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课程中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023-08-21 23:45:32徐丹
大众文艺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大学生

徐丹

(碧瑶大学 研究生院,菲律宾碧瑶市 2600;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在新时代,我国主要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学生是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在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中,对于理论讲解较为重视,所以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并且美育教学并不被学校所重视,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并不能够全面融合美育理念,所以美育教育也无法取得良好效果。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德育、美育属于两相关键内容,若是无法顺利开展德育工作与美育工作,那么就会对整体效果产生严重影响。采用何种方法对两者展开有机结合,寻找入手点,探索两者融合点,进而充分培养大学生品格,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提高美育和思政教育时效性,促使学生可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1]。

一、思政教育和美育概述

1.思政教育概述

思政教育主要指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列宁主义等思想理论成果对大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对相关理论教育进行深入贯彻,培育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人才,有效培养可靠接班人以及合格建设者。主要涵盖心理健康、道德、政治以及思想理论等方面教育内容。

2.美育概述

在教育领域中,美育属于关键要素之一,均属于培养人才的活动,然而其独具特色。此种特殊性表现美育不仅属于教育要素,同时也属于社会活动中的审美活动。教育和美育具有相同的目的,主要目标都是培育人才,然而其和体育、智育、德育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以教育目的角度分析,德育主要目的让学生形成自觉的高尚行为、道德意识,使其可以一心向善、具有强烈的道德感。美育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建立先进审美观、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审美感官发展,让学生可以独立进行审美欣赏以及创造的活动。美育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其中广义主要指民众开展实践活动时,通过创造的美教育学生,促进其自我发展。对于狭义定义,主要借助艺术美、自然美等美的形态,对学生开展性情陶冶、情感感化等教育,进而充分提高其美的感受、鉴赏等能力,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以及审美观[2]。

二、基于美育视野的思政教育问题分析

1.美育内容缺乏合理设置

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39.81%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教学内容等枯燥乏味,所以对于美育课程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大学与中学相比存在差异,而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同样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思想层面以及年龄层面,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思想基本上成熟,大学生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及看法。其可以自由选择专业,但是思政教育并没有必然选项,但是在这样必选科目中,若是没有充分结合大学生思想状况合理进行调整,则极易造成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思政教育。

将美育内容加入思政教育中,然而针对大学生来讲,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科学切入美育内容,也可以通过美育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应该将学生在美育方面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出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具备生动的美育气息,由于学生在高中时代较为单纯,其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认真学习每一科知识,思想较为单纯,所以思政教育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然而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思想出现变化,变得更加活跃。所以,思政教育内容需要具有较高的生动性,通过融合美育可以促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因此,若是不对其进行科学设置,则并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2.提升教师美育修养

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3.46%教师素质不能满足美育课程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提升美育知识。马克思主义是思政教育工作主要内容,主要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理论体系,所以因为专业背景存在差异,教师美育知识亟待提升,也是导致思政教育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教师并未借助美育方法进行思政教育活动,所以无法以深层次、理论角度对美进行理解与欣赏。(2)美育修养不足。美育能够提升民众人格魅力,而美育领域中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占据较高地位。教师日常行为与言语会将自身人格、性格等体现出来,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对自身形象加以重视,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但是在旅游课程中此种观念还得不到重视,教师主要通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注意力,并不了解自身言行情况也会影响教学效果。(3)上课形式。与美育之间结合不足,理论知识是教学主要内容,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现阶段,在时代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也做出一些调整,让思政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充分提高自身吸引力。然而以本质角度分析,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由于思政教育主要采用大班模式进行,人数较多,因此需要采用满足学生共同要求的方法,而美育则可以充分满足这一要求。但是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活动时,并未对美育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利用,导致课堂中缺乏活跃的教学氛围,无法保证教学效果[3]。

3.审美实践活动不足

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50.58%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际脱离,缺少实践。在思政教育中进行审美实践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自身聪明才智有效发挥出来,有效体验创造性活动中的乐趣,通过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良好满足感,进而有效升华以及内化学生情感。然而,现阶段在高校思政课程中,主要借助笔试活动对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成果进行考察,学生主要听过背诵、记忆知识点应对笔试活动。教师对于美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缺乏良好认识,使得两者无法充分结合,一些教师在初期会制定相关实践计划与活动,然而因为时间不足或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导致审美实践活动无法有序开展,进而难以实现预期目标[4]。

因为,在旅游课程的思政教学活动中并未彻底挖掘美育活动,所以,其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法灵活应用所学思政知识,无法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无法实现知行统一,不符合思政教育初衷。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一些审美实践活动,然而存在强制性问题,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地点集合,之后统一开展实践活动。因为学生面临着就业、考证、课程考核等方面压力,所以其主要活动场所就是自习室和图书馆,并不能够充分投入到审美实践中,导致学生出现抵抗心理,不愿意参加此种强制性实践活动。

三、基于美育视野的思政教育优化策略

1.提高美育内容丰富度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62.88%的学生认为丰富的美育课程内容可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高校应该不断提高美育内容的多样性。

