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平,赵康太
(1.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2.琼台师范学院 海南省琼崖革命研究中心,海南 海口 571127)
琼崖革命精神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革命伟大实践中,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丰富,在实现中华民族彻底解放和伟大复兴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关于琼崖革命精神的研究,一般都将“23 年红旗不倒”视为琼崖革命精神的实质内涵和根本标识。如邢诒孔、赖永生和李德芳等都先后对其基本内涵做出过界定①他们都认为琼崖革命的标识是“23年红旗不倒”,但对于琼崖革命精神的内涵表述,则不尽相同。赖永生的“‘23年红旗不倒’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海南日报,2015-05-01-A07)概括为:“坚定信念,一往无前,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民谋利,无私奉献,不怕牺牲”;邢诒孔的“‘23 年红旗不倒’精神的深刻内涵”(海南日报,2021-05-12- A08)概括为:“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奋进的精神,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李德芳的《琼崖革命精神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概括为:“红旗不倒,信念坚定;孤岛奋战,自立自强;依靠群众,甘于奉献;五湖四海,民族团结”;李德芳等的《琼崖革命精神》(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则概括为:“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自立自强,敢为人先;依靠群众,甘于奉献;五湖四海,丹心向党”。,但都以“23 年红旗不倒”为标识,并对此进行表述。更多的研究成果将注意力放在冯白驹精神、红色娘子军精神、母瑞山精神等原生精神形态的解释上,且局限于海南岛解放,而未能从中华民族彻底解放和伟大复兴的视野来认识琼崖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由于对琼崖革命精神内涵和价值的认识有待拓展和深化,因此关于其基本内涵的归纳也不够全面和精准。深刻把握琼崖革命精神的内涵,深入挖掘其历史形成和时代价值,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弘扬琼崖革命精神、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革命实践必然产生出伟大革命精神,而伟大革命精神必然引领伟大革命实践。琼崖革命实践是琼崖革命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马列主义传播到琼崖,琼崖革命斗争历经五四运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直到1950 年5 月1日海南岛解放,琼崖革命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形成、升华,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经受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考验后凝练而成的思想体系。
1.孕育时期: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与“孤岛奋战”。琼崖革命精神孕育于马克思主义在琼崖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琼崖地方组织初创的年代。辛亥革命失败后,琼崖进步知识分子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开始思考和寻找拯救民族和国家的新道路。这是琼崖革命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社会发展大趋势的体现。从五四运动爆发,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建成,是琼崖革命“赤手空拳”开始探索“孤岛奋战”的创业时期。琼崖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同频共振,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琼崖革命精神的孕育期,主要标志是中共琼崖一大的召开和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2.形成时期: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与“山不藏人”。琼崖革命精神形成于琼崖革命斗争“极端残酷”“艰苦卓绝”的“漫长的黑暗岁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是琼崖革命精神形成的“培养地”。从1929 年内洞山会议到1941 年抗日战争,跨越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琼崖革命斗争最为艰苦,但熔铸出了琼崖革命精神,其主要标志是内洞山会议的召开和艰苦卓绝的母瑞山斗争以及极端残酷的琼崖抗战。对理想的坚持,对党的忠诚,面对强敌和困难的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决心,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的立场,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勇气,琼崖共产党人的这些精神气质实际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琼崖革命精神正式形成的标志。
3.升华时期:革命前途的生死决战与“红旗不倒”。琼崖革命精神升华于琼崖革命斗争“敌我悬殊”、浴血天涯的英勇奋战时期,已经形成的琼崖革命精神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其主要标志是党中央正式确定了冯白驹在琼崖革命中的核心地位,并肯定了琼崖地方党组织在抗战后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十分成熟的政治表现。如在艰难困苦的抗战中,琼崖各地人民紧密团结在琼崖地方党组织周围,大批华侨为琼崖革命斗争捐资捐物,以及琼崖特委在“北撤”“南撤”事件表现出的政治上的成熟和迎接解放大军渡海作战取得海南解放战争的胜利,给琼崖革命精神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是培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厚土壤。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所包含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等精神是琼崖革命精神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琼崖革命精神虽然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但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着中华历史文化的风骨和地域文化的特点。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丰厚滋养,琼崖革命精神才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即使是革命的地域文化,也具有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意义。
