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锐
炎性肠病是消化系统中十分常见的疾病, 其病变主要部位包括患者的直肠、回肠和结肠等, 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1]。而小肠肿瘤也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该疾病大约占消化道肿瘤的1%~6%,发病后临床没有特异性症状[2]。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在临床症状病理特征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所以在进行诊断的时候容易混淆[3]。近些年小肠CTE 诊断方法开始应用在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检查中,本文主要研究这种方法对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诊断与鉴别价值,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 年4 月~2023 年4 月到本院接受检查的122 例疑似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122 例患者中男62 例,女60 例;年龄25~78 岁, 平均年龄(51.15±13.1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4.0 d, 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2.13±0.66)d。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检验符合标准,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表现而入本院接受检查;②均具有经过手术获取病理组织的条件和指征[4];③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配合度和依从性较高。
1.2.2 排除标准 ①凝血功能异常、近期服用过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5];②有沟通交流障碍、精神类病症;③有小肠CTE 检查禁忌[6];④同期参与其他研究或存在可能对本文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行为和体征。
1.3 方法 患者均进行小肠CTE 检查。开展检查之
前患者进行常规禁食8~12 h, 检查前一晚通过温水冲服番泻叶50 mg, 同时指导患者饮水≥1500 ml, 以便准备胃肠道。检查前1 h口服2.5%的甘露醇溶液(分次服用),每次间隔10~15 min, 500 ml/次, 总量2000 ml。在扫描前15 min 通过肌内注射方式用药山莨菪碱10 mg。利用飞利浦256 层螺旋CT 从患者的膈顶到耻骨联合部位进行扫描, 扫描的时候主要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 动脉期延迟35 s, 静脉期延迟75 s。设置电压120 kV, 电流200 mAs, 原始图像层厚1.0 mm。通过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90~100 ml 的碘海醇, 流速3.5 ml/s。对于所获取的原始图像和减薄之后的重建图像数据均上传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根据需求对患者进行冠状面、矢状面的平面重建, 并开展血管重建, 实施多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重建的范围主要为患者的胸壁到脊柱椎体前, 层厚1.5 mm, 间距1.5 mm。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层厚6 mm, 间距4 mm。重建当中在静脉期冠状位图像上测量各个组的小肠肠腔宽度和肠壁厚度, 评估肠腔的充盈度。不是在轴位图像上对双七增强图像肠壁的CT 值进行评估。至少两名影像科医师在双盲条件之下, 对各组小肠肠腔的宽度、肠壁厚度以及双期增强图像肠壁CT 值进行测量和评估, 如果意见不统一, 则需要进行统一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所有患者均获取病理组织, 以病理诊断依据作为最终诊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小肠CTE与病理诊断对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检出率。②分析小肠CTE 对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诊断效能,包括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等。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假阴性+真阴性)×100%;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误诊率=假阳性/(假阳性+真阴性);漏诊率=假阴性/(真阳性+假阴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诊断结果 病理检出炎性肠病89 例, 小肠肿瘤早期病变27 例, 十二指肠溃疡3 例, 肠息肉3 例;小肠CTE 检出炎性肠病86 例, 小肠肿瘤早期病变25 例。小肠CTE 对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检出率与病理诊断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小肠CTE 与病理诊断对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对比[n(%)]
2.2 诊断效能 小肠CTE 诊断炎性肠病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7.67%、86.11%、94.38%、93.94%、94.26%、0.8832、6.06%、5.62%;小肠CTE诊断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6.00%、96.91%、88.89%、98.95%、96.72%、0.8784、1.05%、11.11%。见表2。
表2 小肠CTE 诊断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的诊断效能(n)
目前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等病症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明确, 通常采用钡剂灌肠或结肠镜后病理活检等方式进行诊断, 能发挥一定的诊断作用[7], 但是具有操作难度大、耗时较长且重复性操作较差的缺点, 再加上诊断属于有创操作等, 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逆反, 甚至会增加患者肠道穿孔、肠道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所以对患者而言适用性不强[8]。以此为依据, 寻求一种操作简单且重复性强的诊断方法, 对于炎性肠病患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10]。小肠CTE 通过观察冠状位的图像, 可以了解患者的解剖关系, 而且操作安全性高, 实现无创的诊断价值, 可以应用在各类小肠疾病检查中[11,1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小肠CTE 对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检出率与病理诊断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CTE 诊断炎性肠病及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均较高, 且误诊率、漏诊率较低, 提示小肠CTE 诊断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 通过小肠CTE 对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进行诊断能够发挥良好的诊断作用, 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