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高校创新教育生态化研究

2023-08-22 06:59石宗辉张多蕾
关键词:商业化课程体系人工智能

石宗辉,张多蕾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高校创新教育变革之路在何方?确定自身位置、辨别正确方向、发现确定问题、寻求可能支持、探寻可行方案,是行之有效之路。创新教育生态化,有利于明确高校创新教育定位;乘创新发展趋势而为则事半功倍;借教育数字化之东风,利用大数据,有利于化解高校创新教育生态化的困境,驱动高校创新教育生态化发展。

一、未来创新的发展趋势

研究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性的原则,为高校创新教育在生态化系统中进行定位,论证数据要素在创新教育生态化中的驱动地位,探索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成为商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崇尚工具理性追求效率。金钱贪欲导致人们身心俱疲,回归田园牧歌、崇尚价值理性、实现自我发展成为新需求。为了满足人的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层次性、价值性和及时性等特性,就必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实现公平分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策略包括产需对接、消费信用机制和差异化、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生产,这就需要发展平台经济和创新驱动型经济。公平分配主要包括代际公平分配、城乡公平分配和国际公平分配。代际公平分配需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公平分配需要既发展智慧城市又发展乡村振兴;国际公平分配需要发展高端经济、参与规则制定和增强经济影响力。资源配置和公平分配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驱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要素和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从而经济发展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智慧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高阶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代工经济,逐步发展到贸易经济、平台经济和创新驱动型经济,进而向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高端转移,向智慧经济迈进。

(二)社会发展趋势

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等物资资料的需求。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充分发展产生无限需求,通过物质生产实践和收入分配制度逐渐满足人的需求,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决定物资资料的生产,物资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而人的需求决定社会发展趋势。现阶段,人的需求是机会均等、教育公平、收入公平、民主自由、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等。但是,现有社会资源布局存在家庭差异、阶层差异、城乡差异、城市内部二元差异、区域差异和收入差异等,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被强势群体所控制导致利益固化,这些差异不但难以缩小而且有扩大趋势。[1]逐渐消除这些差异,形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按贡献取酬的社会分配制度,消除差异的关键是社会资源数字化。基于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发展应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政治发展趋势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政治的行为准则是追求人的美好生活和美好世界,具体包括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自我完善。[2]人与人的关系追求有序、和谐、公平和正义;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发现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即通过创新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人的自我完善追求物质自由、思想自由和真善美。实现美好生活和美好世界离不开民主政治,民主政治要求政治的价值正当性和制度正当性。[3]价值正当性是民主政治合法性基础,保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制度正当性是在价值正当性的基础上制定规则和创新技术,保证政治行为的正确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主政治需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相结合的电子政务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民主政治具有向电子政务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四)数字技术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发展依次经过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基建、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基础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硬件技术主要指计算机、3D 打印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装备等方面的技术,软件技术主要指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关键技术。[4]数字基建主要包括5G网络、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以及卡脖子的基础软件。数字技术应用主要包括:数字与城市融合的智慧城市,数字与政务融合的智慧服务,数字与社会融合的元宇宙,数字与经济融合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东数西算等。数字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数字技术向6G和量子科技发展;数字基建向云网融合、绿色低碳和智能安全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发展;数字技术运用向区块链作为信用基础的价值交换发展。数字技术驱动经济、社会和政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5]和虚实融生的方向发展。

智慧经济、虚实融生的社会和智能化的电子政务需要提高全民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尤其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数字思维能力和利用数字要素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融入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环境,从生态视角发现高等教育创新的困境。

二、高等教育创新生态化的困境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是一种基于特定的区域环境和教育要素分配形成的纽带关系,由诸多参与创新创业的主体构成的、主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且时常发生复杂的动态交互过程。高等教育创新生态化的关键是辨方向、定位置、找问题、寻支持、探对策,发现问题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生态化的前提和基础。

(一)课程体系未能完全融入创新生态系统

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最核心的是课程体系,具体课程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依据,课程体系决定大学生的创新基础。适应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创新课程体系,能够使大学生迅速融入社会变革、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和推动经济发展。但从生态系统视角,创新课程体系尚存在如下问题:

