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译友 张新艳
内容摘要: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是集人文性、实用性、工具性与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该门课程既不同于本科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性的侧重,也不同于中学时期语文课对于汉语各方面综合运用的考评;而是一门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开拓学生文本视野,并且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本文基于对新疆职业院校的调研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探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
近些年来,大学语文不断面临着改革和创新,一方面是为了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要将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心中。在新疆职业院校更是如此,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深知自身责任重大,因而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和与学生们的深入沟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教改思路,本文将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探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新疆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背景概况
1.教师层面。近几年来,新疆职业院校出于提升教师水平,强化教师队伍,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的良好愿景,开始大力吸收国内、疆内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作为学校各个学院、部门的教职工。这部分新吸纳的教职工,年龄普遍年轻化,其中还有部分教师属于应届毕业生。其优势在于青春有活力,学习能力强。但与老教师相比,在教学经验方面略有差距。
同时教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但该专业二级学科下设多个研究方向,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等。每个教师各有专长,有的教师擅长中国古代文学,有的教师擅长现当代文学,还有的教师擅长文学理论。而大学语文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以新疆职业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孙昕光编写的《大学语文》为例,里面共设有五个单元,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戏剧文学和写作。与此同时所选篇目横跨古今中外,不仅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教师在讲授课程前也需要做好扎实的备课工作。
2.学生层面。相较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理论课成绩相对较低,基础相对偏弱。同时,从年龄圈层来看:学生普遍为00后,比较自由散漫,个性相对突出,如果按照传统“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可能事倍功半。
同时,由于新疆职业院校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对于语文的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同学在学习大学语文的时候能够勉强理解篇目大意;但对于更深层次的写作技能和审美能力略有欠缺。有的同学则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领悟到文章中丰富的意蕴。这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挑战。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分别从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和创新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展开对新疆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二.调整教学内容
与中学语文注重工具性相比,大学语文更加注重人文性与审美性。在中学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多少赏析中国优秀作家作品的机会。“因此,在经过多年基本语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学语文作为语文课堂的更深层次延伸,理应在人文性和审美性上有所偏重。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感悟、思考、陶冶,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玉《大学语文是中国学术的“根服务器”》)如果说中学语文是为了应试,那么大学语文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增强素质、陶冶情操,更好的培养文学趣味和欣赏水平,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所以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理应有所分别。那么如何从篇目繁多的教材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则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1.响应时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科社〔2014〕3号),要求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刘庆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及文化功能探析》)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十分必要。
《大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相关的篇目,比如:屈原的《山鬼》寄寓了作者忠君忧国的个人情怀;选自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不谋而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后世称为“孤篇横绝”,是历代传诵的名篇,更是能够代表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之作。此类篇目应当优先筛选出来,重点讲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从多维的角度去考量这些优秀作品。不仅分析作品本身丰富的意蕴以及高超的技巧,还应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山鬼》为例,不仅要分析诗中蕴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可以以此作为抓手,将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给同学们做一下普及。这样更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整合教材,有序推进教学篇目。翻阅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不难看出其编排的顺序是按照常规排版法: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戏剧文学和写作。然而每个目录下的篇目不是等量分布。全书一共291页,其中诗歌所占篇幅为82页,散文所占篇幅为104页,小说所占篇幅为49页,影视戏剧文学所占篇幅为31页,写作所占篇幅最少,为20页。如果按照所占篇幅的多少来判定章节的重要性与否,显然编者或许忽略了寫作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写作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不仅是一项基本技能,还可能是一种谋生手段。尤其对于新闻专业、文秘专业或者策划专业的高职学生,更是如此。因而,对于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整合与排布,而不能机械的按照编者旨意去完成教学。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该考量到一个重要要素,那就是学生的喜好与接受度。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先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即对学生的兴趣点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由易到难,对篇目的顺序进行调整。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授课,首先从《诗经》《楚辞》讲起的话,会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面临较大的学习困难,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尝试从学生最喜欢的篇章入手,按照语言发展的逆序:从现代白话文到古白话,再到古文言,由易到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王燕《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如此一来,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也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中外比较,培育中华优秀品质。钱穆先生曾经说过:“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换言之,若能了解得某一民族这文学特征,亦可对于了解此一民族之文化特性大有启示。”(钱穆《中国文学论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应该包含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碰撞比较中获得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入认识。比如:《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莎士比亚的名篇《哈姆雷特》(节选),由于悲剧主题的相似性,可以对照着曹禺的《雷雨》进行比照讲解,从文化、社会和时代等多方面去阐述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再比如:教材中收纳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该作品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命运、誓死捍卫人类尊严的老渔夫形象。这与中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形象非常相似。中国式老人——愚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国式硬汉,具备坚持不懈、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两者之间的形象相似,但从文化角度和社会角度去考察,反映的是中西文化和传统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人民乐观积极的心态。反映了作品所在的时代盛行的儒家思想中以礼节乐,以礼节情的思想,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是善有善报的“大团圆”式的传统文化心理。”(李雪《论〈老人与海〉与〈愚公移山〉的人物性格差异及其文化内涵》)《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则更倾向于西方传统的悲剧英雄。通过对比,让学生从更为微观的方式去体察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带给我们的力量和品质。
