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研究

2023-08-22 06:59张志禹
关键词:培育法治思维

张志禹

(齐齐哈尔大学 党委宣传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党的二十大部署“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的重要要求。[1]扎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公民自觉崇尚法治、遵守法治、捍卫法治,提高法治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工程。新时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培育,提高其法治认知水平,强化其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使他们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法治内化心、外化于行,有利于加快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一、大学生法治观的内涵

大学生法治观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通过对法治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接受,在头脑中融汇贯通后形成的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的认识。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不仅体现为大学生对法治的一般性认知,还体现为大学生对法治的基本立场与观点,是法治情感认同和法治行为自觉、法治价值理念和法治思维习惯相统一的结果,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知法懂法是法治观形成的前提

法治知识比法律知识的外延更广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就要丰富大学生法治知识体系,使大学生理解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扩展其法治知识储备,优化其法治知识结构。一要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发展规律和理论特质等方面的知识;二要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法律制度规范方面的知识;三要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方面的制度规定以及与职业规划相关的法律知识。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塑造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其法治知识的框架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法治观念也相对薄弱,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法治基础知识的教育,优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体系,不断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使法治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大学生也应该提高学习法治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以适应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实际需要。

(二)法治理念为法治观的形成提供价值指引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的整体性的认知,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各种法治现象背后不变的本质”。[1]作为一种软性的精神力量,法治理念不仅为法治发展提供目标和价值指引,也是指导和调整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如果缺乏正确法治理念的引导,就不可能科学地洞察和把握各种法律关系,也不可能自觉的运用和遵守法律,其法治观的形成就会出现偏差。“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一法治理念从不同维度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规定性,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大学生参与法治社会建设起到方向指引和价值引导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因此,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观,必须建立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建设国家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引,让学生在探寻公平与正义的过程中作出正确、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法治思维是法治观形成的基本要素

法治思维既是一种逻辑思维,也体现一定的价值追求。从运行过程看,法治思维表现为对法律与事实、事实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并形成结论的思想认识过程。从价值取向看,法治思维不仅把合法与非法作为分析判断问题的准则,而且还对涉事双方的利益关系进行思考,具有制约权力和保护权利的价值取向,是与人治思维、特权思维对立的思维方式。进入新时代,法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权力的信仰逐渐转移到对法治的信仰,法治思维成为一场全新的思想革命,极大的促进了人们法治观念的转变。法治思维要求人们形成规矩意识,树立规则至上的理念。对于大学生而言,养成法治思维应从讲规矩开始,即想问题、办事情要有规则意识,自觉捍卫规则尊严、依据规则行事,将规则观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公民中普及法律知识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高校,法治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力推动了国家的法治建设进程,但在大学生法治观培育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法治教育方法单一、法治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急需探讨解决。

(一)法治观培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大学期间,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普遍得到提升,但部分学生法治知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对合法与违法的边界认识不清,对违法行为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不明确,一些学生误入歧途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屡见不鲜。在山东淄博,一名高校大学生从2017年12月开始,使用在网上购置的“假饭卡”制作设备,复制成功山东省内多所学校的饭卡3167张,至2019年初案发时,该大学生累计获利10多万元。无独有偶,2019年4月,重庆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学生得知自己在网上购买的辐射陆龟是濒危野生动物,便在网上转卖,被当地公安局以涉嫌非法出售、运输濒危野生动物为由刑事拘留,虽然案发后该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但为时已晚。一些大学生因法律知识不足、法律意识欠缺走向犯罪,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法治观培育不够重视有密切关系。目前,高校中除法律专业的学生能够系统地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其它专业学生只能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或一些选修课接受部分法治知识的学习,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庞杂的法治知识体系与课时量安排也不匹配。同时,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法治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将法治教育等同于法律专业教育,并非以素质教育看待,只注重对法治知识和理论的讲授,却忽视对学生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培养,教学内容停留在知识化、概念化阶段,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和感召力,致使学生机械的理解和背诵课堂讲授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兴趣,致使学生欠缺从内心尊重、敬畏法律的自觉,对法治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有限。

(二)法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探索性、实践性强的法治教育模式最易被学生接受,而这正是目前高校法治教育所欠缺的。近年来,在校大学生涉“两卡”(手机卡、银行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有的学生缺乏辨别网络犯罪的能力,被迫参与到披着“技术外衣”的电信网络诈骗和银行网络诈骗案件中,充当犯罪“工具人”。有的学生奋斗观、价值观、消费观扭曲,沉浸于出售“两卡”带来的物质回报,长此以往,导致思想堕落滑坡。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社会经验普遍较少,行事容易冲动,盲从性强,亟需增强法治教育地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地能力。但在法治教育实践中,部分高校依然停留在知识传授的观念误区,忽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在教学方式上,少数高校仍然习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法律规定和法律后果的讲授,不善于结合社会热点发掘法治教育素材,涉及新时代法治观的内容也比较有限。在教学形式上,高校对法治实践环节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在模拟法庭、参观研学等方面的投入也比较少,教育形式相对单一,缺乏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法治教育也没有融入学科教育中,学生对法治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很难达到预期的法治教育效果。在考核机制方面,目前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教学评价方式轻过程、重结果,缺乏对法治教育的全面评价。用期末试卷的分数作为衡量和判断标准的传统评估模式,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素质,一些学生的问题甚至被掩盖和忽视,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社会法治氛围还不够浓厚

