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实践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2023-08-22 07:17:00
大众文艺 2023年8期
关键词:主客观李泽厚朱光潜

封 兰

(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朱光潜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他以毕生的心血投入学术探索,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硕果累累,他的学术成果具有重要的美学和思想史价值,推动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长期以来,研究朱光潜美学思想成为美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他的美学思想及实践美学观对新时代美学研究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界一般将他的美学思想发展分为1949年前和1949年后两个时期。在早期,朱光潜一方面吸收融合克罗齐的非理性主义的“直觉说”和19世纪心理学美学,创立了自己的审美表现论和艺术表现论,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朱光潜广泛参与普及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活动,写出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等一系列清新、通俗的普及性美学读物,在青年一代中深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虚心接受批评,从头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生产劳动理论来解释审美和艺术的本质,成为中国实践论美学的一个重要代表。朱光潜努力在批判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力图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重要的武器,着力来改造自己原有的唯心论美学观,他改变了早期受克罗齐影响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观,提出了“主客观统一”说。这一时期“实践”的观念在朱光潜早期的主客观统一论述中已经开始萌芽。

一、早期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情况

什么是实践论?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将实践概念作为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强调哲学家应该把重点放在“改变世界”即社会实践上,即是指出了实践理论不是一种书本中的理论,而是社会变革中的理论,它要求不仅完成对于自然界、物质世界的改造,更要完成对于现存社会关系的改造。马克思又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际上是明确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和实践的社会性[2]。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它的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在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实践观以现实世界为实践的对象,人参与实践,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相互依存、相互改变,这样的过程是完整的。因此,美学界在探究具体的美学问题时借助实践的观点,就发现美不再是一种孤立静止的事物,美的属性是实践的产物,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既改造世界又改造自己,这时候,人与世界之间也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早在第一次美学大讨论时,国内学界就萌发了实践美学的思想。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重新翻译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美学把握了这个重要机遇,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找到了实践这个重要的范畴,最终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国实践美学逐步建立起来,并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最重要美学流派。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实践美学开始萌芽与成型;至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实践美学经过发展开始成熟;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各种新思潮的涌入与影响,实践美学研究出现了分化。实践美学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美学,从而有效地解释了一系列审美产生的问题。但实践本身并不简单,它既是客观的,必须以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物质手段为基础;但它又是主观的,是人或人的社会组织所进行的活动。因此,实践美学重视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的统一,提出了主客观统一的观点。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李泽厚社会实践派的观点。他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去解释美的本质,提出美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后来,李泽厚虽然一直重视美的客观社会性内容,但又从其哲学基础上去探索自然的人化问题,关注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改变,在他这里,在改造实践中,自然是人的审美对象,以感性吸引人,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不再对立。虽然李泽厚早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意图,但是他将社会存在直接与美画等号,认为美是对象或客观存在的特殊属性,他从认识论、反映论出发考察美感对美的反映,对美的个体能动性和精神性价值的认识不够,显然带有教条主义的色彩,具有时代的局限。实践美学在解释美学问题时,由于更多地倾向于从实践的角度解释问题,因为往往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也会否定从其他的非实践的角度解释美学问题的努力与成果,结果也不免落入强调实践却否定审美的文化成因等困难之中去。而这后一方面,本来正是朱光潜所努力探讨的领域。所以,实践美学的出现,是与朱光潜原先选定的思想路线是冲突的,从而批判朱光潜也就成为必然趋势。

二、早期朱光潜的美学活动与实践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努力在批判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力图用辩证唯物主义改造自己原有的唯心论美学观,他改变了早期受克罗齐影响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观,提出了“主客观统一”说。他强调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在他看来,美感就是适合主观意识形态可以交融成为完整形象的快感[3]。朱光潜承认主张实践在学术界是“翻天覆地的变革。”[3]这与其早期的美学观是有冲突的,在当时的朱光潜看来,审美是一种静观活动,他主要是从心理学上讨论美学问题,现在,他转向实践的观点的。

(一)批判自己的文艺思想

1956年,朱光潜先生发表了一篇自我反思的文章,既是对过去美学观点进行自我批判的开始,也是美学领域学术论争的开始。李泽厚先生曾有文章提到周扬当时看了朱光潜在《文艺报》上发表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的这篇文章,表示很满意。周扬也认同朱光潜的自我批判。在周扬看来,朱光潜这样地位较高的大教授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主动改造自己,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当时学术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美学大讨论实际上开始拉开了序幕。[4]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需要在美学领域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地位。

朱光潜在自我批判中一直坚持强调,新中国成立后,自己一直渴望认真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决做到先立后破,早日清除思想上的陈年病菌[5],他更是清醒地认识到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要求是更高的,并且寄希望于知识分子能够彻底地进行思想改造,并逐步建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来主动肃清他们自己还残留的资产阶级思想,这样才能继续发挥潜力以便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5]朱光潜这一时期美学观点主要是“主客观统一”说。在他的主要观点中,他提出要真正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才能解决美的问题。他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继续强调,美感反映外物界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条件的作用很大,是决定性的。[3]

朱光潜先生在中国20世纪美学史上影响是巨大的,与此同时,朱光潜的人生经历也是较为复杂的。朱光潜真正做到了学贯中西,在漫长的学习和学术生涯中,朱光潜既接受过典型的中式传统教育,又漂洋过海接受过新式的西方文明教育。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这样特殊经历的朱光潜必须主动开展自我批判,必须不断地自我批判才能符合时代的潮流,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改造。这也为他后来能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逐步形成实践美学思想提供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二)积极投入美学论争

