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腾飞,孙 霞,靳晓宇
(1.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当前我国教育处于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但确处于我国近代以来最好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面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成为决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未来方向和命运的关键所在。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改革的重心将转向以治理为主题的综合改革。”我国教育通过经历较长时间以发展为主题的渐进式探索性改革,现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因此,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它是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突破性地解决涉及教育整体的深层次问题。其主要目标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协调教育内外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聚集内外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创新活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中共十八大后,我国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 年,创造了一个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根本任务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更加鲜明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更加鲜明,人民群众的教育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中共十九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了重大部署,使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现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整体提升。近几年来,教育部对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多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四个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广大师生非常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1]
通过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我国的教育公平性提高到新的水平,深化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各种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对各个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三个全覆盖”。通过“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体现出国家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坚持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等重大举措,推动中西部教育迈上了新台阶。落实“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要求,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落实“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要求,教育精准扶贫深入推进,使我国贫困地区与边远山区的更多儿童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通过“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2017 年,中央财政补贴农村教师资金增加到30亿元,覆盖573个极端贫困县,惠及100万以上农村教师。[2]
(二)从教育质量看,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原则。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努力中,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已跻身世界中上游行列。通过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我国的教育普及化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达到全面普及,正在向优质均衡方向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已基本普及,正在努力全面普及。例如,到2019 年底,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经费占GDP 比重为4.04%,自2012年起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普通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4%;初中学校学生毛入学率达到102.6%;全国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为89.5%。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2019 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 万人,居世界第一位。[3]同时,基本建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继续教育与成人高教育稳步上升,各种数字教育资源爆炸式增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趋势。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让所有人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目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国家助学体系基本建成。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大大增加,各级和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从2017 年起开始启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开始实施中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和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等五大工程,全面改善了基本公共教育等方面的基础办学条件。[4]高等教育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通过“双一流”等工程建设,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一些重点高校与重点学科逐渐迈入世界一流行列。
(三)从教育公平看,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不断推进教育改革,采取得到群众认可的实际措施,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使我国13亿多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得到提升,在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我国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民。例如,我国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超过80%下降至4%以下,[5]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来源于国家持续对义务教育的重视与投入。2017 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首次实现教育城乡标准全面统一。我国还大力推进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截至2019 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下降至3.64%,全国24 个大城市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8.6%,明显缓解了“大班制”“择校热”等现象。教育部还加大了支持力度,全面改善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截止2018 年底,全国30.96 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 条底线”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76%。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寄宿学校学生“睡通铺、站着吃饭、洗不上澡”现象基本消除。我国一些贫困地区,许多儿童由于家庭非常贫穷而导致营养不良。对此,我国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使3700 万贫困地区学子受益,截至2017年底,全部实现国家贫困县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目标。[6]特殊教育学校的条件得到改善,到2020 年,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全面保护。[7]实施对来自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全面财政援助,使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与农村地区的学生和残疾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平等的教育。
(四)从国际竞争看,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 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要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凸显了在我国教育事业和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十八大后,习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突飞猛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我国目前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与47个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支持国内外高校深度合作。[8]在留学生方面,近些年,我国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员显著增加,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与世界第三大的留学目的地国。从1978 年开始,到2018 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万人,其中有84%的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9]中国正在逐步从“人才流失国”转向“人才回流国”。
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融入国际教育体系并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我国构建了若干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40 多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关系,还促进了一系列多边合作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在区域层面,建立了我国与东盟、南亚中东欧高等教育论坛、中非高校合作计划等;在多边关系上,建立了中日韩大学交流会、中新印高等教育对话等机制;在双边关系上,我国建立了与一些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机制和平台;“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中,建立了“一带一路”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一带一路”高等教育联盟等。[10]
我国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教育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也逐渐凸显,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困境需要解决。
(一)在教育理念上,科学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在全社会完全树立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能够培养人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使一些学校形成了在义务教育阶段片面追求成绩、高等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就业等功利化教育思想与行为,使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无法在学校真正落地。当前,由于科学的教育观还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脱节的问题,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大中小学人才培养的思想、内容、形式和方法跟不上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变化。
当前,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仍然不健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仍然过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内部更倾向于强调智育而不是德育、体育、美育等教育,这进一步导致了中小学校盲目追求排名、重考试轻应用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我国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还存在科学性不足、公平性不足等问题,中国社会“精英教育”情结太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工业发展的需求与广大人民的教育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和错位,特别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局、人员培训与素质不能满足跨行业分布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缺乏制度性保障等。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方面具有盲目性,存在强调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科研发展而轻视课程教学等问题。
