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为例

2023-08-21 23:45:32马啸
大众文艺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课程体系专业

马啸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甘肃合作 747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记录着人类社会生存与繁衍过程中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是人类生产与劳动过程中集体创造力、想象力和智慧的结晶,是蕴藏各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的载体,是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着中华之精神,孕育着中华之美德,是民族之魂,立邦之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发展社会文化多样性和健康的文化生态,确保中华民族精神世代相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我国各地文化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艺术团体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效途径,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非遗文化持续、长远发展而言,仍需进一步加强相互协作、支撑力度,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稳步、有序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

一、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甘南古为雍州之地,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民族文化交融的甘肃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兼容并蓄的区域文化。丰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孕育了甘南州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以来地方政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总体工作方针,积极协同社会各界稳步、有序开展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批准和发布,甘南州共有1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第一批2项,第二批5项,第三批1项,第五批5项),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9项,代表性传承人53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2项,代表性传承人334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18项,代表性传承人863人。其中,音乐与舞蹈类代表性非遗文化有: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卓尼巴郎鼓舞、舟曲多地舞、甘南藏族民歌、南木特藏戏、玛曲县“龙头琴弹唱”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意义

“2022年3月29日上午,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省人民政府关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修订草案)》,《条例(修订草案)》增加了非遗传承体验、非遗项目动态调整、打造‘一带一路’非遗文化交流品牌等条款内容。增加了非遗传承传播与利用的内容,鼓励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开设非遗相关专业或者课程,建立非遗教学和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开展非遗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等。”[1]从相关政策方面进一步为非遗文化融入本地高校明确了发展方向。

1.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途径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努力下,非遗“活态”传承遍地开花,但由于传承方式单一、闭塞,并不被大多数青年人所熟知,依托本地高校高层次科研人才力量、教研优势平台及多民族青年学生融合的文化学术氛围,开设非遗文化相关专业课程或将非遗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体系及非遗社团文化活动,使非遗文化从民间走进高校课堂,走上更为广阔的舞台,进入肩负承传文化关键的青年一代视野。同时依托本地高校科研优势,深入非遗文化源头,综合运用传统文字与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科研手段,对本地非遗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记录,整理研究史料,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逐步形成数字化、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促使非遗保护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建设文化甘南乃至文化大省、文化强国注入强劲活力,带来蓬勃生机。

2.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及文化传承职能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作为甘南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集中了以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为主的学术资源群体、科研团队和机构。学校立足高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和服务地方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作用和职能。据教育部官网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不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2]积极倡导各地高校结合本地地域优势、文化特色,将本地非遗文化传承同高校自身发展有机融合,切实践行文化传承、服务地方发展职能,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赋能助力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高水平院校。

3.构建本地高校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突出办学特色,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甘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典型的人文特色,是地区民族文化特征和精神的载体。作为本地高校,充分重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学术资源和科研平台,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考察研究,进而根据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需求,在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块中融入本地非遗文化,形成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高校相关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同本地非遗文化的科学化、系统化传承与发展相互融合、依托,积极助推地方高校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发展及学科建设。

4.非遗文化、文旅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互促共赢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结合本地文旅发展人才需求,设置非遗文化发展同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音乐、舞蹈类专业学生进入地方民族歌舞剧院、各地文旅单位夯实专业及综合素养基础。同时,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就业、创业新路径,拓宽高校学生发展及就业渠道,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非遗文化发展为抓手,深度融合本地文旅发展需求、高校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相互促进,发展共赢。

5.“研、教、创、演”四位一体模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高校的显著特征是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高,多民族青年人才汇集,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沃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高地。通过“研、教、创、演”四位一体模式,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科研转化、创作等优势资源,在专业作品创作中融入本地非遗文化素材,深挖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创作、创编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作品,利用专业舞台实践及社会实践活动,将非遗文化浸润到高校青年群体,从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甘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蕴藏分布在乡村的民间生活和民俗文化活动中,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精神孕育和滋养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有走出本地区被更多的人所了解的机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通过融入本地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专业课程成体系建设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的重要措施。比如,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舞蹈专业《舞蹈创编》等课程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巧妙结合和运用非遗文化相关素材,创作内涵丰富、易于传播的舞蹈作品,结合本地文旅发展提供的环境和舞台,以专业社会实践等方式,使经过艺术化的非遗文化返回到“乡村舞台”,促进乡村非遗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1.非遗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及开设通识课程

地方高校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以文育人教育目标,将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及长远发展相结合,普及非遗文化,守护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现设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2023年起新招收专业)四个专业学科。以“单元化”课程设计模式为主将本地非遗文化“多地舞”“巴郎鼓舞”“甘南藏族民歌”等融会贯通至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发展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中《舞蹈创编》《民间音乐》《艺术采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剧目排练》《甘南地方特色舞蹈》《舞台表演与实践》等核心及特色课程设置,形成本系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2)在通识2 选修课程模块中开设“龙头琴弹唱”“甘南藏族民歌”等音乐与舞蹈类非遗文化通识课程,普及非遗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促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3)加强艺术采风及通识3课程模块中社会实践环节,深入非遗文化本源,走进当地风土人情,零距离感受和了解非遗文化魅力,汲取创作灵感和养分,使青年大学生真正热爱非遗文化,自觉担负起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2.加强非遗文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非遗文化融入本地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拥有足以支撑和胜任该项工作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应从相关政策和制度方面鼓励和支持具有本地非遗文化相关知识储备、专业特长的在职教师积极开展和参与非遗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及通识课程建设,兼任非遗社团指导教师等工作;另一方面,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讲座、非遗培训等活动,提升在岗教师相关科研及教学能力。同时,外聘非遗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走进专业课堂授课以及进行专业艺术实践指导,形成师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全面的教学团队。学校人事、教务部门应积极畅通各方保障渠道,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全面、切实的保障措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3.教研结合,建立数字化、系统化本地非遗文化研究基地

非遗传承进科研、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与科研相互支撑,理论与实践结合。依托本地高校科研人才力量、科研平台、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甘南音乐与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搜集整理研究史料,形成以实物、照片、录音、影像、文字著述等为一体的、更直观的3D展馆模式,逐步建成甘南地区音乐与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为相关研究提供系统、便捷的研究条件,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活动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常态化、可持续化,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贡献。

4.学术研讨助推非遗文化传承及高校发展

发挥本地高校地域文化优势,充分利用学校“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组织举办“河洮岷文化研究学术论坛”等学术会议及研讨活动,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交流中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助力本地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高校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科研创新发展。

5.高校非遗社团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构建校园文化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组建成立大学生非遗相关社团,将专业实践拓展、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文化保护及传承相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展演、交流和培训活动,搭建高校学生认识和了解本地非遗文化的桥梁和平台,使高校青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中认识和了解非遗文化、体味非遗文化魅力,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6.校地协同、发展共赢

目前,地方高校因主管部门所属等问题,本地政府有关部门同高校在各领域协同合作、相互支撑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以服务少数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承为主要办学宗旨的本地民族高校,是非遗文化传播、科研转化的主要阵地和带动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应积极为本地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提供必要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就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而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有效利用本地高校学术资源、科研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对本地高校开展非遗文化科学研究、非遗研究基地建设、非遗文化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发展及课程建设,加强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为推动本地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拓展途径。同时,本地高校也应积极响应和配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就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校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强化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为本地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校地协同,发展共赢。

结语

非遗文化融入本地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是新时代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本地高校发展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办学优势的有力推手。同时,两者的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涵盖和辐射本地文旅事业深度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拓展本地高校服务地方人才培养、创业就业的新途径,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及文化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多方面融合互促,发展共赢。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课程体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