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燕秋
当下,有些年轻人常把“躺平、摆烂、佛系”挂在嘴边,他们或许不缺钱,但一定缺少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每年高考,都有一些引人关注的新闻。今年的来自于一对环卫工母子。
6月8日,河北省定州市,高考英语科目结束后,一位做环卫工的妈妈下班后在考场外守候儿子。看见儿子走出考场,她激动得泛出泪花,递给儿子一瓶水,儿子顿时眼圈发红。
了解这个家庭背后的故事,我发现有着满满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有父母对孩子的责任。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母亲做环卫工人。夫妻俩靠勤劳工作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二儿子今年参加高考。
有孩子对父母的责任。儿子说:“我的母亲平时工作很辛苦,抽空儿来看我不容易。”“暑假要好好打工,减轻家里的负担。”
有家庭对国家的责任。孩子的太爷爷是烈士,爷爷是退役军人,至今家门口还挂着“军人之家、光荣退役”和“光荣烈属”的牌子。
还有对社会的责任。这位妈妈拒绝了众多网友和企业家的赞助,说:“靠我们自己的双手,能供得起孩子上学。”他们自食其力,不想成为社会的负担。
从这家人朴素的语言中,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家风中厚重的担当精神。勇于担当让他们成为时代里的一束强光,即使是麻木的灵魂也不免为之动情,为之惊呼:原来,平凡可以这么幸福,清贫可以如此尊贵。
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勇于担当的家风,孩子定能乘风破浪。因为无数先贤家庭的发展规律早已证实。
司马迁和曾国藩的担当精神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可是,如果没有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对写史书这件事的责任感,这部历史巨著可能不会诞生。
司马谈也是一位西汉史学家,学识广博。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写一部通史。在任太史令时,他接触到大量的书籍文献。可惜天不遂人愿,司马谈随汉武帝赴泰山封禅途中身染重病。弥留之际,留下家训《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完成自己未竟之责,好好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
这副兼具家国大义的沉甸甸的担子,司马迁扛起来了。后来,他不负父之命训,哪怕身受宫刑之辱,依然坚持写《史记》,自己也因此成为“史圣” 。
很多人都羡慕晚清名臣曾国藩家的好运,曾氏家族人才辈出、绵延昌盛。殊不知,这样的家族荣耀也和家风中的担当尽责紧密相关。
在曾国藩的临终遗言《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经典:“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简言之:为官者,有救民困之责任;读圣贤书者,有指导他人之责任。通过家训,曾国藩告诫子孙:要心怀责任,有担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结合当下还有一些年轻人把“躺平、摆烂、佛系”挂在嘴边,家庭責任感淡漠、缺失,我们亟须在家风中提倡勇于担当的品质。
从《论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主张。
《论语》中的勇于担当之言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匡正扶义、传承文明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对自我负责。按现代人的视角,对自己负责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希望的人。孔子一直忠于自己的梦想,其目标就是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带领弟子周游各国,无论遇到多大苦难,都不忧不惧,勇往直前。
对父母高度负责,尽心尽责。迄今,我们听到最极致、最高级的孝道就出自孔子之口。
《论语·为政篇》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参考译文: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能够养活父母。对于狗马都能够养活;如果没有敬重,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何区别呢?”
在孔子看来,如果没有“敬”打底,“孝”根本不成立。什么是“敬”呢?
“敬”的左部是“苟”,苟的小篆字形是草木刚发芽破土的样子,弯弓着的姿态;右部是“文”字,“文”是呈现出来的现象、纹理,是一种状态。由此说来,“敬”的本义是一种躬着、颔着的谦恭态度。孝敬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把父母看得很重、放的位置很高,这才是身为子女的担当。
孔子选择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他在鲁国为官几年,政绩卓著, “路不拾遗,男女分途”。后来,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风餐露宿甚至身处险境,依然乐观自信。这种乐观自信正是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论语·学而篇》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单单是“使民以时”,就足见其以人为本的仁爱之心,对天下苍生泛爱尽责。孔子的这份爱与责具有永恒的价值,即使是在现在,对于唤起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建设和谐家庭,依然能够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如何践行勇于担当的好家风
曾经,先贤大儒们凭借责任意识把自己历炼成中华民族的脊梁,并通过言传身教写家训等形式在家族内部缔造勇于担当的家风,培养出无数有家国担当的晚辈后生,共同汇聚成不可撼动的钢铁长城,让中国人的精神不缺钙、文脉不贫血。如今,我们共享这繁华盛世,在感恩和庆幸之余,理应勇敢地接过“接力棒”,踊跃建设和传承这种家风。下面这些“只言片语”可以帮你快速轻松地介入。
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好你自己
对于《论语·颜渊篇》中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主张,社会上一直颇有微词。其实,若从责任担当的角度解读,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担住、担好自己身份地位相应的责任。
长者要有长者的样子—德高望重、涵养家风;父母要有父母的样子—养育子女,以身作则,因为你呈现给孩子是什么样,孩子将来就是什么样;孩子要有孩子的样子—勤学苦读,三观正确,尊老爱幼。每个家庭成员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家庭必然和谐有序,幸福美满。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打破亲密关系中的“等靠要”僵局
在亲密关系中,不少人陷入“等靠要”的僵局,等伴侣先对自己负责、示好。话术是:你不对我好、不对我负责,我为什么要对你好、对你负责呢?等你对我好时再说吧。
这时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特别好的破局方法。既然自己不想要那种被对方冷漠、忽视的感觉,就不要把这种感觉向外给出去。建议大家不妨放下身段,主动施爱示好,其后所得到的情感回馈,一定出乎你所料。
③“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强化责任意识要注重方法方式
在对家人讲责任时,我们习惯于板起面孔硬邦邦地“一刀切”,只用一种方式,而且还是声色俱厉的那种。同样是教育别人,孔子可灵活温柔多了,他重视教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看得出,孔子会根据不同的“受众”,灵活处理,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尤其是父母教育孩子勇于担当时,更要根据他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来寻找合适的方法。
总之,勇于担当,于个人是一种能力,让我们变得强大;于家庭是一种幸福,让陋室变为乐园;于国家是一种希望,从尘埃暗淡到群星闪耀。我们每个人都自带使命降临,唯有在勇于担当的家风中茁壮成长,才能将小我之价值融入大国基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