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果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学分替代模式的构建

2023-08-21 01:32■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学分院校高职

■余 坤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2022 年5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1]。为更好地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一些高职院校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并将学生实践中创造的业绩与课程学分进行替代,对高职创业教育学分替代进行了探索完善。基于高职院校已有实践探索,课题组深入分析高职创业教育学分替代的实施意义、教学理念、构建路径、成效不足,以期提升高职创业教育的育人成效。

一、实施意义

基于结果导向,将创业业绩进行学分替代,既能回应政策层面的呼吁,又能完善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还能满足创业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一)政策层面:鼓励创业业绩纳入学分管理

创业教育当前已成为高职院校常态化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开始从事创业实践,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将学生的创业业绩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2]《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7年教育部令第41 号)[3]相继提出,要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相关活动折算为课程学分。将创业业绩纳入学分管理,成为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宏观层面上,国家鼓励将学生的创业业绩进行学分替代,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微观层面上,院校理应出台“创业业绩进行学分替代”的相关制度,使学分替代在教学层面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确保学分替代在教学中的有序推进。

(二)理论意义:完善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创业教育的成效,不仅是院校科学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提升高职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创业教育的评价导向错位偏离严重,评价体系聚焦于院校师资、课程、平台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估。在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估上,通常聚焦于学生创业大赛获奖、专利、论文课题科研等情况[4],而较少关注所培养的学生的创业情况。学生的创业业绩等理应成为评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学分替代注重对学生创业业绩的考核,有助于完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三)现实需求:改变传统创业教育教学弊端

创业教育理念引入高职院校多年,但以何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并未达成共识,在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高职院校开设了大量理论课程,但实际教育教学成效有待商榷,难以培养真正能创业的创业人才。据《中国青年报》的统计数据,国内最早进行创业先锋班、创业学院试点的两所高职院校,其学生毕业多年后未有学生选择创业[5]。在接受高职院校系统开设的创业理论后,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均未能得到提升,侧重于理论教学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创业实践行为通常不被校方认可,学生难以平衡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关系,其创业业绩未纳入学业评价体系。一些高职院校重视创业实践教学,积极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但创业实践与专业教学通常会产生冲突。“学生在创业上表现优秀但在学业上面临困境”成为高职创业教育常态化现象,社会对取得创业业绩的学生评价较高,但院校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却在教学实践中不认可学生的创业实践行为,学生创业业绩未体现在学业评价中。学分替代将创业业绩业绩作为学业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对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二、教学逻辑

学分替代秉持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强化产出的教学逻辑,提倡基于高职学生特征开展教学活动,搭建载体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创业业绩纳入学业评价范畴。

(一)以生为本:应基于学生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当前高职开设了大量创业基础课程,同时引入SYB、KAB 等课程,其大多是“被动跟进”,缺乏对学生特征的具体分析。当前招生体制下,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不擅长理论学习,过于强调课程的理论性反而不利于教学成效的发挥。学分替代以生为本,注重激发高职学生的个体潜能,基于学生的具体特征,为其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高职创业教育引入学分替代,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创业实践来实现更好成长。学分替代坚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基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活动。

(二)能力导向:应搭建载体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创业人才有自身成长规律,必须要以创业实践作为载体。实践性是高职办学重要特征,因而高职创业教育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学分替代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实践,通过创业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以项目运营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某种逻辑上,知识是基于他人经验的总结,能力是基于自身经验的总结。学分替代提倡知行合一,实现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的有机统一,创业实践是一个“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高职院校应该搭建载体,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三)强化产出:应将创业业绩纳入学业评价范畴

当前高职对创业教育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在“是否应将创业业绩作为创业学生的学业评价”上却分歧严重。基于传统模式,各高职院校开设了大量创业理论课程与创业模拟实践课程,但不关注创业教育的产出效能。尽管创业大赛、创业沙盘等为创业教育的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本质上是“实践模拟”,与真实创业实践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产生真实的创业业绩。学分替代注重教育教学的产出效能,认为创业教育理应培养创业人才,以解决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问题,引导更多学生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在评价创业教育成效时,学分替代认为创业人才理应创造创业业绩,并将学生创业实践创造的经济效益作为重要参考标准。

三、构建路径

将创业业绩纳入学业评价体系,体现了学分替代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各高职院校基于目标定位、课程理念、教学形式、保障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见附表1),在教学中对学分替代进行了积极探索。

附表1 传统教学模式与课程替代模式下的高职创业教育对比

(一)目标定位:明确要培养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创业人才

高职院校当前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上分歧严重,在“是否需培养能创业的创业人才”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学分替代明确了培养创业人才的目标定位,并要求目标定位的评估能被量化。

