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钢 王细华 李锋
慢性胃炎是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 多与患者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健康、过度劳累、压力过大、情绪波动较大等因素有关。临床研究发现,Hp 是该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1]。近些年,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也取得了较高的成效, 长期临床观察发现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西医治疗慢性胃炎多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而中医学将慢性胃炎归为“胃疡”、“胃痛”范畴, 认为是患者自身饮食不节、胃失和降等因素所致, 治疗慢性胃炎应以温胃止痛、健脾和中为原则[2,3]。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时采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的应用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 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2 月~2022 年2 月收治的80 例慢性胃炎患者, 随机编号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40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5∶15;年龄38~70 岁, 平均年龄(48.53±7.16)岁;病程0.6~2 年, 平均病程(1.26±0.63)年。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4∶16;年龄40~72 岁, 平均年龄(49.05±7.65)岁;病程1~2.3 年,平均病程(1.31±0.5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经胃镜、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慢性胃炎;②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主症:a.舌质红且苔黄腻;b.口渴少饮;c.脘腹痞满或灼热感;d.食少纳呆;e.大便硬结或溏;次症:a.口苦而黏;b.恶心呕吐;c.脉濡数;d.肢体困重, 同时符合2 个主症或符合1 个主症、2 个次症即可诊断;③患者及家属在知情下参与研究, 自愿配合各项检查以及调查问卷的填写。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无法交流者;②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④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性别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年)男女对照组 40 25 15 48.53±7.16 1.26±0.63研究组 40 24 16 49.05±7.65 1.31±0.53 χ2/t 0.053 0.314 0.384 P 0.818 0.754 0.702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 口服阿莫西林0.5 g, 3 次/d;口服克拉霉素250 mg, 2 次/d;口服甲硝唑0.6 g, 3 次/d。2 周为1 个疗程, 持续治疗2 个疗程。
研究组:应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 具体方药:藿香12 g, 神曲12 g, 半夏10 g, 厚朴10 g, 炒苍术10 g,石菖蒲10 g, 炒陈皮6 g, 黄连6 g, 砂仁6 g, 吴茱萸3 g,蒲公英30 g, 六一散30 g;燥湿者增加白豆蔻与砂仁,腹泻者增加白术与焦三仙, 大便秘结者增加大黄, 眩晕者增加淡竹茹、石菖蒲与代赭石, 上述方剂均用水煎煮服用汤汁, 服用1 剂/d, 分早晚2 次服用。叮嘱患者在服药期间控制饮食, 在饮食方面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避免辛辣刺激、生冷寒凉、坚硬的食物, 以往有抽烟酗酒者告诫其戒烟酒, 保持良好的心态, 注意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 不可过于疲劳, 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量运动以提高抵抗力。2 周为1 个疗程, 持续治疗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Hp 根除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①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经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 胃酸分泌恢复正常,检测Hp 呈阴性;有效:临床症状消失, 经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明显改善, 胃酸功能有所好转, 检测Hp 呈阴性;无效:临床症状未好转, 与治疗前相比未改善甚至有所加重, 检测Hp 呈阳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炎性因子:采集患者3 ml 静脉血,离心处理10 min(转速3000 r/min), 取上层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 水平。③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恶心、腹泻、上腹部不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 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C 反应蛋白(mg/L) 白细胞介素-2(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6.35±2.12 8.56±1.25 52.25±2.32 29.63±1.24研究组 40 26.27±2.08 5.76±1.13a 52.14±2.27 18.55±1.19a t 0.1704 10.5093 0.2143 40.7743 P 0.8652 0.0000 0.8308 0.0000组别 例数 白细胞介素-6(pg/ml) 白细胞介素-8(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8.68±2.02 5.87±1.32 23.75±3.25 13.24±1.43研究组 40 18.59±1.87 5.03±1.18a 23.81±3.32 7.03±1.12a t 0.2068 3.0006 0.0817 21.6227 P 0.8367 0.0036 0.9351 0.0000
2.3 两组Hp 根除率与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Hp 根除率8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 复发率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Hp 根除率与复发率比较[n(%)]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炎性病变疾病的统称, 该疾病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等, 若治疗不及时或迁延不愈很容易发生腹膜炎、穿孔、消化道出血甚至胃癌等疾病,严重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 生活质量也会有所降低[4]。Hp 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临床以消除Hp并抑制胃酸为治疗原则, 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是通过抑酸、抗炎、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改善其病症, 阿莫西林是治疗慢性胃炎的一线药物, 该药物是青霉素类抗生素, 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进而发挥其杀菌的作用, 特别是对Hp 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 同时配合克拉霉素、甲硝唑在抑制胃酸分泌的同时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5]。然而, 西医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根除Hp, 但患者自身缺乏对疾病的认知与重视度, 长期服用药物会产生耐药性, 其治疗依从性也有所下降, 治疗效果不佳导致病情经常反复发作[6]。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学将慢性胃炎归为“痞满”、“胃脘痛”范畴,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脾胃湿热证是较为常见的类型, 与患者机体炎症性疾病以及活动性炎症密切相关, Hp 是湿热之邪, 而湿热也是慢性胃炎的启动因子, 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的发病特点是本虚标实, 本乃脾胃虚弱, 标为湿热内蕴, 治疗该类型的患者应以健脾益胃、清热燥湿、理气止痛为主,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则是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可消除Hp 感染、调理胃肠功能失调并改善胃黏膜防御机制[7]。方中厚朴可除湿散满;炒苍术苦温而燥湿, 具有健脾的功效;半夏可燥湿;炒陈皮能理气和中止呕;吴茱萸取其温热之性, 与黄连合用能够调理气机, 还能够预防黄连苦寒伤中;白术能够渗湿健脾止泻, 具有气和滞消、健脾祛湿;蒲公英兼具清热与化湿的作用, 能够预防苦寒伤阴;六神曲可健脾助运;砂仁能够醒脾宽中;藿香能够清热解毒、祛暑化湿, 既能够驱散表邪, 也能够化解里湿;石菖蒲与六一散合用可散清热而化湿;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辩证加减治疗, 便秘者增加大黄治疗, 腹泻者增加白术与焦三仙, 能够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 诸药共奏能够起到健脾化湿、和中止泻、升清降浊的功效, 可调和脾胃, 促进气血畅通, 可有效消除临床症状,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总体临床疗效[8]。
在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 素-6、白 细 胞 介 素-8 分 别 为(5.76±1.13)mg/L、(18.55±1.19)pg/ml、(5.03±1.18)pg/ml、(7.03±1.12)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8.56±1.25)mg/L、(29.63±1.24)pg/ml、(5.87±1.32)pg/ml、(13.24±1.43)p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p 根除率8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 复发率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不换金正气散用于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患者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保证此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刘燕等[9]在其研究中指出通过中医手段治疗慢性胃炎的治疗组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85.00%(P<0.05)。童建卫等[10]在其研究中表明运用中医方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Hp 阳性率4.0%显著少于对照组32.7%, Hp 清除率较高(P<0.05)。本次研究与刘燕、童建卫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在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服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具有确切的干预效果,可消除炎性反应, 提升Hp 清除率, 安全性较高, 建议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