当前,高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法治教育网络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高校依然缺乏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方面,个别高校法治宣传教育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够,主要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海报、多媒体平台发布文章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易流于形式,呈现出单向化的特点,无法形成积极的互动效果。在高校的日常行政管理中,个别高校依然存在“人治”的痕迹,在处理一些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没有做到严格依法办事或存在不公正的现象,很难让学生感受到法治的存在,导致学生对法治的情感比较淡薄。同时,很多家庭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也存在某些缺失。一方面,很多父母对家庭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子女一般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子女规则意识、公平正义观念和权力义务观念等基本法治观念的培养,把子女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全部推给学校和社会。另一方面,一些家庭对子女法治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子女,一味地顺从子女的要求,纵容子女存在的问题和过错。有的家庭教育方法过于粗暴,对子女法治观的引导缺乏耐心,容易让子女产生厌烦心理、沾染不良恶习。此外,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培育是知行统一的过程,需要发挥社会各界的联动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情况并不鲜见,大学生法治观培育欠缺系统性和协调性,直接影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和成效。

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法治观培育除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外,还应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协同育人作用,塑造一个优良的培育环境,使大学生法治观念得到切实增强。

(一)着力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

1.提高大学生法治知识水平

大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期间还是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都要用到大量的法治知识,法治知识的积累、理解和运用尤为重要。因此,要帮助学生搭建适合学习和生活需要的法治知识框架体系,扩大学生的法治知识学习范围,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精髓,在法治轨道投身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实践。

2.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价值引导

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对法律条文的梳理,需要兼顾时间、空间以及地域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应更多设置法律应用和实践方面的内容,注重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的培养塑造,注重法治的程序规则、正义要求、价值导向的系统融合,注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与法治实践的辩证结合,

3.着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法治知识、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法治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形成法律至上思维、权利保障思维、权力制约思维和公平正义思维,养成依据法律规定和程序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丰富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形式和载体

1.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高校的法治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拓宽法治观培育的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法治教育手段开展法治教育,充分利用已经开设的法律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通识课,探索新颖、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理论讲授质量。如进行交流研讨、法治知识竞赛、情景模拟、到法治见习基地参观研学等,使抽象的法治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法治知识的兴趣。此外,针对校园内频发、易发的就业诈骗、网贷诈骗等现象,高校在协助相关部门加大清理清查力度的同时,应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引导学生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拓宽大学生法治观培育载体

无论是曾经轰动全国的“彭宇案”还是当下被热议的高铁掌掴事件都启示大家,法治教育必须从课堂内向课外延申,引导学生用理性尊重规则与法治,增强法治教育的效果。如定期开展法律宣传、开设网络课堂、聘请司法工作者开展法治专题讲座、举办校园法治文化节、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同时,高校还应把法治教育和开学第一课、职业规划课程、毕业生就业教育相融合,探索建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和载体,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

3.优化法治教育的评价机制

配置合理的法治教育评价机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高校应把对学生的法治素养考察纳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之中,以应试成绩和量化评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的对学生的法治素养予以评测。一方面要对学生参与各项法治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测评,将评测结果作为结业成绩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分值比例,提高学生运用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社会环境

1.建设高素质的法治教育队伍

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教育队伍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培育质量。一方面应着力提高法律专业课教师和承担法律通识课教学的思政课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围绕课程内容对师资进行系统深入的培训,使其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更好地通过言传身教,增进学生对法治教育地认同和信奉。另一方面应依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发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职能作用,以解决问题为指引,积极发现并解决法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提高教法治教育效果。

2.扎实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高校应把依法治理贯穿学校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依法治校应以健全完善学校制度体系为抓手,确保办学治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法治无处不在,促进学生更好的规范自身行为。同时,还应持续完善依法治校推进落实机制,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和办学活动运行在法治轨道上。

3.家庭和社会要承担起相应的法治教育责任

家庭是学生最早接受法治教育的场所,父母应承担起学生法治教育第一责任人责任,用正确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理念和法治行为习惯。同时,公检法以及相关司法行政部门应坚持预防为先、治理为本、多措并举的原则,加强与高校和家庭的合作,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格局,加强以案释法,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和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法治轨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培育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问题,比如全社会对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的法治氛围有待进一步优化,给高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推进大学生法治观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展望未来,大学生法治观培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健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培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猜你喜欢
培育法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