1.学校层面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缺乏数据支撑。课程体系顶层设计首先由学校教务处规定大类,然后经学院委托基层教学单位选择具体课程,再其次学院沟通协调相关课程,最后由学校教务处确定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在高校内闭循环完成,尚未形成开放系统,且缺乏数据支撑。

2.创新培养目标较抽象。如某高校将创新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可操作性。

3.课程结构不合理。创新课程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跨学科交叉课程未能有效融合,创新实践课未能与经济社会相结合。[6]

4.课程考核难嵌入创新性。创新性题目难易程度不容易把握,考核结果的弹性较大,争议难处理,难以摆脱标准化考试。

(二)高等教育创新的环境支撑乏力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创新群体及其创新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创新群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不同的创新环境产生不同的创新群体。创新环境对高等教育创新生态化具有重大影响,并制约高等教育创新的发展。创新环境包含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是高等学校内部提供的资源,包括师生和研究人员等内部人力资源、研究设施、研究经费和研究平台等内部环境资源。外部资源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制度环境、企业提供的项目平台、金融业提供的资金支持、社会提供的创新文化等。目前,高等教育创新环境制约创新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1.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注重理论创新,较少关注理论的实践运用,大多数参与研究的学生处于边缘地位。

2.研究项目重申报、轻过程管理,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数量较少,经费使用缺乏激励机制。

3.缺乏孕育创意的“企业论坛”,缺乏团队协作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中心”,缺乏创新成果分配的制度保障。[7]

4.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未能体现就业优势,人人创新的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三)高等教育创新和技术商业化的耦合较难

高等教育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科学创新的应用和延伸,科学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为社会创造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或新服务等。技术创新只有通过技术商业化满足市场需求才能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和技术商业化之间如能产生耦合效应,既能通过高等教育创新促进技术商业化,又能通过技术商业化激励高等教育创新,但两者之间的耦合较难,主要表现为:

1.创新的主体是高校,技术商业化的主体是企业,高校追求的是创新成果不重视技术商业化,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不重视科学创新,主体和目标的不同很难形成合力;

2.高校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企业主要投资于技术商业化较好的项目,风险资本和天使资金主要投资于技术商业化相对成熟的项目,而投资于高校创新项目的种子资金缺口较大。资金汇聚于技术商业化较好的项目制约高校基础创新的发展。

3.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高校创新成果的生产取决于创新资源和创新文化等内外部环境,创新成果的消费取决于技术商业化,创新成果由生产到消费需要创新组织的良好运行,高校创新的生产、消费、催化和组织等还未能形成相互贯通的生态链。[8]

4.数字化赋能体系尚未有效运转,高校创新成果通过数字化平台才能与投资者、企业家、商业顾问和顾客等高效、便捷的共享,从而提高创新成果商业化效率,但高校科研人员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政府主导建立数字化平台,但科研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制约了高校创新成果通过数字化平台发挥网络效应。[9]

三、数据驱动创新生态发展的多元支持

智能化既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数字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智能化的大数据能够驱动大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优化创新环境,同时成为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力量。

(一)创新学习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在无序数据转化为有序信息并最终转化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模型构建,分析和解释数据,通过机器深度学习,模拟人的思维和经验,从而对数据作出反应或行动,达到数据智慧化的高阶阶段,但人工智能理论基础是连续型学习,是由量变到质变,很难像人工思维一样产生由一种质到另一种质的顿悟或灵感,人工智能的创新性不足,但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创新学习。

创新学习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问题的发现、创新方法、创新场景等。首先,根据大学生的创新体验,收集与创新相关的海量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评估大学生的创新意愿、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创新基础,依据评估结果量身而定具有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其次,通过人工智能对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等大数据的筛选,发现现阶段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结合大学生的所学专业,确定适合自身的创新学习内容;人工智能摆脱传统的依据实践经验或主观推测的创新方法,转向依据大数据之间的关系、规律的全面创新;最后,依据教育创新生态理论,创新环境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及时优化创新环境。[10]

