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四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2023-08-21 11:35周郑力
村委主任 2023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四川

周郑力

摘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四川农村地区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诸如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以及生态文明法律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四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存问题,结合四川当地实际,从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及健全法律监管体系四方面入手,为四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存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对策,并以此推动四川省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四川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3-0036-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文章标识码:A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四川省虽结合自身优势,推进经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一个薄弱的环节。基于此,四川省需着力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鄉村,推进四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1.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需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又是农村最宝贵的财富。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3]。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种、清新的空气等为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然而,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法律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必须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和基础保障,并将其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中,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的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村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之一,是重点保护区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朝着绿色、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全面发展、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社会生态局面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是指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障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障人类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农村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遭受到了重创。因此,要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传统、单一、片面的生产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1.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举措

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包括对自身衣食住行、周围生活环境以及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满足需要[4]。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加渴望美好的生活,良好的人居环境无疑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证。

2乡村振兴视域下四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2.1农业生产污染较为严重

农业生产污染是造成四川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据统计,2021年,四川省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5.82万t,其中,农业源排放量达到了74.29万t,农业源废水污染形势严峻[6]。此外,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部分农村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除了过度开发耕地和对耕地进行轮作外,还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药品。长期使用化肥,必然会直接或间接造成土壤板结,进而导致土壤持续酸化,养分结构失调,最终丧失生产力。加之由于施用过量的肥料,土壤中的水溶性营养成分随降雨、灌溉进入地下水、河流等环境中,导致地下水、河流、湖泊等水体呈现出明显的富营养化特征,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

2.2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农民群众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四川农村村民的生态文明素质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四川省乃至全国的农民都普遍存在着小农思想,部分农民仍只注重自身发展,不断地向自然索取资源,不考虑自身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对环境污染潜在危害的认识相对模糊,过度开发与破坏自然资源。此外,农村地区大部分的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大部分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这类群体的环保意识相对较差,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意识不高,对于一些政策的理解有困难或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不但影响到农民学习生态环境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程。

2.3农村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发展状况的必备条件。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四川省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加之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以及缺乏相应的筹资渠道,部分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就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而言,四川大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建立了节水灌溉系统,但覆盖率较低;仍有部分农村地区采用人工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这种方式既费时又费力,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不能得到保障[7]。因此,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优化并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迫在眉睫。

2.4农村生态文明法律监管体系不完备

部分农村地区在生态监督管理问题上没有形成监管合力,各部门之间权力责任缺乏合理界定,责任主体不清晰,遇到事情互相推诿,只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导致农村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不能有效地进行。

3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四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3.1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村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首先,加大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学习。持续引入农业先进绿色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节水减肥增效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减药增效技术等,达到精准施肥施药效果。其次,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打破原有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立足于自身优势,大胆创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走新型农业绿色发展道路,如特色生态园、文创小镇、观光农园以及家庭农场等。最后,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培育新型农民。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训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

3.2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影响和支配着行动。农民的生态文明思想直接决定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基于此,要积极强化农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8]。因此,在四川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加强对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教育,使其自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其次,拓宽多元化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方式。各农村地区可在保留宣传栏、广播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借助新兴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加强宣传力度,从而扩大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面。最后,加强基础教育。青少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各中小学可结合各学科课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开展绿色消费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等。此外,可通过实践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垃圾分类活动、进社区普及环保知识、环保手抄报比赛等,从而有效地将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农村的基础所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和财政投入,还需积极吸纳民间资本。首先,四川省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合理安排资金配比,确保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度和精准度。其次,建立农村专项环保基金。就环保基础设施而言,各农村地区要成立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和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备和系统,例如,利用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卫生填埋、堆肥处理等技术对各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同时利用活性炭吸附除臭、生物除臭等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进行净化,防止其再次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就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而言,应成立专项资金用于提高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的覆盖面积以及建立农产品仓库、冷藏库等,以确保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最后,畅通社会融资渠道。积极与银行、龙头企业、社会捐赠等多个渠道相联合,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链整合起来,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展开投资,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物质基础[9]。

3.4健全法律体系,为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有利保障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四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以完备的农村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作为基础保障,才能持续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首先,构建完备的农村生态法律体制机制。四川省各农村地区应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居民生活状况以及自然资源开发情况,制订出与地方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生态法律法规,以弥补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方面上的空白,扩大法律的覆盖面,提升立法的质量,从而为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是推动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据,应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与四川农村地区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与体系。如改变过去以GDP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考核模式、唯任务论的思想,落实主体问责机制,明确各级村干部、农民群体、乡镇企业人员等的职责。最后,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执法监管力度。对于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政府应加大对其执法力度,比如罚款、停业整顿、撤销执照等。

4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四川省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还是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省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应对四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策略进行进一步优化与改进,以推动四川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EB/OL].(2023-02-13)[2023-02-13].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 2023-02/13/content_273655.shtml.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张静,张博宇.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49-5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四川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统计公报[EB/OL].(2023-01-15)[2023-01-15].http://sthjt.sc.gov.cn/sthjt/hjtjgl/zfxxgk_ gknrz.shtml.

[7]韩培佩.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06):30-33.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叶小荷,朱坤林.乡村振兴视角下河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36):52-53.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Pingtan in Suzhou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一图读懂四川脱贫攻坚成效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