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研究

2023-08-22 06:59陈铭浩卜建华
关键词:虚拟空间信仰群体

陈铭浩,卜建华

(滨州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1]8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对网络时代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青年群体信仰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奋斗、积极进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一、网络时代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研究的现实价值

(一)正确研判网络时代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立论视角和治理思路

青年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探索研究青年信仰风险问题,有利于认识青年群体的信仰现状、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与发展趋势,有助于青年信仰理论的丰富和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基于网络时代大环境之下,深入研究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问题,剖析它的生成因素、现实诱因、心理困境,了解当前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方式及其内在需求,立足于公共性,构建以公共性为深层文化根基的青年信仰教育模式,这些都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提供有益的指导。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视角出发,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信仰动态,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高效性,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视野。

(二)树立远大理想,促进全面发展

对青年群体信仰可能发生或遭遇的危害性结果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可以对当下青年群体的信仰现状问题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与把握,从而为青年信仰现状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启示,进而提升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认同度,为党和政府做好青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进一步研究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信仰问题,可以深入了解青年群体的实质信仰状态,找到一些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可以解决青年群体面临的思想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信心,提高受挫能力,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带来的社会冲突,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自觉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帮助青年群体树立并坚定文化自信

网络时代青年群体信仰风险问题产生的根源多种多样,分析网络时代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相关问题,有利于从互联网视角来探讨青年发展方向的正确空间,有利于丰富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分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其理论研究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研究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发挥青年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有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培养新时代合格的人才。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团结带领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开拓创新、奋发有为。[1]11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富,则国富。青年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者、建设者,其信仰状况成为能够影响到我国社会发展质量、发展进程的至关重要之因素。对青年信仰风险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培养、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网络社会时代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生成因素

(一)网络社会的碎片化加剧青年主体意识模糊, 导致青年群体信仰风险

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技术掌握了网络社会的技术霸权与主导权,从而推进了西方文化与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虚拟空间大肆传播。

首先,置身于网络社会中,网络空间的存在状态具有“双重性”的特点。网络社会通过虚拟空间,投射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它又呈现出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发展规律、呈现逻辑不同的活动空间。青年是网络社会的主力军,享有天然的适应性与话语权,对网络社会的精神实质与存在方式的认识过程有一个逐渐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从而对自身在网络虚拟空间的角色功能与定位认识也逐渐模糊。

其次,网络社会交往形式的“失控感”。网络社会打破了传统社会对社会交往的时空限制,使网络社会交往日益变得快速化、多元化、虚拟化与陌生化,从而呈现出由基于血缘、学缘、乡缘等传统交友方式到趣缘、陌生人交流转变的网络交往模式与交往形态,由于缺少现实语境中的情感与意识交流,致使网络交往的现实感知缺失与“弱交流”,导致青年群体之间心理距离、情感距离加大,出现交往的“失控感”与功利化态势。特别是青年群体在海量信息的虚拟空间难以辨别真伪,无法在网络交往中呈现主体意识与情感认知。

再次,网络社会行为的“多变性”。网络社会行为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在虚拟空间中再现,其活动方式与方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而更替变化,青年要适应网络社会中的新的行为与实践活动,必须保持对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延伸方式的敏感性与认知力,但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化与便捷化,青年群体的知识结构与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及时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相适应,从而导致青年对网络人际交往的“弱连接”与焦虑感。

最后,网络社会现实影响的“延伸性”。网络社会的繁荣发展打破了青年群体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之间的界限,新媒体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并与青年的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然而,在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商业趋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政治文化的固有行为模式逐渐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控制”和“启蒙”功能被削弱。传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政治情感逐渐淡化,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的延续与继承面临断裂,致使青年政治信仰的淡化,甚至导致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2]33-40

(二)网络社会的快捷性彰显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助推青年信仰风险

网络社会的飞跃发展,促使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跟不上环境的改变,也无法适应网络社会的快捷性与便捷性。一方面,网络虚拟空间的约束机制的缺失,使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失去了保护,侵犯并损害了青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尚待完善的网络社会缺少更加规范的法规制度,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延伸,但其独特的自主性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更加明显。“互联网则使这种原先比较明确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区分哪一种法律政策应该适用于哪一种环境”。[3]308由于青年群体的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弱等特点,使得青年面临虚拟空间的鱼龙混杂的信息的浸染,致使他们容易受到网络事件的刺激并产生从众行为,甚至散播一些极端民粹主义言论,发生一些不负责任的极端网络暴力行为。这些问题使青年群体逐渐从理性走向冲动,从安静走向浮躁,导致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淡薄,政治信仰逐渐走向迷惘。[2]33-40