首先,明确了培养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创业人才理应“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想创业”意味着要提升学生的创业意向;“能创业”要求院校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成业”要求学生运营真实的创业项目。传统创业教育评价指标聚焦于开设的创业课程门数、教师发表的创业教育相关论文、创业竞赛成绩等相关指标,该类评价指标不关注能否培养真正的创业人才。当前国内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均低于国外院校,高职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现象明显。学分替代认为,创业教育必须培养创业人才,并为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提供全方位支持。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应被有效评估。当前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目标上提出了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但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很好地被测评。学分替代明确了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要求能较为科学地被评估创业教育目标。学生的创业业绩成为评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参考标准。为此,创业教育的评估体系要逐步细化,明确教育教学的成效理应被科学有效地评估。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培养的创业学生越多、学生创业业绩越明显,则表明院校的创业教育成效越好。

(二)课程理念:以创业项目运营需求与学生个体成长需求来开展教学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传统理念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大多基于“学生适应课程”,课程体系“高大上”,体现在过于追求高科技、内容大而全、上档次,这不能满足当前创业教育需求。学生在真实的市场情境中从事创业实践,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对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要满足创业项目的运营需求。只有创业项目顺利运营,方能产生创业业绩,才能推进学分替代的稳步推进。学分替代考虑学生运营项目的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强调课程的有效性,解决项目运营中的实际问题,要更好地对接市场发展需求,更好地与产业发展动态结合。在内容上,吸收产业发展的最新元素,注重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将产业界的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确保课程内容能满足创业项目的发展需求。为解决学生创业实践中的问题,学分替代基于生成性理念来设计课程。传统理念下的课程是一种预设性的课程,课程内容选定、教学先后顺序都已提前安排好,在教学内容上逻辑性与系统性较强,但灵活性欠缺。创业实践过程中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学生需要解决实践中的难题,课程应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生成性课程会根据学生的需求与产业的发展实际进行相应调整。高职办学与市场联系紧密,创业教育理应与产业密切联系,根据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生成课程。

其次,要满足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在满足创业项目需求的基础上,学分替代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职业规划,自主规划自身的课程体系。学分替代基于学生实际需求,主张“课程适应学生”的教学理念。为此,各高职院校推出“线下课程+线上课程”的课程包,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需求来自主选择课程,生成属于自己私人定制的课表。线下课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任教师授课外,还邀请校外人士来校开展系列讲座;线上课程包括慕课等网络课程,有相关需求的学生可申请开通相关课程权限。学分替代模式下,每位创业学生都有自身专属课表,通过课程的有机组合,更好地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三)教学形式:以知行合一来构建创学结合的教学体系

传统模式下,高职教学形式局限于“教师、教材、教室”,而高职创业实践注定要与市场、产业、实践产生密切联系。学分替代以知行合一为基本理念,构建完善创学结合的教学体系。力求构建创业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校地联动不断完善创业孵化体系。

首先,以“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知行合一的沉浸式教学。为产生创业业绩,学分替代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理念,实现专业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的有机统一。某种意义上,知识是基于他人经验总结不断完善,能力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积累。学分替代强调知行合一,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是一个“做中学、学中做”,在创业项目的运营中提升自我的过程。学分替代重视教学中“练”的作用,通过构建创学结合模式来提升教育教学成效。中国传统教学模式重视“教”的作用,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学分替代注重“练”,让学生积极在创业实践中提升自我。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其培养需要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对创业的感性认知。若创业教学活动局限于理论阶段,则无异于“纸上谈兵”,无法实现知行合一。学分替代鼓励创业学生运营真实的创业项目,在创业实践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师生在“练”的过程中提升,在“做”的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的有机统一。

其次,以创学结合体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保障。在学分替代模式下,高职院校发展完善了多种创学结合体。一是学生主导的自主创业模式。学生对创业感兴趣,通过开网店、运营实体公司等形式进行自主创业,进行真实的运营活动,实现自主创业。二是师生同创的工作室模式。一些教师为提升自身专业指导能力与创业指导能力,利用专业知识,联合学生组建了专业创业工作室。专业创业工作室的运营业绩经所在专业教研室审批后,可用于学生的学分替代。三是校企联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为学生创业引入企业资源,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真实运营。企业将一些业务交由学校对接运营,其创造的业绩纳入学生的考核内容。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需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折算为相应的课程学分。

