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黎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051)
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体现安徽人民的智慧和风俗,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21世纪以来,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发展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文章将通过研究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研究传统文化的国外传播对国际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国内已有研究基础看,研究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之间关系的成果比较少,而且大部分研究都把文化局限于“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基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旅游文化是叶,传统文化是根,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文化与经济之间相互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展开。
国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日趋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贝茨·吉尔在《中国软实力资源及其局限》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一直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并建议在文化推广上下功夫。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外传播及研究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均具备一定的基础,只是这些研究与国际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深度不够。安徽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文化旅游名胜区,国际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本研究对于安徽国际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是安徽劳动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各种制度等。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徽州文化早已形成其别具一格的特点,这些特点和安徽的景区融合在一起,使得安徽景区的独特性更加凸显,更能深入国际游客的内心。徽文化涵盖经济、社会、教育、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各个方面,影响国际游客的衣食住行,(详见图1)。
图1 徽州传统文化具体内容
2018全年安徽入境旅游人数607万人次,比2017年增长10.5%。其中,外国游客354 万人次,增长10.3%;港澳台同胞253 万人次,增长10.9%;旅游总收入为7 241亿元,增长16.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1.9亿美元,增长10.7%;国内旅游收入为7 030 亿元,增长17.1%[1]。2019年安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65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旅游外汇收入33.9亿美元,增长6.3%。其中,外国游客377.7 万人次,增长6.7%;港澳台同胞278.1 万人次,增长9.9%。2019年全省吸引国内游客8.2 亿人次,增长13.6%。国内旅游收入为8 291.5 亿元,增长17.9%[2]。2020 年至2022 年,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国外游客呈现暂时性的锐减,数据不具备参考价值。从2018年至2019年的数据来看,国际游客的增比与国内游客相比是有差距的,国际旅游业务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1.旅游景区的文化具有文化传播和价值传播的功能
对于国际游客而言,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欣赏美景,更重要是通过自身的旅游经历,“感受和体验异域风土人情与风俗文化,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并对景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行体验和感悟。”[3]不同景区的景色可能大同小异,但每一个景区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典故与别处相比却截然不同而又引人入胜。通过对景区文化的深入了解,国际游客的视野得以拓宽,精神世界得以升华。不仅如此,国际旅游业务还可以实现文化的国际传播,使外国游客更深刻地理解安徽传统文化,更加认可安徽品牌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2.文化可以提升景区的内涵和魅力
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旅游脱离了文化就失去了灵魂,文化通过旅游作为载体可以更好地呈现。在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旅游产品过程中,要充分展现给国际游客安徽的文化体系、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和文化特色,继而使安徽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详见图2)。
图2 文化与旅游关系图
在世界双自然遗产黄山的带动之下,徽文化对外传播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极大地促进了安徽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安徽还有很多地方的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缺项,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对于徽州文化的对外传播不够重视;大多数文化工作者只从事国内的文化教育和传播,缺乏国际视野;少数从事国外文化传播的工作人员仅满足于把国外的专家“请进来”,进行文化交流与探讨,“走出去”进行文化传播的意识没有建立起来,有待加强。
第一,复合型文化外宣人才不足。旅行社缺少合格的能够胜任徽州文化对外推广的外语人才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人员既要精通外语,又要精通徽文化,能够在文化的国外传播方面起到桥梁作用。“没有专职外语导游的讲解,外国游客来到景区只能匆匆一瞥,”[4]无法领会景区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外向型文化企业较少。安徽的进出口公司及企业是安徽向世界展现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在频繁的国际业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员工通过不断与外国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展现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员工素质,进行安徽文化的国外传播。但很多外向型企业基础薄弱,缺乏人才和资金,难以进行文化产品的深度开发。
