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一,肖云梅,刘 琼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
我国物流教育具有起步晚、发展速度快等基本特点。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了跨境电商物流的崛起,尤其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成后形成了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城乡经济双流通的新格局,加快了跨境电商物流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长,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专业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因而在当前阶段应加强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下面先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简要概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第四,创业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等。其中,第一种模式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第二、三种模式同质化程度较高,第四种模式尚处于尝试阶段。在不同的院校中,对此类模式的应用主要分为单独应用与联合应用两种状态。虽然高职院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较少,且还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但是当前对上述几种模式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中的常用模式,具有规模化、制度化、有序化等特点。其实施时要求以高校—企业“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为准,按部就班编制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配置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制定学徒岗位标准、整体规划教学组织并实施、确定师徒学习小组、开展学习评价等。具体如下:高校联合企业组建学徒制项目教学管理团队,根据跨境电商物流人才类型及企业匹配岗位成立“试点班”;根据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侧重点,明确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跨境电商相关产业链应用与管理能力、跨境电商物流管理能力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配置教学资源,包括实训岗位、场地、设备、材料及校企导师、课程资源等;根据学徒确认岗位群轮岗实训标准,划分校企双导师双向流动授课任务,按1名师傅带2~5名学徒的标准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双向教学;“试点班”实践后开展综合评价,并在该专业内推广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侧重于高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然而,高校进行校内单一教学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此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构建“需求导向”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并将培养过程落实到与企业岗位相匹配的实践能力训练上,进而确保培养效果[1]。近年来,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跨境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期间,校企合作的重点集中在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例如在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建立高职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后,可以为此类学生开展调查研究、顶岗实习、就业等提供切实可用的平台。由于校企合作是跨境电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因而该模式通常会联合应用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创业就业等其他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应用。
该模式也被称为“三明治”“半工半读”模式,主要是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具体而言就是,高职院校在培养跨境电商物流人才时,可以与多个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将部分时间分配在学校,部分时间分配在企业,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如一年在校、一年在企业,或者将一学年分为两期,一学期在校,另一学期在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学生进入企业后与普通职工并无差异,可以领取相应的报酬,类似于有报酬的顶岗实习。进一步来看,我国在上世纪从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在新时代通过提炼、吸收早期经验,在当前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中已建立起“工学交替到毕业”的方案,应用效果相对较好。需要说明的是,应用该模式时高校与企业需开展密切协作,完成对学生在企业中表现的考核评估。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教师跟踪考核、企业KPI考核等,旨在使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运用相结合,提高知识的转化能力[2]。例如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在进入企业工作期间,要进行网上订单处理,此时学生就需要运用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完成网上贸易订单的接收、分析、处理、确认等。此时,教师还需对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专业知识转化能力等进行跟踪考核(通常以工作录音与现场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企业要根据考核机制开展专业考核并给出相应评价,最后由教师完成综合评价。
在新一轮工业化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在跨境电商专业中普遍设置了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以期将物流人才的培养和职业规划指导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自身的职业规划[3]。现阶段,在高职院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中应用该模式时,主要采用两种实践方式,第一种是由高职院校提供资源,为教师和学生开办“跨境电商工作室”,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创业并根据创业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扶持、企业资源介绍、创业项目“路演”等。具体实践中,跨境电商专业通常会举办“以赛促学”活动,在本院校或与其他兄弟院校联合设置相应的专业技能大赛,激励创业学生或创业团队通过参与竞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创业途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另一种方式是高职院校在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前提下,将院校的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孵化基地”(部分孵化基地建设在校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并根据创业项目的实际运行状况对其进行投资,推动其发展等。
近年来,跨境电商企业通过参与全球同行业竞争发现,竞争内容已从规模化竞争转移到行业质量体系管理标准制定权(简称定价权)与供应链竞争方面,企业需要更多综合素质全面的高质量人才进行知识产权创新,以增强其竞争优势。在这种需求导向下,高职院校需要加快对新型人才的培养[4]。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有效途径,模式越完善,越容易实现培养目标。因而,在当前阶段,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其模式的评价,进而为其模式优化与创新提供依据。
以定价权竞争为例,跨境电商企业争夺行业质量体系管理标准制定权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知识产权创新(包括实物产品、虚拟产品相关的知识产权创新)。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人才始终是达到预期创新目标的核心要素,对此就需要加强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这样才能确保上述四种模式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后的效果,进而完成对创业型跨境电商物流人才的培养。