(二)创新工具的人工智能

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利用人类行为产生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深度学习获取知识并利用智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人工智能作为创新工具,可以有效的利用数据驱动创新。首先,利用产学研平台提供的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实时数据,结合大学师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通过人工智能的机会感知功能预测创新方向、创新的可能选题,为科研人员确定创新项目提供数据支持。其次,围绕项目,通过人工智能的规划功能,预测所需人才、资金等资源,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平台构建研究团队,利用金融创新平台筹集资金,为创新项目提供资源整合支撑。[11]然后,利用人工智能的决策功能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对关键节点通过算法进行智能控制,以降低风险。最后,利用PDCA模型和概率论理论,不断微调和优化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复杂算法,为动态环境提供可行的创新方案。

四、动态调整高等教育创新生态系统

(一)基于数据分析动态调整创新课程体系

依据动态能力理论,创新课程体系应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调整方略应按照系统化理论,从课程体系设计主体、培养目标、课程结构、驱动因素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动态调整。

1.设计主体应从高校拓展至企业、政府和社会,并广泛征询校友及在校大学生的意见,力争创新生态链高效顺畅;

2.培养目标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具体化和具有层次性,如创新精神包括敢于质疑权威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包括知识迁移、知识整合、知识重构和知识运用等能力;

3.课程结构中应增加实验和社会实践课的比重,采用课程创新的方式将创新融入传统课程之中;

4.构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平台收集相关数据,将数据作为驱动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调整的持续动力;

5.将微创新作为创新的主要模式,微认证作为创新考核的主要形式。

(二)构建动态高等教育微创新生态驱动机制

高等教育微创新生态系统是指“政产学研”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环境等要素相互连接融合,以核心高校为中心组成生态网络,采用微创新策略,驱动价值创造的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要素赋能经济向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高端转移,社会向虚实融生的元宇宙发展,政治向民族政治智能化发展,数字技术驱动经济、社会和政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和虚实融生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环境处于百年未有之动态变化之中,教育资源通过数字化及数据平台冲破时空限制优化配置,加剧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竞争性。

面对动态变化竞争环境,原创性和颠覆性的创新并不适合大学生的发展,也得不到环境要素支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结不畅阻碍高等教育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转移,为化解这些困境微创新应运而生。微创新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消费者全周期体验为灵魂,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的点创新形式。[12]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平台”可以迅速感知消费者需求变化,高校因应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通过“人工智能学习平台”寻求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创意,满足原需求后又会产生新需求,不断创新、循环迭代,数据成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融通、协同互动的关键要素,数据要素成为驱动高等教育微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动力。

(三)重构微认证精准创新评价体系

传统高等教育微创新评价体系,评价目标重经济效率轻顾客价值创造,评价内容重课程体系设计轻个体创新能力发展,评价模式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依据重理论轻实践,评价结果重认证轻共享,这一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应数字时代微创新发展,时代呼唤促进微创新的微认证精准创新评价体系。微认证源于游戏升级,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学习认证,现进行知识迁移拓展至高等教育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微认证是指对具体细微的创新能力进行精准认定。重构微认证精准创新评价体系的要素包括以下方面:

1.明确评价目标。微认证以消费者创造价值为中心,目标是高等教育创新与技术商业化相耦合。

2.分赛道。通过产学研平台,依据人工智能的机会感知功能识别消费者需求,凝练创新项目并将创新项目依据研究领域分类,以便于集聚、评价专业人才。

3.定层级。依据产品问题的解构和重构能力、利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方案的创新能力、以及方案的商业化能力等微创新分层级认定。

4.认证结果共享。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加密算法和时间戳等技术保证认证结果的可信性和安全性,[13]便于认证结果的共享。

数据成为未来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数字时代,数据能够影响高等教育创新环境,能够增强环境对创新的支撑作用。微创新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创新的主要模式,数据成为驱动高等教育微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动力。与微创新相匹配的微认证,激励微创新,驱动高等教育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成果商业化,推动创新成果的共创共享。

猜你喜欢
商业化课程体系人工智能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2019:人工智能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人工智能与就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数读人工智能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下一幕,人工智能!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