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阳 杨婉婷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发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的根本理念,着力加强社会主义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而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师应与时俱进,全面贯彻国家方针,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红色歌曲的思政元素,利用好红色资源,助力“立德树人”,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歌曲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旋律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其内容通常以歌颂伟大的党、歌颂繁荣昌盛的祖国、歌颂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为主,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的祖国》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一首作品,同时也是革命题材影片《上甘岭》的主题曲。这首歌体现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志愿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风貌。展望历史,立足当下,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抗美援朝精神对当今也有着很重要的时代价值。立足初中音乐课堂,学生演唱《我的祖国》时,除了要注意谱面上音准、节奏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的思政价值。在艺术作品中融入思政教育,升华作品的价值和情怀,激发共鸣,使初中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
《绣红旗》是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魅力歌剧》中的一首作品,选自歌剧《江姐》,作品展现了江姐临刑前在监狱里悉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随即和战友“含热泪”共绣国旗的画面。歌剧中的江姐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历史原型,他就是《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上加以叙述、加工便成了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将这些历史记录下来,使得后代能够铭记历史,振兴中华。在当今时代,也有很多像江姐一样敢为人先、为国为民的时代英雄。那些戍边战士远离家乡,扎根边陲,用生命诠释军人的责任与担当;那些扎根在深山的教育工作者,舍弃城市的繁华,用自己的热爱诠释着教师的奉献与大爱;那些坚守在岗位上的科研人员,不舍昼夜,燃烧自我,以科技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民英雄的精神从未被泯没,他们坚守赤诚初心热爱祖国,不负国家和人民。以红色音乐培铸学生爱国之情,让音乐的力量转化成为精神的动力,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情愫,激励一代代青年以先辈的革命事例为标杆,以时代英雄的精神为指引,感受时代的脉搏谱写祖国锦绣的未来。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也蕴含着众多的爱国主义思政内涵。例如,《歌唱祖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的一首作品,进行曲体裁,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首歌曲描述了我们祖国发展建设道路上的艰辛与不易,同时激昂的旋律又体现出中国蒸蒸日上的发展以及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情。结尾处“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运用了一个级进上行落到小字一组的C上,在听觉效果上给予听众一种稳定感觉,歌词与旋律完美的结合使得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为生动立体,让爱国情愫扎根在学生的心田;《红旗颂》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中的一首管弦乐作品,以“红旗为主线”,描绘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情景。这首歌曲以气势宏伟的旋律讴歌了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民族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在香港澳门回归期间、纪念党的生辰以及共度国庆佳节等场合,《红旗颂》总是被选作为背景音乐,其所展现出的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不竭的革命精神与革命动力。学习这首歌曲,了解红旗背后的故事,使初中生与时偕行,怀抱赤子爱国之心。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阐释中国主张和平的理念,传递中国声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具有无穷的力量,将教材中呼唤世界和平题材的歌曲进行总结并挖掘其中的思政价值对初中生三观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和你》是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命之杯》中的一首歌曲,同时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这首歌曲凸显了奥运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其主题也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初衷。这首歌曲将五声调式音阶与西方自然大小调相结合,浓郁的中华文化和西方的和声相互渗透,体现出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范。“我和你,心连心,共筑地住村。”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他推动了各个国家的交流,更唱响了全人类共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体育运动无国界,奥林匹克精神把世界各国的人民团结在一起,其超越了种族、民族,激励着万千运动健儿向“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方向迈进属于他们的步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热爱和平是每个人共同的愿望,当今世界正面临更多的动荡与不安。只有各国行天下之道,和睦共处,方可汇聚磅礴之力,为维护世界和平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出智慧和力量。
《让世界充满爱》选自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同属一个世界》,在华语乐坛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首歌曲打破了偏见,让人们意识到流行音乐也可以传播大爱,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边,真心地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朴素的歌词倾诉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阐释了美美与共,天下共同的文化传承。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将近十万同胞的牺牲,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调动全国之力进行救援。大爱充斥在每个人的心中,战争虽从未停止,但践行初心的人民英雄却一直负重前行。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但也将全世界人民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疫情暴发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了郭峰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国外友人共同演唱《让世界充满爱》,他们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共同倾诉着明月同照的大爱,共同诉说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②的深刻哲理。