(四)保障体系:以完善内部治理与构建校地联动来完善孵化

当前高校重视创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但很多局限于创业模拟,教学系统较为封闭,不能产生创业业绩。学分替代鼓励学生在全真市场情境中创业,学生在创业中必然存在很多困难。各职业院校从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整合外部创业资源等方面入手,在制度层面上确保了学分替代的稳步推进,以校地联动形式为学生创业孵化提供各类支持。

首先,完善内部治理体系,让学生创业行为合法合规。在校学生从事真实创业实践,给日常教学带来了挑战。基于结果导向,学分替代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业实践行为,给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创业业绩如何替代课程学分、学生如何组建个人课表等,都考验着教学管理者的智慧。各高职院校先后在创业学生的外住管理、顶岗实习、创业业绩认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的创业行为合规。为确保学分替代的有序推进,各高职院校还对学分替代的整个流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各环节的审批流程。

其次,整合外部社会资源,让学生创业行为更为顺畅。创业不单单依靠高校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各高职院校借助外部力量,帮助学生解决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问题上,各院校与校外金融机构合作,为在校创业学生引入“不需抵押、不需担保”的低息甚至免息贷款,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二是场地问题上,各高职院校与地区龙头企业、国有企业等开展密切合作,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支持。三是技术问题上,学校引入行业资源,聘请校外政府人员、企业人员作为创业导师,开展创业帮扶结对活动,为学生解决创业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创业指导的精准性。

(五)评价机制:以量化的业绩指标来评价教育教学的质量成效

基于成果导向,学分替代将创业业绩纳入学业管理体系,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形式等维度上构建了“创业业绩导向”的评价体系。

首先,评价主体侧重真实市场。传统模式下,教师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通常在教学中设定相关标准,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并通过理论考试或期末作业等形式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估。学分替代将评价交于市场主体来决定,教育教学是否有成效要看培养的个体在市场中的表现,将高职院校培养能创业的学生数量、学生的创业质量等成为评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

其次,评价标准侧重能力运用水平。传统理念下,创业课程体系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主要以理论考试或创业模拟实践来检测教育教学成效。学分替代理念下,评价标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考试成绩,而是校外适应标准。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理论测试等知识导向,而将在创业实践中的创业业绩作为评价指标。

最后,评价形式注重量化指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高职院校通过量化指标,确保学分替代的科学合理。针对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室模式、校企合作等不同模式,各高职院校构建并完善了不同的量化指标体系。在不同创业业态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6]。对电商创业类学生而言,相应的店铺信誉可抵相应课程学分,如淘宝店铺达1000 分信誉的可替代一门课程学分;对实体创业学生而言,营销额或利润能抵相应课程学分;对团体类创业学生而言,根据个人贡献度来换算相应的课程学分。

四、成效、不足及改进策略

(一)教学成效

一是培养了一批成功创业学生。推行学分替代后,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各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创业率、毕业学生通过创业认定比例等均有了较大提升。学分替代培养了一批创业人才,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提振了高职创业教育的影响力,有效提升了高职办学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分替代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学习状态由“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在积极投身各类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类困难与问题,他们能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与能力结构的短板,主动通过小组讨论、咨询教师、网上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自我学习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三是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成长。在创业项目的运营中,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专业,更清晰比如知道自身的兴趣爱好,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均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项目运营载体,其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市场研判、财务经营等能力均得到了较好发展。

(二)存在不足

一是教育理念面临质疑。学分替代以务实为原则,功利化倾向明显,其基于实用主义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从事创业实践,将创业业绩作为评价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创业教育的育人功效。在创业成果的激励下,创业老师与学生会追逐创业业绩,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成为学分替代运营中的重要问题。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必须坚守立德树人,抓好课程思政工作,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教学秩序受到冲击。创业学生忙于创业实践,给日常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干扰。传统教学模式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确保了整个教学的平稳有序。尽管各高职院校为学分替代的有序推进出台了各类政策,一些高职院校还积极推行创业学生与非创业学生的分层管理,但教学秩序仍然面临挑战。

三是教学资源难以保障。学分替代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对师资、课程、资金、项目对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分替代倡导私人定制课程,对课程、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教学资源还难以满足学分替代需求。

(三)改进策略

一是坚守立德树人导向。在教育教学中,学分替代必须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是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学生从事创业实践给日常教育教学带来重大挑战,高职院校要结合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与本校的办学实际,对休学创业、业绩替代学分等各类政策进行细化,确保相关政策可以落地,确保学生创业实践行为规范有序。

三是完善教学资源保障。为确保学分替代的稳步推进,高职院校要积极构建开放的办学体系,将产教资源充分整合为教学资源。同时,各高职院校可利用慕课、微课等各类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课程体验。

猜你喜欢
学分院校高职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