。
(三)《梨园风雅颂》
《梨园风雅颂》是开设在“红曲百像” 模块下的美育课程,总体以沉静式体验游的方式使孩子们耳闻目睹地走进中国戏曲文化,其中以“音乐+美术+人文”三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展了学唱昆曲、小小昆剧人、昆曲服饰设计师、手绘设计昆曲元素帆布袋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孩子们的艺术审美感知。
在当前美育教育的大背景下,在这个戏曲文化和传统文化日益衰微的时代,了解、探究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尤为重要。昆曲作为世界非遗、百戏之祖,更值得去学习,因此我们开展了分学段的昆曲研学活动。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以昆曲文化为魂,以“看+听+创”的方式多方位感知体验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生欣赏昆曲这一戏曲的特色、起源,体会妆容与服饰之美,提升艺术审美感知能力,体会百戏风俗,推动传承中华戏曲文化。(图4)
(四)《灵境之美,宋韵参望》
该案例选自“流水乡音”模块,出自生活美学类别,包含了美术、自然、戏剧三类学科,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保护生态意识方面的核心素養。
南宋时期宋高宗将都城迁至临安,开启一段“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繁盛时光。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把艺术生活化,人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生活美学就是关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美学,这样的美学是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去发现、表达与承载美的理想与心灵。共设置两条路线,低学段课程从南宋都城开始,品茶文化变迁,而高学段课程则从南宋都城开始,游西湖,品美食佳肴,赏宋人插花艺术。
我们选取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分学段开展生活美学主题活动。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点出了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以“体会宋人的一天”感知宋代史与宋人生活美学,理解茶文化起源和诗书画中蕴含的茶道;掌握美食的制作和背后的文化意涵;学习插花,以花寄情,感受生活之美。在一茶一饭一花中,窥见中式美学精神生活,提升艺术审美感知。
五、成效与结论
(一)研究成效
本系列“艺术江南”中小学美育研学课程在研发中遵循“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铸美、以美铸品”的原则,在国家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注重培养审美情趣、生态意识、人文底蕴和实践创新四大核心素养,制定了“注重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的课程目标。在美育课程设计中贯穿前沿教育理念,采用PBL项目式学习、“做中学”理念、VTS视觉策略和STEAM教育四种教育策略,旨在教授学生人文艺术知识,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多元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课程目标上,采用梯度化、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设计策略,团队将美育研学教育目标阶段化,为6—18岁孩子定制教育目标。在课程内容上,设计了以“大美江南”为研学主题的美育课程框架,包括8大类课程主题和17类课程模块。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课程以美术为主学科,融合音乐、语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以江南文化为基础,运用项目式学习进行驱动。通过糅合“民俗工艺、曲艺梨园、水墨丹青、音乐舞蹈、建筑园林、文学品格、生活美学、影像百态”8大主题维度,采取创意工坊设计DIY、研学游览游戏扮演、场馆学习沉浸体验、野炊游艺娱乐生活和乡村农业自然探索这5大课程形式,在课程广度与深度、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学习方法等呈阶梯式递进,确保美育课程可以与相应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相匹配。
课程全程采取“欣赏-体验-理解”三步走的研学方式,实现“游与学”深入融合统一。在体验中融入“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确保学生在美育课程中可以实现激发兴趣、学会知识和素质培养,实现“游中学”,从而理解江南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二)研究结论
一方面,本研究通过构建“艺术江南”中小学美育研学课程体系,旨在通过开放的研学综合实践活动,在行走的自然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多元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另一方面,设计学校艺术研学课程模型,在大美育的视域下精心设计以“大美江南”为主题的研学课程,以江南文化为范畴,创造性地将美术、音乐、戏剧、文学等各个艺术门类与其他学科进行统整,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教育贯穿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对当前研学课程内容浅层化、组织形式同质化以及价值取向不清晰等问题寻求解决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任务目标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选取江南特有的文化,带动研学基地、旅游景区的文化教育建设,通过多样的推广方式,力求保留一份不能忘却的家乡记忆,为本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为满足人民美好幸福生活追求做出贡献。
本文为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美育视域下“社会+高师教育+基础教育”一体化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2022383)、2021年度上海市级高校重点课程《美术论文写作》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22.10
2.上海博物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何以江南(第一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9
3.李强.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N]. 解放日报,2022-06-30(001).
4.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EB/0L].2021-9-2.
6.上海市人民政府.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EB/0L].2021-7-30.
7.袁长林.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设计:原则、向度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2):32-36.
8.钱初熹.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术研究,2020(0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