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上,有不计其数的河流在日夜奔腾,它们总是处在动态变换之中——由“直”变“曲”再变“直”,这个过程也常常伴随着一类湖泊的诞生——牛轭(è)湖。让我们一起看看牛轭湖是如何从河流变成湖泊的吧!
牛轭湖是广泛发育于冲积平原的河流地貌景观,例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洞庭湖、鄱阳湖等。因形状如同牛轭(佩戴在牲畜颈部防止其走脱的颈箍),故被称为牛轭湖。
南美洲茹鲁阿河(亚马孙河右岸重要支流)的牛轭湖群(来自Google Earth卫星图像)(供图/张珂 史武智)
在河流发育过程中,流水受地转偏向力(在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的影响,会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该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的作用,对河道不断冲刷与侵蚀,使河流出现弯曲,且弯曲程度会越来越大,最后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从取直部位径直流去。而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就形成了牛轭湖。
在对牛轭湖的早期研究中,美国地质学家约翰·韦豪普特教授曾系统分析了美国阿拉斯加州育空河(北美洲主要河流之一)817个牛轭湖的形态,并提出依据牛轭湖形态复杂程度将其分為简单型、复合型和乱序型;同时,根据闭合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开放型、正常型和闭合型。
在牛轭湖的最新形态分析中,则将其分为Ω型、U型和月牙型3类。其中Ω型是指牛轭湖的湖边线高度弯曲,两端收缩至相当接近,类似于绳套;U型是牛轭湖两端相距较远,形态有多种变化,例如马蹄形、半圆形;月牙型是牛轭湖的湖边线有一定弧度,长度相对较短。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示意图(绘图/骆玫)
地转偏向力仅仅是牛轭湖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之一,有时当地的地质结构、土壤岩石质地、地质变迁等因素更为重要。但只要河道开始弯曲,就一定会有凹凸两岸的出现,而这两岸就像是“导火索”,促使河流不断弯曲。
在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一侧的水流流速相对较快,会不断冲刷凹岸一侧,促使其不断向后退(陆地方向);而在凸岸一侧的水流流速则相对较慢,泥沙更易堆积,使得其不断突出(向河流方向),这种规律被人们称作“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经过漫长的时间推移,河道的弯曲程度也越来越大。
牛轭湖主要的形成过程(供图/张兆安 张珂)
世间万物皆喜欢走“捷径”,河流亦是如此。当汛期到来,高水位的洪水冲垮曲流颈,使得两个相邻河湾连通,河道变迁,“被抛弃的河道”就朝着另一种方向演化,形成牛轭湖。
水流与陆地相遇碰撞,河流与湖泊变迁演化,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这样的故事。
乌梁素海,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生长红柳的地方”(关于红柳〔又名柽柳〕,可见《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5月刊)。它是由于黄河改道而形成的牛轭湖,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也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有着“塞外明珠”的美誉。
乌梁素海也是地球在同一下纬度下最大的湿地,并于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它能够起到调节黄河水量、净化水质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责任编辑 / 张丽静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