(三)网络社会的虚拟性造成青年认知薄弱,导致青年群体信仰风险

网络社会在给青年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动摇着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腐化着青年人树立高尚信念理想的基石。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部分青年群体的认知系统逐渐模糊,对自身言行的理性约束力逐渐消解,政治信仰逐渐产生困惑和迷惘。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机制相对复杂。“互联网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传播媒介,一种独一无二的自我治理方式便应运而生”。[3]316网络社会的传播机制与信息制造必然导致舆论生态与舆论氛围的巨变,从而导致青年群体政治信仰的泯灭。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青年群体责任意识的弱化。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随机性、便捷性、裂变性和迅捷性,青年群体缺少政治实践与现实政治参与热情,青年的自我认同与政治认同也无所适从,都会导致给青年群体带来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责任体验,最终逐渐导致青年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活的茫然失措,从而逐渐失去从事现实政治生活的兴趣与能力,逐渐疏离现实政治,最终影响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整体性与全面性,使部分青年政治信仰逐渐世俗化功利化,进而导致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

三、网络时代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破解路径

(一)持之以恒,不断强化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信仰是青年群体构筑内心意义世界的基石。要强化青年学生的理想信仰教育,必须对青年学生灌输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上清醒, 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 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4]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理论也是崇高信仰。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时代特征,采取措施切实强化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仰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的精髓传授给青年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灵魂通过各种渠道输送给青年群体,切忌教条主义地讲授。我们必须结合青年群体的差异性和精神需求实际,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采用符合青年思想实际的教育方法,尊重青年学生学习和记忆的本质与规律。青年学生群体本身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一代人,内容丰富、形式新奇的知识形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甲午战争为例,课本上对战争的描述较为简略,教师上课时的补充及展示视频的效果,都不如带领同学们来到威海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馆,踏上曾经战斗的海域和土地,看到真实参战的大炮炮台所带来的效果更好。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一些学校引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系统,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等,让学生受到党史教育、英雄事迹等爱国主义文化的滋养,使青年真学、真懂、学透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的真谛,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价值,防止个人主义的膨胀,把个人价值的实现服务于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个人主义和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价值观,进而增强青年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加固青年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坚定青年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2]33-40

(二)多措并举, 不断改进和创新网络时代青年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

结合网络社会的发展实际,将青年社会主义理想信仰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具体化与形象化,将青年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具体性、情感性进行质的改变势在必行。网生代青年的信仰教育必须回归本真与生活,注重实践体验教育。“如果你想感化别人, 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 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5]247网络时代的青年理想信仰教育,不能单纯靠理论灌输,还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包括在处理社会问题中,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产生的实践,因为真实的感受,切身的体会,鲜活的事例才能更好地鼓舞和感召他人。网络时代青年理想信仰教育,必须贴近中国的现实国情,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信仰教育的新方法、新规律亟待开发。培育网络时代青年的社会主义理想信仰教育,必须把握当代青年的实际需求与文化渴望,让国家发展的真实实践来作为生动素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上,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领域,我们的各项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文化领域,我们已经创造出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景象;在科技领域,我们一些技术已经实现了国际领先,载人航天技术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太空,高铁技术让几千里之隔的两地实现贯通,我们还拥有超级计算机、“中国天眼”、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等等,这些技术都是我们响当当的名片,展示了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的科技事业;在社会领域,我们积极创新,在短时间内提出多种多样的社会治理措施方案,致力于减轻并消除困扰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许久的多种生活问题,日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提高着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生态建设领域,我们秉持并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效治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有效地节约了自然资源,优化了自然环境,空气越来越好,水越来越清,人民群众在闲暇时光能够更好地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凡此种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成果,为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底气,也是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极好的素材。首先,青年理想信仰教育的切入点要做到精准。建立在网络社会的坚实基础之上,准确分析当前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与国内热点问题映射和隐藏的问题与实质,根据当代青年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需求与发展演变规律,采取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对青年实施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现实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真正深入青少年学生的心灵,让青年学生真心实意地热爱生活、造福生活。其次,不断创新青年理想信仰教育的理念。在青年社会主义理想信仰教育的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青年作为理想信仰教育的主体,坚持关心青年、尊重青年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网络社会时代青年思想成长的规律,尊重当代青年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使网络社会时代的青年学生体会到青年理想信仰教育的价值,从而使青年切实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内化为自身的坚定信念与自觉行动。最后,提高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实践青年信念教育的进程中,要注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多种教育方式并举。其中,着重运用主导方式——显性教育的方式方法,专注于青年理想信念的教育说服力;同时,要充分运用发挥隐性教育的方式方法,把青少年信念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灌输进青少年的内心并运用于实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因势利导, 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正向功能