以供应链竞争为例,在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格局下,跨境电商企业主要依托于统一大市场参与行业竞争,但是随着供应链的日益完善,企业的单打独斗型竞争或依靠规模化竞争已日渐式微,此类企业亟需在供应链上下功夫,通过整合资源实施“联合竞争”,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条件下,高职院校要在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传统时期的“供给导向”全面转为“需求导向”,并选择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根据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侧重点,在突出跨境电商相关供应链应用与管理能力培养目标后,应选择适配性较高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实行“试点班+推广应用”。从应用经验来看,在设置试点班后,应配套对该模式进行全面评价,这样才能确保后续推广应用效果,预防因缺乏评价造成推广应用后的效果不佳,并导致资源浪费等现象[5]。
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如下要素:培养目标;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基础设施配置;师资力量建设等。从上述四种模式的应用现状看,其均将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与跨境电商企业的技术资源进行了整合及应用。但是,由于不同模式的侧重点不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配置的要素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条件下,高职院校亟需加强对其所用模式的评价分析,从而助力其人才培养方面的提质增效工作[6]。
以培养目标为例,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适用范围、应用效果存在差异,教师确定对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供应链应用、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等目标后,应对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评价,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手段之间的适配性与可行性,进而保障目标与作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致性[7]。
以培养理念为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类型较多,新时期参与跨境电商产业的各种企业分工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此时就需要根据校企业定向合作对相关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在选择适配性较高的工学结合模式后应对该模式开展客观评价,确保在应用该模式时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企业的岗位及人才类型的匹配性[8]。
以课程设置为例,跨境电商领域包括由计算机与信息院系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经济管理类院系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在这种前提下,高职院校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会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此时应对其所属专业的侧重点与该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开展评价,并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于校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联合应用其他模式[9]。例如我国已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39号),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期间可以联合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
高职院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中,主要采用评价模型完成评价,常用模型有CIPP评价模型、EASE模型等。以第一种评价模型为例,主要按背景评价(Context)→投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结果评价(Product)四个步骤实施评价,适用于教育、职业培训、课堂教学效果等评价。以第二种评价模型为例,重点放在评估(Evaluation)、觉察(Awareness)、支持(Supports)、经历(Experiences)四要素评价方面,侧重于人才培养活动评价,包括教学主体、资源支持、课堂教学、岗位发展等。具体应用上述评价方法时,通常按文献搜集→调查研究→选择评价模式→设计评价方案→开展评价→编制评价报告等流程实施[10]。
以我国跨境电商行业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为例,对该区域高职院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应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与分析。例如通过在中国知网平台搜索关键词下载相关文献,梳理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研究及相关情况,内容相对较少。从笔者的文献搜集结果看,关联性内容主要包括:基于现代学徒制导入及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岗位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竞争力途径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献中的研究课题虽然包括了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内容,但是未对其进行专题性探讨[11]。
其次,确定研究调查对象为长三角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明确评价内容为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再次,选择应用广泛、效果相对较好的CIPP评价模型,按四步骤评价法设计目标明确、内容详实的评价方案。
最后,根据评价流程按部就班实施。例如可以设计《高职院校跨境电商物流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在具体院校根据其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一一进行调查。笔者对长三角5个地区物流相关专业学校32人开展了问卷调查,然后进行了评价。
背景评价结果显示,跨境电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既涉及语言交流、产品需求、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也存在手续繁、费用多、客户体验差、行业服务水低等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亟需培养复合型人才。
对其教学过程及投入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典型物流相关岗位内容,包括跨境物流市场专员、物流运营单证员、货代专员、物流客户专员的典型工作内容。高职院校跨境电商物流学生培养模式应用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如2.5+0.5、2+1等)、课程开设、师资情况、培训情况、实训基地等。
结果评价方面主要采用了普查法,具体操作时通过发放在校教育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信息(以学生为主)、满意度量表、行为意向等。结合调查结果对该地区跨境电商物流人才能力需求与人才综合素质进行对比发现,对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正在增多,牵涉到专业能力、胜任力、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团队协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语言精准表达能力、抗压能力等。然而,虽然人才的理论知识结构比较完整,但在实际业务操作方面,经验仍相对不足。集中表现在:国际物流操作经验少;跨境电商平台操作频次低;货运代理业务操作不熟练;进出口业务缺乏实战;英语运用水平低;数据分析能力欠缺等。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认为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存在偏差,因而对平台仿真教学的需求相对较多[12]。
总之,跨境电商行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发展现状、企业人才需求、人力资源市场人才供需等情况,选择适配性较高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其实际需求。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时期高职院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较少,对其开展评价既有利于从客观层面完善此类模式,又能够将评价结果作为依据来研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议在新时期的评价实践中,一方面应以具体的地区为准加强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也应设计合适的评价方案,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