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
□ 车砚名
2022 年是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开展了一次调查研究,围绕辽宁省农机化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问题,选择辽宁省农机装备制造业为研究样本,以行业基本情况、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农机产业链(集群)以及农机装备短板等情况为基本调研内容。本文在整理调查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梳理出辽宁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瓶颈,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截至2021 年,辽宁省农机制造企业共115 家,工业总产值23.73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2.76 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 家,工业总产值21.90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1.86 亿元。现阶段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有:水稻收割机、玉米收割机、免耕播种机、整地机、圆草捆打捆机、播种机、通轴旋耕机、埋茬起浆机、重型水田埋茬犁、花生挖掘机及田园管理机等。放眼全国,从企业数量、企业规模和研发创新能力等指标来看,辽宁省均处于中下游,目前制约因素主要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极度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利润很低,自身积累不足,无力进行大范围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尚未完全确立;不同规模企业之间,欠缺技术优势互补的科研分工渠道或机制。
辽宁省农机领域的科研院所主要有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市现代农业研发服务中心。在自主研发、校(院)企合作、农机装备研发创新等方面,沈阳农大工程学院、省农科院农机研究所与黑山县重点农机企业长期开展对接,签定校企院企合作协议,在黑山县设立了教育培训及新产品研发基地,并取得积极进展。2019 年沈阳农大与辽宁现代农机开始试制大棚深旋机,现已取得成功并获得专利;2019 年沈阳农大与宁越农机联合研制了自走式和牵引式秸秆制粒机,该产品在国内尚属空白,已获得发明专利,将小批量生产;2020 年省农科院与辽宁现代农机合作共同研制出了苗带深松条耕机,解决了适合本地保护性耕作作业模式的机具。宁越农机正与沈阳农大及省农科院共同筹备研制水稻秸秆热磨机,该产品将有助于降低造纸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秸秆利用率。
从具备一定自主研发能力分析,辽宁省有农机生产企业36 家,近三年投入研发经费2192 万元,自主研发了适宜山地丘陵作业的2—5 行轮式、履带式玉米收获机械、联合整地机、多铧起垄机、深松机、条耕机、通轴旋耕机、埋茬起浆机、重型水田埋茬犁等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填补了辽宁省山区耕整地和收获机械作业的空白。
各市农机推广科研部门也具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其中,阜新市开发了整地、播种、收获机械3 大类别15 种新型机械,13 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并获省、市级奖励,如,4YZ—2玉米收获机的研制与推广、旱区玉米机械化增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和4YZ—3 型玉米收获机研制与推广项目获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花生节水高产全程机械化系列机具的研制和推广和JFC2560 树莓采摘机的研制应用项目分获2012、2018 年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盘锦市在水稻秸秆还田整地设备、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设备、无人机播撒设备方面,为国内生产企业产品创新升级提供了思路和理念。抚顺市大力推广水稻旱直播技术,引进先进适用机具10 多台套,投入项目资金近20 万元,促进了水稻旱直播技术的应用。
黑山县在2008 年依托省级庞河经济开发区建设了农机产业园,积极打造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该农机产业园聘请中国农机院编制了产业规划,紧紧依靠中国农机行业三大协会开展内引外联,初步形成了以大中马力拖拉机、耕种收机械以及生物质能源和饲料设备为主,覆盖农作物生产全程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链,并建立了学生实验实习基地。
从辽宁省农机化各领域看,当前除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外,其它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机械化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成为农机化发展的弱项。特别是畜牧业,养殖机械化率只有种植业的一半,自动饲喂、畜禽粪污处理、产品采集加工、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等设备短板弱项明显;在设施农业中,机械耕作比较普遍,其它生产环节大多还是人工作业,缺少适用的小型、轻便智能农机装备;在渔业生产中,目前机械化水平存在更大差距,“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难题亟需解决。
从农机化各环节看,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和装备仍存在明显短板,主要是农产品自动化采收贮运、绿色保鲜、在线分级分选、产地初加工等环节“无机可用”“无机好用”矛盾突出,亟需补齐短板弱项。
1.强化农机装备核心技术研发与推广普及并用。按照农业规模化、智能化发展要求,发挥各类惠农政策的导向作用,着眼短板环节,大力引进深松深翻整地、高效施肥植保、秸秆还田离田等绿色高效机具,着力保障生产急用机具的有效供给。
2.促进绿色环保智能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坚持生态优先,充分挖掘农业机械化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力;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快深松整地、激光平整地、水稻育插秧、温室蔬菜生产、旱作滴灌覆膜播种、玉米保护性耕作、花生生产、玉米收获、水稻联合收获、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依托省属高校,加强农业机械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扩大农业工程类大学生、研究生培养规模;支持开展农机职业教育和“学历+职业资格”培养模式,推动学校、企业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定向培养基地。二是实施人才与乡村对接计划,建立植根于民、应用于民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三是支持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去科研院所进修培训,支持省、部、国家级农机技术骨干到农机企业开展科研创新。四是加大农机化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将农机推广人员纳入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开展农机化职业技能鉴定,遴选和培养一批农机操作、维修等实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精密农机设备维修技术人才。五是强化农机试验鉴定队伍建设,提高公益性试验鉴定能力。
4.加大金融支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生产企业研制先进适用农机具、农机新型服务主体购置先进农机具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注重人才引进,加强研发团队科研力量,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农机生产制造企业有序发展。坚持农机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和安全监管工作的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其评价推广和监督作用;从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三个方面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与农机装备产业协作,构建多元合作、开放共享的农机试验鉴定、技术示范推广、安全监管创新发展新体系,全力提升鉴定、推广和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