除此之外,其他能够进行文化国外传播的人员,如政府机关的外交人员和外派人员,自媒体主播、文艺工作者、高校教师和留学生等,大多没有通过有效的路径进行文化传播。
自2004年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创立以来,同类大学不断发展壮大,如上海纽约大学、江苏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温州肯恩大学等。以温州肯恩大学为例,学校不仅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生,而且聘请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50多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扎根于中国的中外合作大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同时,将中国的文化通过国际生和外籍教师传播至世界各地,他们通过脸书、推特、微博、微信等软件宣扬中国美景、中国美食及中国历史文化等,吸引着他们家乡更多的外国友人到温州投资、旅游,带动了温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世界博览会、奥运会、亚运会、冬奥会、亚洲论坛、APEC会议、20国集团会议、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中欧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东盟文旅活动周、对外文化艺术展览、文化代表团出访、建立国际友好城市以及加入国际文化组织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播。目前我国正处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期,各级地方政府都积极响应并贯彻执行,“一带一路”倡议旨在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5]。“一带一路”倡议给地方政府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也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国际旅游业务拓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史记》《汉书》等古籍于公元前就被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公元600—604年,中国兵书古籍精品《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均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广为流传。1684年“海禁”解除之后,以《六谕衍义》《圣谕广训》为代表的明清书籍传入日本。1740年前后,俄国汉学奠基人罗索在北京学习满汉语言后回国,将《三字经》和《千字文》带回国翻译成俄文,用于汉语教学。1761年,成书于明清两代的《好逑传》首次在英国出版。《论语》的第一个全英译本问世海外的时间是1828年,此后,《论语》在海外的各种英文全译本不断出现。《光明日报》于1961年9月首次介绍了兵书《三十六计》,随着多家出版社的刊登出版,该古籍被日本、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等国家引进翻译。1974 年,小布朗出版社出版了《茶经》第一个全译本——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Rituals。这些典籍在全球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外传播,同时在促进中西方人文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步伐,文化艺术之间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2009年底,全球首家以戏曲为特色的“宾汉顿大学戏曲孔子学院”在宾汉顿大学落户。据统计,自2009年至2013年底,戏曲孔子学院共开设25门京剧课程,分别学习戏曲身段、武打、脸谱、音乐等,共招收学员约450人;戏曲活动累计受众约56 000人,已经成为集戏曲教育、戏曲展示、推动中美艺术交流合作的全方位平台。由中国戏曲学院与苏黎世艺术大学合作的“共同舞台”项目,是戏曲艺术与西方各艺术门类融合创作最典型的代表;来自瑞士、中国、德国、法国、美国、瑞典等国的中青年艺术家在平面设计、动漫制作、戏曲音乐、戏曲导演、作曲、编剧、戏曲表演、西方戏剧表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声乐、舞蹈、跨文化交流等专业进行了深度合作。
自媒体从诞生以来就自带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操作简单,使用便捷,源于生活且贴近生活,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互动性强,传播效率较高。短视频作为自媒体的主要呈现方式,其特点是短小精悍,传播速度快,内容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国外的观众观看之后比较容易接受。以李子柒为例,其曾在You Tube上共上传120多个视频,每个视频点赞量都超过10万,视频平均播放量基本在1 000万左右。视频所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从各个层面满足国外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其灵活多变、亲切自然的传播方式能够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很多国际游客因为观看了她的视频而来到中国旅游和消费。
故宫博物院王旭东院长在党的二十大首场党代表通道发言中说,故宫博物院的古建筑群及其收藏的文物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开放包容,极具生命力。他认为,地方文物是一种载体,承载了其区域及当地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王旭东就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和保护提出四大愿景,其中一条就是:文化和旅游引领的融合者。他认为,要很好地完成愿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物要走出去,要加大文物的对外展览。故宫博物院跟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博物院一直保持着多方面的合作交流。