(二)在教育实践中,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还不充分 教育是民生之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使教育成为个人发展和生活进步的基石,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在我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从过去的“有学上”的需求转变为“上好学”的需求。
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影响,目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教育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城乡幼儿园的建设严重不足,存在“幼儿入园困难”“入园费用高”“幼儿教育小学化”等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过重,班级规模过大,城市“择校热”“名校上学难”等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合并导致了教育资源集中在乡镇地区,大量的乡村学校消失,许多农村教师面临失业,许多农村儿童辍学现象仍然很突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低下、吸引力不足将长期存在。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仍然严重,而且高校培养同质化趋势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高校盲目扩招和扩大研究生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下降与资源浪费等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三)在教育变革中,我国基层和学校的教育改革活力和创造力还不够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由于大多数学校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学校的发展会受到政府行政命令的限制。不同类型学校的招生与培养计划、办学模式等均在政府教育部门的行政指导下,学校没有太大权利的办学自主权,通常各级学校必须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来申请政府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没有办学的活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也缺乏社会竞争力。
由于公立学校是中国行政部门的基层组织,因此政府向学校颁发文件几乎没有限制,教育行政部门经常对学校发布各种文件,但大多数的文件口号较多,要求过多,但具体执行较少。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工作检查频率过高,有些部门以工作检查代替工作落实,无效检查、重复检查过多,增加了学校的负担,检查成本高但效率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参加的教育科研活动和外出学习培训限制太多,领导不批准就不能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影响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严重减少了教师专业提升与自主发展的空间。学校情况的多样性、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影响了教师积极了解学术状况,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实施自主教学的创造性。
(四)在教育现代化中,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还需提高 在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未紧密结合,我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成果、社会服务内容、培养人才机制还没有很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的需要。教育领域的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社会尚未完全形成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优化机制,企业与大学之间相互融合的内在动力不足,我们应用科技成果的条件还没有从制度、运行机制、财政资源等方面完全形成。对于如何利用大学的科技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主管部门仍然缺乏共识和全面考虑,经济发展计划与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技术与生产之间缺乏紧密结合。
我国一些高校的办学定位还不够准确,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高校科研定位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合理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在科研管理方面,高校申请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需要、市场需求相脱节。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不足,有必要进一步搭建供需信息交流的平台,加强深度的产学研合作。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是到2035年,我国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和人才强国。当前我国教育进入新时代新阶段,机遇与挑战都前所未有,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教育未来的改革攻坚任重道远。
(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重要举措,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的建设是为了使改革和发展成果更加有益于全体人民,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建立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不同类型教师的有效供应,建立一个为所有人终身学习服务的教育体系是徒劳的。通过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培养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教师,确保了教学师资的规模和水平。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师热爱工作和具有奉献精神,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
健全的学习机制是建立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保证。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教育系统,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支持,目标要求的明确,组织、评估和其他相关政策的改进,而且还需要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各地区的发展实际,加强各种资源的协调,建立以党委领导、政府协调、教育部门负责、有效的市场干预为特色的终身学习与教育协调发展机制。
灵活使用新技术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系统动力。推动以“互联网+教育”的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大专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教育基地的资源供应优势,切实将其转化为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要目光远大,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网络化三维教育平台,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的要求是完善教育宏观管理体系,根据教育现有基础,建立标准与评价方法,要有规则和法治来提高教育水平系统。要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改革不适应现实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构建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治理体系。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教育监督体系,完善教育立法和执行机制。
回顾历史,国家改革发展的主线一直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49 年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建立新中国的“临时大宪章”。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2013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改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通过实践证明,中华民族能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不断转变,归根到底是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11]
当前,我们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统领,有效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实现更加公平与更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根本方向上要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核心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建立的制度体系要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把每个学校的活力能充分激发,把全社会的力量都能发挥出来。要通过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教育行政管理改革,优化管理方式,提高教育决策科学性,努力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坚决贯彻创新、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为了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是根据我国当前国情与教育发展阶段提出来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实现路径。
要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教育要主动服务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努力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内生力量。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要解决教育发展不足的问题,需要完善财政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健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效增强教育的有效供给。要增加学前教育资源的公益性比例,构建公民协同办园发展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让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要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改革发展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要通过提供便利的条件,使绝大多数新的城乡劳动者可以接受高中教育;要坚持双一流建设与品牌建设,让高等教育内涵全面得到彰显。要突出重点,有效促进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以确保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重要作用 教育评价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具有教育改革领头雁的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第一份文件,也是指导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指出了建立科学教育评价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教育中存在着“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导向机制,教育实践从而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当前教育评价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12]为了从能有效解决“五唯”问题,教育评价需要顶层设计、整体协调和全面提升。要通过科学教育评价的引导,调整和优化“指挥棒”的功能来指导和规范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改革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指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形成科学的教育绩效观,从根本上建立有效的机制,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观。改革教师评价方式,指导学校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教师评价观念,致力于教学和育人,并帮助所有学生能全面进步与发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指导学生与家长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改革用人评价方式,要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总体方案》的颁布实施,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科教评估体系和机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因此,我国各级教育部门要分层分类研究提出教育改革的思路举措,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措施。全社会也共同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努力,才会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大的动力,有助于建成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