琼崖革命精神中的基本内涵源自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琼崖文化浓缩。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基础上,琼崖革命精神历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最终创造出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历史上的奇迹,闪烁出时代的光辉。琼崖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调整、改造、激活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是根据时代需要而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既延续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又赋予它革命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的话语表达。琼崖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脉溯根,并在琼崖革命精神中得到完整体现和生动表达。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7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开辟起点与核心脉络,在源头树立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精神气质和政治立场。琼崖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琼崖革命时期的任务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琼崖革命斗争中展现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精髓,与其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原理、使命导向、奋斗意志和价值情怀。
总的来说,琼崖革命精神是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人民在伟大琼崖革命中的伟大创造,虽然出现在琼崖,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时代的精神,又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伟大民族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在琼崖的传承与丰富。
精神指人的情感、意志等生命体征和灵魂状态。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人格的审美升华,彰显着某一先进人群在特定环境和特定考验面前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我们认为,既然已经限定某种革命精神为“精神”,在内涵表述中如果再有“精神”二字,就会出现内涵和外延的重复。应该把属于精神世界的这些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形成革命精神的内在逻辑体系。从琼崖革命精神研究的实际出发,用意识、气概、立场、勇气和情怀等概念来表述琼崖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更能显示它整体与局部、要素与要素之间层次分明、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既体现出完整的理论结构体系,又彰显其生成的必然逻辑。琼崖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特点和标志性的表述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旗帜意识;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依靠群众、血浓于水的人民立场;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创新勇气;海纳百川、团结奋斗的开放胸怀。它们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了琼崖革命精神独特的思想体系。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而信念是执着于理想积极而坚定的目标追求。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当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旗帜竖起来时,共产党人就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所在,即旗帜意识,或曰核心意识。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琼崖革命精神以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1]7的伟大建党精神为起点和起源。琼崖革命坚持“红旗不倒”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理想矢志不渝地坚信与坚守。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琼崖以后,接受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琼崖共产党人,为此开始了一生不懈的奋斗。冯白驹在回忆母瑞山斗争的岁月时说:“我们坚信,革命是一定要胜利的。只要我们坚持下去,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会有一天要到来的。”[3]426“光明会有一天要到来”的理想和“革命一定要胜利”的信念,是琼崖革命“孤岛奋战”“红旗不倒”的法宝。
冯白驹“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的地位和琼崖地方党组织在琼崖人民心中的威望,是在琼崖革命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1943 年8 月,黎苗族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失败后,王国兴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只有共产党和红军,才是救世党,救世军”[4],主动派人寻找共产党,自觉要求接受党的领导。这是琼崖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和保持对党忠诚产生的直接社会效果,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个范例。
把理想信念化为行动指南,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对党的忠诚,这是琼崖地方党组织政治成熟的标志。因为它解决了琼崖革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根本问题。我们认为,用“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旗帜意识”表达琼崖革命精神的内涵,不但能突出在理想确定后信念坚定的重要性,而且能突出坚持党的领导的决定性,特别是“旗帜”的号召力。这种表述也把过去的研究成果“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信念,一往无前”“信念坚定,红旗不倒”“信仰崇高”等表述包含进来了。“对党忠诚”的境界高于“丹心向党”。 “红旗不倒”存在事实的形象化的描述,并不属于精神层面的概念表达。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1]7,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涵,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之时。琼崖革命在远离中央和主力的孤岛上进行,敌强我弱,缺少外援,用冯白驹的话形容“反革命的进攻摧残是特别的残酷。”[5]6然而,琼崖革命斗争在困境中生存与抗争,不惧艰险,百折不挠,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王文明以身作则,与战士和群众同甘共苦,还经常鼓励大家:“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什么困难都会得到解决。”[6]