针对网络社会时代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新媒体技术相密切的实际,将青年理想信仰教育工作延伸到网络虚拟空间,占领网上阵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正面作用与正向功能,消除网络虚拟空间的负面影响。首先,拓展社会主义信仰在青年群体中的微传播渠道。青年是网络社会参与的主体,都有过用移动新媒体技术平台自主学习的经历或者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能增强青年理论信仰教育的方便性、普及性。近年来,移动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迅猛,手机等移动平台也成为学习的工具。VR等虚拟仿真技术更是可以让大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够体会到在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的情景。移动新媒体技术给我们开展青年信仰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同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移动新媒体平台与青年互动,从而及时了解思想动态,能够及时沟通交流,提高主客体沟通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青年理想信仰教育的生活性与实效性。其次,牢牢把控网络虚拟空间的话语权。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话语预设建设。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宣传力度,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提高青少年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兴趣,让青年人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文化,让正能量充斥网络虚拟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当前我国网络空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不可否认,娱乐节目可以让人放松身心,舒缓神经,但是过度娱乐化就和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发生偏离。对于青年群体来讲,最大的不利影响就在于对艺人、明星的过度沉迷。一些商家也趁此抓住商机,邀请娱乐明星担当品牌代言人,“某某明星同款”也因此很容易成为热销款。网络文化过度娱乐化会影响青年的价值观,让青年觉得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才是成功的人生。加之一些明星高昂的代言费及奢侈的生活,例如节目当中曝光的豪宅、豪车、天价片酬等等,更加剧了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偏离。社会上兴起的“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等和网络文化过度娱乐化也有一定关系。影响最为恶劣的是一些明星忽视自己公众人物的身份,做出违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甚至违法行为,这势必增强青年学生的失落感和价值观的混乱。最后,要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预设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不断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科学化,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构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话语预设体系,为使之成为权威网络话语奠定良好的认同基础。同时,大力提高对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的舆论热点和群众焦点正向的引导和传播,主动出击,及时回复当代青年普遍存在的思想迷茫,断绝错误的思想和言论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发酵、酝酿,在网络虚拟空间营造积极向上、科学健康的良好育人氛围,提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引导力,从而积极有效地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引导青年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2]33-40

(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拒绝功利主义

网络社会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必然同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残余思想做激烈斗争,“无产阶级如果向这些思想和愿望作出让步, 它就会丧失自己在历史上的领导地位”。[6]443为抵制西方文化功利化、多元化的腐蚀,必然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对大学生思想体系的腐蚀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侵蚀,我们就要用思想武器去进行抵制,这个思想武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辟凝练,它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角度阐释了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是引导人民群众增长爱国热情,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自身修养的有力思想武器。一是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汲取新鲜元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感召力。二是最大限度度利用云计算、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多样化使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使教育方式和理念更加的科学化。采用结合网络时代青年思想实际的、备受青年群体喜爱和了解的方式,以更年轻化的方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多渠道多途径多方位展现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的实效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的针对性,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严防腐朽文化渗透,建立抵抗腐朽文化的“抗体”。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豪感,培育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庸俗主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社交观、道德观、婚姻观、择业观,避免陷入功利主义、世俗主义、娱乐主义的泥潭,切实提高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最后,强化国家仪式的价值传递作用在青年理想信仰教育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先后设立了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纪念活动,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节日、历史事件举行隆重纪念活动,通过神圣威严的仪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具体化、权威化、形象化、庄严化形式,强烈震撼并且触动青少年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实现育人于无形。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信仰群体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