三.优化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备课、课程导入、课程讲解、课后总结以及课后作业五个部分。教师根据自身需要或者学生情况可以对教学环节适当增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新疆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其个体差异性较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具有差异性。那么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但对于部分汉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那么教学的重点则更应该放在对汉语基础知识的讲解上。
1.合理分配时间。在大多数高校中,一节课的时长为50分钟。一般情况下教学过程的时长分布如下:课程导入5-10分钟,课程讲解30-35分钟,课后总结5-10分钟。这种时间安排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在新疆职业院校中,以一节完整的课程为例,一般的教学流程如下:1-10分钟,通过导入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视频材料以便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0-45分钟,讲授课程的知识点,这一阶段过短或过长都可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45-50分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设置讨论环节。针对新疆职业院校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这一情况,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尽量兼顾。“通过对各阶段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教育理念的发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杨敬雅,洪树琼等,《试论新时代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能因材施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这就需要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在恰当的位置设置讨论环节,讨论问题的难度也应该由易到难。同时兼顾到汉语水平相对较高和汉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课堂中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注重回顾复习。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自身条件较为优越,学习自觉性相对较高,故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往往会省略这一环节。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这一环节十分必要。对于新疆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本身基础知识就相对薄弱,学习的主动性也相对较低,因而在授课过程中,留下一些时间对当天的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很有必要。古人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课程内容的及时复习不仅可以加深记忆,同时还可以从学过的知识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所以高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保留这一教学环节,并且充分运用课上有限的时间带领同学们对当天的知识回顾总结。
四.创新教学手段
“伴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资源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强大的交互性,为《大学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上的先决条件。”(王云《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以前的教学受制于场地,现在的教学可以实现空间、时间的自由化。这为教学手段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1.“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
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资源“远距离、开放性、多媒体、网络化”的特点,推动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远程共享。让爱学习的学生在教室之外依然“不停学”。线下授课以掌握基础知识,夯实语文基础为目的。线上授课可以依托雨课堂/网易云课堂/慕课等网站,在拓宽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开阔学生语文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学习,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教师可以把“线上”的优质资源当作一种教学媒介或者知识延申,结合“线下”课堂的相关内容推介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并在下一节“线下”课完成讨论。对于讨论中积极发言并且观点新颖的学生,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这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也有一种正向激励的作用。
2.“角色互换”式教学。一堂好的课程不仅在于教师精心的备课和完美的讲授,还在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对知识的接收情况。因而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变得十分重要。“角色互换”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互换。让学生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扮演教师的角色,给台下的教师以及其他的学生讲授知识。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让教師当“甩手掌柜”,恰恰相反,教师要在前一堂课中做好部署、说清标准,在学生讲课的时候做好记录、查缺补漏,在学生讲完课之后还要认真点评并给予建议。只有按照这样的流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3.情景式教学。此种教学手段就是指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内容,营造出一种与之对应的氛围,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使学生产生出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于对于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空间方面有一定作用。劣势在于该种手段并不适用于大部分语文课文。所以可以对这种手段进行创新,所谓“情景”不一定要让教师再现真实场景,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配乐朗诵或者表演情景剧等方式去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比如,在讲授《诗经·七月》这篇课文时,教师改变单纯的字句讲解与诗意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排演简短的舞台剧,指导学生再现两千多年前人们开展农事劳动的生动景象,亲身体验劳动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文化知识,培育劳动情怀。”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而是要通过一代代教师的实践经验去探索、去总结。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文化强国战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针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积极探索、锐意革新,让新时代的大专生将所学转换为所用,主动承担起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中国故事的演讲者。
参考文献
[1]高玉.大学语文是中国学术的“根服务器”[J].写作,2022(4):37-42.
[2]刘庆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及文化功能探析[J].教育导刊,2022(5):25-30.
[3]王燕.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10):68-70.
[4]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5]李雪.论《老人与海》与《愚公移山》的人物性格差异及其文化内涵[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60-62.
[6]杨敬雅,洪树琼等.试论新时代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20,14(2):153-156.
[7]王云.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刊,2020(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