初中音乐教材中关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歌曲还有很多,例如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拉起手》,歌曲以富有活力的节奏型和青春朝气的旋律表达了和平、团结的主题。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友谊地久天长》则以舒展流畅的旋律歌颂友谊的珍贵,进而延展到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相处,升华主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讲述了在战争年代犹太人所遭受的痛苦阴影,小提琴用其凄美哀怨的旋律倾诉着战争带来的苦难与灾害,警示着人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维护世界和平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青年一代是维护世界和平事业的参与者与建设者,更是世界和谐稳定发展的未来。当代青年必须承担起使命,砥砺前行,创造和谐稳定的世界。音乐课不是为了唱歌而歌唱,《尚书·舜典》曾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③先秦的言志,告诉我们音乐是一种表达人的意志和伟大志向的媒介。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美育功能和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使其树立崇高的目标与远大的理想,树立和平的意识,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使青春在为世界谋大同中闪放光彩。
励志歌曲指的是那些能够激发青少年积极向上、培养其健康心态的歌曲作品。作为红色歌曲的一部分,流行励志歌曲具有极大地鼓舞人、激励人的教育价值。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青少年流行励志歌曲,例如人教版《我的未来不是梦》《隐形的翅膀》《加油,amigo》《我相信》等;人音版《怒放的生命》《少年强》等。笔者选取几首传唱度较高的作品挖掘其中的思政内涵。
《我的未来不是梦》是台湾歌手张雨生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国内经济也不断稳步发展,80年代的青少年是同祖国一起成长的新一代,他们遇到的机会和选择愈来愈多,不免会对未来产生迷茫困惑的心理。正是这首歌曲的出现,陪伴了一群群对未来迷茫彷徨的年轻人,使他们直面青春的迷茫凭借努力现自己的梦想。《隐形的翅膀》由台湾女歌手张韶涵演唱,张韶涵用她甜美又极具爆发力的演唱给这首歌曲注入了灵魂。每个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但正如歌词所写“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会闪泪光”。身处黑暗时,不如提灯前行,不畏失败,直面困难。《我相信》曲调高昂,振奋人心,由台湾男歌手杨培安演唱。杨培安用自己清澈、激昂的声音鼓舞了每一位成长道路上拼搏的年轻人。“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通俗易懂的歌词激励了无数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带给他们永不妥协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力量。现如今的年轻人多以独生子女为主体,他们在父母的溺爱、娇宠中长大,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正是因为溺爱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使得当今的年轻人心理极其脆弱,遇到挫折容易出现冲动过激的情绪。青少年涉世未深,过于依赖父母,容易在浮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
教育是立国之本,要践行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此形成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音乐课程内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例如中国精神谱系、中华传统文化、呼唤世界和平、红色血脉赓续等思政板块,这些资源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树立崇高的志向、塑造健康的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这更有利于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音乐课程具有审美性、音乐性、过程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情感体验以及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良好美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此外,音乐课程也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实践性,相比较与传统的思政课而言,学生对音乐课的接受程度更高。在音乐课程中适当的融入一些思政素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纵向理解和横向把握,同时也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建立搭建了一个平台。
音乐课程思政建设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同时又推动各学科的发展。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结合音乐课的特点推进实践,与思政课、历史课、语文课、英语课等课程交叉融合,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发展,展现各个学科的本质价值,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实现全方位育人。
音乐课程思政的隐教性特点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品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例如,在学习少数民族歌曲时,同学们能直接感受到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使学生能够及时性地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红色歌曲是音乐教育里极为重要的资源,它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引领其走向正确的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高,其中不免会“鱼龙混杂”的出现一些低俗的文化,一些没有思想内涵甚至低俗的网络口水歌正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初中生的鉴赏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且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红色歌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灿烂锦绣的传统文化,了解革命先辈筚路蓝缕的革命主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劳动精神、实干精神等伟大中国精神,增强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将自身的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例如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劳动号子》,其中包含了《军民大生产》《哈腰挂》《船工号子》等作品,劳动号子以其特有的节奏与风格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淳朴。在音乐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学生树立自觉劳动的意识,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摒弃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也有利于教师落实教育政策,推进五育并举建设。
红色歌曲有利于传承红色文化,用旋律将历史故事、革命精神、先烈事迹等具体化、形象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红色歌曲也被给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书本中的《歌唱祖国》《长江之歌》等具有时代标志的歌曲到当今流行的《不忘初心》《领航》等新时代歌曲,都为我们展现了党的百年征程与祖国当今的繁荣昌盛。学生学习初中音乐教材中的红色歌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激荡起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从而接受并传播当今流行的红色歌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经典红色歌曲咏流传。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材中的红色歌曲拥有极具教育价值的思政内涵,其所体现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对音乐教育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牢牢把握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外,也应该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歌曲的文化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与此同时也要树立其正确的三观,以音乐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引导青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30.
②柳萍解注.诗经[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0:138.
③冀昀.《尚书》.北京:线装书局,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