第一,加大安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传播。安徽省没有中外合作大学,但是安徽省的很多名校都建立了国际交流中心以招收国外留学生进入安徽的众多大学校园学习,并通过交流学习等方式将中国的学生送到国外的大学学习。不论哪种形式,都可以起到国际文化传播的作用,如安徽大学的国际商学院、合肥学院的国际交流部、合肥工业大学的国际事务处等,都对徽文化的国外传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合肥学院为例,其对外交流至今有20多年的历史,期间有60多名教师赴德进修,10多名教师赴美进修,学校有10多个中外合作项目,其中有3个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院每年有来自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25位专家长期在校任教,每年有60位外籍专家短期到校任教。学院每两年主办一次“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及“环境技术与知识转化国际会议”,已先后成功主办七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及五届“环境知识与技术转化国际会议”以及“面向21世纪新农村建设中韩学术研讨会”“2007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亚太国际论坛”、国际节能技术建筑平台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安徽省高校众多,要调动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国际传播交流工作中,推动安徽传统文化走出去,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到安徽投资和旅游。
第二,加大安徽政府的文化交流力度。近年来,安徽省举办过一些国际活动,但是数量不多。2011年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公开赛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黄山市举办,赛道途经休宁县、新安江延伸段、徽州区、黄山风景区等众多风景名胜区。2016年3月26日,第11届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车公开赛在安徽黟县开赛,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 500 余名选手参赛,赛道途经宏村、塔川、木坑竹海三个景区,沿途风光美不胜收。斯柯达HEROS第十二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于2017年3月25日至26日在皖南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举行,赛事吸引了中、英、法、德、意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余名选手。2019年3月30日至31日,斯柯达HEROS第十四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公开赛在皖南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举办,来自西班牙、德国、法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新加坡、日本、美国、英国、印尼、澳大利亚、葡萄牙、意大利、瑞典等多个国家的选手参赛。2019年11月11日,第十二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山开幕。2022年9月20日至23日,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些国际赛事及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宣传安徽的传统文化和吸引国外游客来安徽经商和旅游具有良好的效果。
第三,加大徽州古籍的对外交流。徽州的文化资源很丰富,研究成果众多。徽州教育兴旺发达,历史上徽州人才济济,精于天文、数学、医学、文学、史学等学科的学者数不胜数且大多久负盛名。安徽的徽州文献门类繁杂,广博深厚,涵盖时空广,历时长久且独具特色。徽州文化中更深层次、更系统的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齐名,成为中国三大以地域命名的学科,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此外,徽州文献质量颇高,在《四库全书总目》收书的10 254种著述中徽籍著述达380种。但徽州文化的对外翻译推介却远远滞后,外语翻译文本严重缺失。目前,仅有少数专家学者对徽州文化的某个方面进行了单项的翻译研究,而系统的对外翻译研究成果却仍是空白。相关学科的专家要通过系统的译介,将徽州古籍推向世界,吸引国内外的学者到安徽进行学术交流和旅游。
第四,加强文艺作品的国际交流。安徽的黄梅戏表演形式委婉清新、悠扬欢快,戏曲故事多反映家国情怀、乡情民俗等,能很好地展现当地人们的传统和文化。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作为黄梅戏“走出去”的重点单位之一,已先后赴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安徽的地方文化传播和国际旅游业做出较大的贡献。剧院负责人要借鉴黄梅戏的成功经验,将安徽的其他艺术形式(如徽剧)大力推向世界舞台。
第五,加大新兴媒体对文化的传播。与李子柒的家乡类似,安徽省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也很丰富且独具地方特色,安徽的徽派建筑、古城古都、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手工艺品、画派、文学、中医药等传统文化都是可圈可点的。各级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要鼓励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文化传播的事业中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传播体制,打造文化传播聚合体。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通过各种激励和奖励政策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到文化海外传播事业中,并带动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第六,通过文物外展传播徽文化。安徽目前拥有各类博物馆二百多座,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六座:安徽博物院、安徽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宿州市博物馆和蚌埠市博物馆。以安徽徽州文化博物馆为例,其馆藏文物达97 351件,其中一级文物34件,二级文物144件,三级文物3 913件。安徽众多的博物馆不仅是本国人民了解安徽历史发展脉络、提高知识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亦是外国友人了解安徽历史和安徽文化的会客厅。博物馆工作人员要通过文物外展,向世界友人讲述安徽故事,吸引世界各国人民到安徽体验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杰出的艺术创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类媒体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等,都为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打开了新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升话语权和传播力,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互鉴和交流;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国际推广,为旅游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