在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多世纪中,总是不间断地贯穿着相关的学术论争。这样丰富复杂的学术论争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学的学术转型,使得美学的知识领域进一步扩大,因而中国美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朱光潜在当时的美学争论中所持的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他毫不迟疑地批判了自己早年的唯心主义美学观,他主动吸收批判者的观点,但坚持美感的主观性,坚持民族、时代、阶级、文化修养等因素对于美的影响。为了摆脱唯心论的影响,他区分了物本身与物在审美者心中所产生的形象,称之为“物甲”“物乙”[3]。他一方面避免了过去的唯心主义主观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审美对象本身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特点。这是朱光潜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努力的结果。实际上,所谓“物的形象”或“物乙”正是审美对象在人的意识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意识现象,中国古人称为“意象”。关于意象,古人也有不少论述。它是作为审美主体的神思、妙悟与客观对象在审美过程的一刹那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如“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澄怀味象”等等。朱光潜试图把中国古代意象理论创造性地转换、改造为现代美学理论,并糅合进西方文艺理论的精神,这种意图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一般论者都只注意到朱光潜新中国成立后持“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以及他与李泽厚等人的分歧。但实际上,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他所运用的思想资源与李泽厚等人其实是相同的,都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依据,因而,实际上,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得出了美学的实践论观点,它构成了实践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潜心钻研马克思美学思想

在美学大讨论中,他虚心接受批评,从头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生产劳动理论来解释审美和艺术的本质,成为中国实践论美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他以60岁高龄从零开始学习俄语,并根据俄文本重新翻译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根据他对马克思这些文本的理解写下了几万字的学术论文。朱光潜在1960年发表了一篇文章《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也正是这篇文章中,他系统地表述了关于实践美学的观点。朱光潜认为,所谓实践的观点其实也是辩证唯物物的观点。过去的美学家都是用静观的观点看待艺术和美学,把观照作为艺术的最高理想,而唯物辩证的观点要求把艺术看作人改造自然,同时也是改造生产实践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恰恰也是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内涵。[3]

这一时期,朱光潜对马克思有关美学与艺术的文本进行了仔细、详尽地阅读分析,在这种阅读与分析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其中大多数问题在当时(该文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初)具有极大的前卫性与震动性。特别是关于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与艺术掌握方式之间的既关联又区别,艺术掌握方式是实践精神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艺术是一种“充分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满足精神需要”的产品等,这样一些论断与当时流行的艺术反映论颇有不同,甚至是对立冲突的[3]。提出这些主张不仅需要理论眼光,更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而从美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来看,这些学说从另一个方面阐释、发展、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三、朱光潜实践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提出了“主客观统一”说。他强调艺术是意识形态的。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美感就是适合主观意识形态可以交融成为完整形象的快感。[3]朱光潜在讨论美的主客观统一性时常常用到“意识形态”这个关键词,与此同时,他也经常用到“实践”一词。比如对自然物进行考察时,人进行认识、实践活动实际上带有了社会性。"[3]事实上,人在劳动中既对自然进行了改造,也对人本身进行了改造,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3]而作为本质的力量,美感同样是人类长期在认识自然改变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3]朱立元由此认为,“实践”的观念在朱光潜早期(即我们所说的中期)的主客观统一论述中已经开始萌芽。[6]

朱光潜实践美学思想慢慢逐步逐步开始形成,应该以1960年发表的那篇文章为代表。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在美学和一般实践上运用了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强调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去理解现实,客观世界与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是统一的。[3]在此基础上,朱光潜根据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思想,以艺术史为角度,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艺术创作与异化劳动。他发现异化劳动的存在,人们不能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异化劳动破坏了人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由此,也必然破坏了人的艺术创造活动,所以,异化劳动既是反实践的,也是反艺术的。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劳动实践和艺术地掌握世界,必须彻底消灭异化劳动。但是在60年代,由于强调意识在实践中的地位,朱光潜的实践论美学被视为唯心论,终被排斥埋没。最后支配大陆美学主流的仍然是李泽厚的实践派,李泽厚主张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的本质力量创造了美[6],人类实践的历史成果即自由形式,它也是美感的本质和根源[6]。

在第一次美学大讨论时期,“实践”的观念在他早期的主客观统一论述中已经开始悄悄萌发。1970年代末期他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一文中阐释了他的实践观点和美学思想,他强调,具有社会性的人在劳动生产和社会革命斗争中,凭着他的“本质力量”或功能对改造自然和社会采取的行动就是实践。同样从美学的角度看,艺术也是精神性的劳动生产,在反映自然和社会时可以发挥能动的作用,也同样能对自然和社会起到改造和推动作用。[3]这也可以看作是朱光潜美学思想向实践美学发展的例证,他强调应当从人参与的“实践”活动出发,文艺审美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劳动实践”,同样是可以认识、改造自然的。在这样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实现了对立统一,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人化的自然”,这些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与丰富了自己所提出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朱光潜正是通过对于审美与客观方面即实践方面的论述,已经转向实践美学观了。至此,他的实践美学思想开始初步形成。

猜你喜欢
主客观李泽厚朱光潜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天中学刊(2022年5期)2022-11-08 08:18:47
挚友可贵
做人与处世(2022年7期)2022-07-11 07:53:13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做人与处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李泽厚的巧克力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论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概念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Outdoor air pollution as a possible modifiable risk factor to reduce mortality in post-stroke population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
南都周刊(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特大型高铁车站高架候车厅声环境主客观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