(1)应该全面渗透自然美。对于人类来讲,在成长以及发展过程中,始终与自然保持着紧密联系,所以民众对于大自然具有由衷的情感。恩格斯认为,民众不仅可以感觉到,同时还可以认识到自己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借助自然美可以对民众性格进行陶冶,同时还能够培育民众对于美的感受、热爱。大学生渴望、向往自然,在欣赏大自然时,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欣赏、热爱生活。对思政教育和美育进行有机结合,有效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让其了解自然、感受自然,以此为基础深刻认识、净化、提升自己,通过大自然对“美、善、真”进行全面领悟。

(2)全面渗透艺术美。艺术家通过具体的形式反映艺术美,吸引民众被影视、戏剧、绘画、文学等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民众思想。艺术具有多样性,结合思政教育融合后易于大学生接受。在大学生中,任课教师存在流动性,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引导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播放音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进而夯实课堂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科学选择音乐类型,基于此种氛围,可以让学生保持轻松学习状态,进而夯实课堂效果。例如,若是教授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则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播放一些民族音乐。播放音乐过程中,应选择和课程内容相关、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经典音乐,能够全面吸引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探索。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吸收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另外,可以对课程内容与歌词进行有机结合,用于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情绪充分调动起来,基于此种情感氛围,可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5]。

2.强化教师团队建设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60.38%的学生认为师资条件是大学美育应该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高校应该不断提高教师团队建设力度。

(1)提高教师对于美育、思政教育的认识。教师应该对两者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充分认识,思政教育在美育领域具有指导效能,其可以美育发展指明方向;而美育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充分提高教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提高思政工作时效性。美育和思政教育均是借助先关教育方法强化国民素质。进行美育和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时,讲述的榜样人物均具有优秀的品质,存在一致性特点。教师应该全面认识到美育的意义与作用,有效实现价值[6]。

(2)不断强化教师审美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指出,教师在向学生传道过程中,应该保护自身明道以及信道。教师需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与以德立学,积极传播思想文化、坚定支持党执政,就可以充分承担学生成长过程引路人与指导者。教师需要积极强化自身审美素质,借助自身模范作用与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感召,有效弘扬以及传播美育思想。思政教育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觉感化,并不是强制性灌输。思政教师行为举止、一言一行等,均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并且学生还会根据教师言行情况评价其思想品德。所以,教师需要在学生中塑造外在美、内在美均较为突出的形象,让学生形成崇敬、敬仰之情。

教师应该积极为“美”代言,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积极约束自我,进而才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美进行充分感受,积极学习,同时践行美。所以建设师资团队过程中,需要有效强化教师整体素质,涵盖审美教育以及审美素质等能力,有效提高了很高层次的审美创造力与知觉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教师应该积极强化自身审美素质,提高自己在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对于旅游课程中的思政教师来讲,其审美素质主要涵盖品行美与学识美。所以基于多元思想背景,教师应该具备共产主义信念以及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持续丰富自身知识储量,比如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并且还需要掌握实时新闻信息。持续拓展阅历,将知识有效转化为能力,在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培养自身理性分析、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能够对教师产生敬佩以及信赖。另外,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积极投入,和大学生之间保持良好互动,引导大学生积极表达自身看法以及想法,和学生之间保持平等地位,减小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感[7]。

3.合理开展审美实践活动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82.50%的学生认为审美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所以高校应该合理开展审美实践活动。

对于审美教育理论来讲,是审美心理经过长期发展中,对美的实践、经验、现象进行的概括性总结。而审美教育实践主要是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开展相关审美活动。在思政教育中开展美育工作时,若是审美实践活动不足,则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美育主要以教师角度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美学理论知识的教育,并借助美的规律引导学生欣赏美以及创造美,教育是重点内容。审美实践活动以学生为切入点,进行美育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美进行感知、追求与创造,是应该重点在关注的问题。审美实践最终目标并非对美育理论真伪进行检验,而是引导学生有效得到美的体验,在愉悦环境中实现情感升华,培养其想象力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九一八、国家公祭日或是传统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抗战纪念馆进行扫祭、缅怀,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对战士、共产党员的光荣传统进行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此类审美实践活动中,对烈士们无畏生死的抗战精神以及奉献精神进行充分感受,接受先烈们英勇事迹洗礼,使其能够充分内化无私奉献精神与爱国情感,将其转化成学生自觉行动。对此,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义工活动等,充分践行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与思想品质,将学生在课程方面的抵制情绪充分消除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8]。

另外,高校需要根据思政教育主要任务与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学生参与度良好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学习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该基于此举办摄影主题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晚会表演以及话剧表演等,借助丰富的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校园美与社会美,还可以自觉地认识核心价值观重要性以及意义。需要积极基于思政教育指导,对美育手段进行全面发展,进而促使思政教育活动中美育形式更加丰富,充分实现教育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借助美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借助美育促进学生思想品格,提升素质修养。通过美育可以对思政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表现方式进行拓展。另外,对两者进行有机融合,能够为教育事业注入活力,推动大学生综合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相关院校可以通过提升美育修养、强化教师团队建设、合理开展审美实践活动等策略提高两者融合效果。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