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麓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临床糖尿病患者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而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则属于早期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患者在发病以后, 主要临床表现为眼底白色发生软性渗出、合并出血的情况[1,2]。针对该类型患者及早的实施有效治疗, 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延缓或阻止病情发展, 避免患者失明[3,4]。现阶段针对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 除此之外还有玻璃体切除、激光等治疗方法, 但这些方法都具备了较高的风险[5]。羟苯磺酸钙是治疗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的一种药物, 患者应用该药物以后, 能够降低血小板活性和血液粘稠度, 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表达也具备调节作用, 可以有效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调整眼底微循环。根据相关研究指出[6], 如果针对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单独应用羟苯磺酸钙治疗, 视网膜功能改善效果一般, 甚至还有部分患者病情会持续发展, 演变成增值性视网膜病变, 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视力[7]。本次研究选取2020 年11 月~2022 年11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针对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用明目地黄丸、羟苯磺酸钙联合治疗的实际效果, 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1 月~2022 年11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4 例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入院顺序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7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5 例, 女22 例;年龄最小24 岁, 最大68 岁, 平均年龄(50.25±5.26)岁;病程最短6 个月, 最长5 年, 平均病程(3.05±0.42)年。观察组患者中男42 例, 女25 例;年龄最小25 岁, 最大66 岁, 平均年龄(50.42±5.20)岁;病程最短8 个月,最长5 年, 平均病程(3.12±0.4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n,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n, ±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性别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年)男女对照组 67 45 22 50.25±5.26 3.05±0.42观察组 67 42 25 50.42±5.20 3.12±0.45 χ2/t 0.295 0.188 0.931 P 0.587 0.851 0.354
纳入标准:①以《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指南(2014 年)》标准, 确诊为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②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③年龄18~70 岁的患者;④交流沟通正常, 不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疾病史的患者;②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③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④体质过敏的患者;⑤妊娠期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 给予患者胰岛素、盐酸二甲双胍等药物控制血糖, 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制定详细的饮食计划、运动计划, 如果患者存在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情况, 则合理使用对应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羟苯磺酸钙片(南京长澳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087)治疗, 服用方法为3 次/d, 0.5 g/次。观察组患者应用明目地黄丸(芜湖张恒春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34020133, 规格:每8 丸相当于原生药3 g)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 其中羟苯磺酸钙片的用药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明目地黄丸的用药方法为2 次/d, 1 丸/次。两组患者均治疗90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底情况与Log MAR视力 眼底情况主要包括出血斑面积、血管瘤体积、视觉灰度值及黄斑厚度, 所有患者均应用X 射线拍片和断层扫描测定血斑面积和血管瘤体积, 应用视觉分析仪测定视觉灰度值,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定黄斑厚度, log MAR 视力应用视力表进行测定。
1.3.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因子 主要包括血清VEGF、IGF-1、RBP4。
1.3.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具体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 当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4 排, ≤1.0, 出血、渗出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时, 认定为显效;当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1~3 排, 出血、渗出等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时, 认定为有效;当患者治疗后视力情况无变化或病情加重时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底情况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出血斑面积、视觉灰度值、血管瘤体积、黄斑厚度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出血斑面积、视觉灰度值、血管瘤体积、黄斑厚度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底情况对比(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底情况对比( ±s)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bP<0.05
组别 例数 出血斑面积(mm2) 视觉灰度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7 3.22±0.26 2.06±0.42a 4.42±0.42 2.74±0.32a观察组 67 3.26±0.24 1.10±0.25ab 4.45±0.44 1.32±0.24ab t 0.925 16.077 0.404 29.058 P 0.356 0.000 0.687 0.000组别 例数 血管瘤体积(μm3) 黄斑厚度(μ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7 20.06±3.12 15.22±2.55a 407.65±22.25 352.25±20.38a观察组 67 20.15±3.06 10.26±2.22ab 410.08±22.12 280.42±15.36ab t 0.169 12.008 0.634 23.039 P 0.866 0.000 0.527 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og MAR 视力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Log MAR 视力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Log MAR 视力均显著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og MAR 视力对比(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og MAR 视力对比( ±s)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7 0.62±0.10 0.45±0.05a观察组 67 0.64±0.08 0.32±0.04ab t 1.278 16.618 P 0.203 0.000
2.3 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VEGF、RBP4、IGF-1 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VEGF、RBP4、IGF-1 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对比( ±s)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对比( ±s)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bP<0.05
组别 例数 VEGF(pg/ml) RBP4(mg/L) IGF-1(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7 142.36±26.48 108.36±17.42a 50.28±5.82 41.67±3.42a 141.64±28.55a 123.94±16.07a观察组 67 140.28±27.52 94.52±14.96ab 50.62±5.64 36.38±3.52ab 142.18±27.74ab 114.50±15.32ab t 0.446 4.934 0.343 8.823 0.111 3.480 P 0.656 0.000 0.732 0.000 0.912 0.001
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n(%)]
当人体出现了长时间的血糖、血脂、蛋白代谢异常的问题, 会造成眼底毛细血管闭塞、微血管瘤形成等一系列情况, 而这些症状也是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病理变化[8]。患者出现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后, 视力会严重受损, 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9,10]。现阶段针对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治疗时以控制患者血糖作为基础, 提升其视网膜血管的通透性, 达到改善微循环的效果, 防止患者疾病持续恶化[11,12]。羟苯磺酸钙是治疗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物, 但单用该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明目地黄丸是一种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制作而来的药物, 其增加了当归、枸杞、决明子、白芍、菊花、蒺藜等, 具有滋阴、养肝、明目的效果。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用明目地黄丸、羟苯磺酸钙联合治疗的实际效果。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患者出血斑面积、视觉灰度值、血管瘤体积、黄斑厚度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VEGF、RBP4、IGF-1 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使用羟苯磺酸钙和明目地黄丸效果更佳,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视力。
综上所述, 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用明目地黄丸、羟苯磺酸钙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