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琼崖一大选出的13位地委委员,年纪最大的王文明才32岁。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可能随时流血牺牲的人生道路。杨善集在攻打椰子寨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践行了“革命同志死一人,生百人”[7]的誓言。从五四运动到海南解放,海南有姓名的革命烈士有2万多人,仅牺牲于战争的党员、干部和革命战士就达1.3 万多人[8]。在琼崖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女烈士近两千人,占广东省女烈士人数的64.14%[9]。在她们身上,充分体现着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展现着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琼崖革命能够愈挫愈勇、愈战愈强、坚持“红旗不倒”的精神动力。正因为琼崖革命经受了最严峻的斗争考验,“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才高高竖立起来,坚强的琼崖地方党组织也才得到了琼崖人民的高度信任和拥护。也因为如此,琼崖革命斗争的英勇事迹和辉煌业绩才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源于“不怕牺牲,勇于斗争”[1]7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共同基因,与过去的研究成果“勇于牺牲、无私奉献”“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等表述相似,但升华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概念,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典型体现。至于“舍生取义”虽然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毕竟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不可同日而语。
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不负人民”[1]7的内涵,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人民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王文明说:“干革命不是当流寇,一定要扎根于群众之中,有一个可靠的立足之点。”[11]115海南岛有山有岭,但面积狭小,没有回旋余地,靠“山藏人”,是无法保证革命胜利的。琼山至文昌地区,毗邻海口,地势平坦,人口稠密,本不适宜建成武装割据地区。从母瑞山突围后,冯白驹决定进入琼文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冯白驹说:“琼山没有大山,但有革命群众,我们能住下来,这就叫‘山不藏人人藏人’。”[11]164事实证明,冯白驹的决策是正确的。冯白驹后来深有体会地说:“我们肯定地说,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品质优良的干部支持斗争,那海南人民的革命战争,是无法想象的。”[5]11-12这就是琼崖革命最终胜利的原因:“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
“山不藏人人藏人” 是对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的生动诠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琼崖实践和海南话语表达,深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人民群众和共产党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人藏人”共同体,是任何艰难困苦和凶残顽敌都无法战胜的强大力量。冯白驹说,琼崖革命能渡过难关并取得胜利,“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5]10-11第四野战军四十军如此总结解放海南岛战役:“自始至终是在琼崖纵队紧密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支援下进行的,这是取得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12]
我们认为,“依靠群众、血浓于水的人民立场”的表达充分吸收了过去的研究成果,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全心全意,为民谋利”“依靠群众,甘于奉献”等内涵。增加“血浓于水”一词,不但能体现“人藏人”的琼崖革命斗争特点,而且能彰显党与人民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实质。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敢于担当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更是共产党的高贵品质和创新勇气。在面对危机和风险时,共产党人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才有党和人民事业的开拓与创新。
“孤岛奋战”的琼崖革命在远离中央和主力的海南岛上进行,很多重大问题只能依靠自己决断。冯白驹所说的,“海南党的组织不得不在很多时候独立地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当然仍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总的方针之下)”[5]6。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这是琼崖革命的出发点。杨善集虽然曾经留学苏联,但他反对生搬硬套苏联的革命经验。早在1927 年,他就说:“真正的列宁主义者,要能在革命运动中去找经验,去找到不背原则的革命经验。”[11]57在上级“夺取海口”的命令下,琼崖特委机关被敌人破获,王文明也被免去特委书记。但为了挽救革命,王文明毅然挺身而出,以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身份主持召开各县委代表联席会议,才扭转了琼崖革命的方向,走上了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路。琼崖共产党人的这些思想观点和实践探索,放在“以苏为师”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观察,不但体现了他们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勇气,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实事求是,敢于担当,是琼崖革命精神的精髓和灵魂,是共产党人创新勇气的所在。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盲从,有主见,勤思考,才能坚持真理、敢于担当,才能在风险和危机面前展现出智慧和才干,也才能有革命事业的开拓和创新。邓小平曾称革命根据地是“特区”,并把“特区”的特点归纳为“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3]这其实就是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勇气,完全可以用来评价“孤岛奋战”的琼崖革命斗争。
以“实事求是”为琼崖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是琼崖革命研究者的一致认识,而且与“开拓进取”“开拓奋进”“勇于创新”“自立自强,敢为人先”等概念相联系。但是,我们认为,“敢于担当”才是实事求是的最直接效果,是开拓创新勇气的具体表现,与“实事求是”结合,更能准确表达琼崖革命精神的特质。
琼崖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综合体,扎根于海南岛开放和包容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四面环海的海南岛来者不拒,最终使四面八方的移民落地生根,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开放胸怀。这种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广博有容的精神深深影响了琼崖地方共产党人,在琼崖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海纳百川、团结奋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开放胸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典型体现。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可聚集一切可以聚集的积极因素,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虽然琼崖革命是在孤岛上奋战,但琼崖共产党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一切问题,反而使孤岛奋战获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以冯白驹为首的中共琼崖地方党组织,始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而且不断要求中央选派干部支援和帮助琼崖革命斗争。庄田、李振亚等都非琼崖人,但都得到琼崖地方党组织的高度信任,并委以琼崖党政军的要职。冯白驹特别强调,要“善于团结使用外地干部,发挥外地干部的积极性。”[14]
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有容乃大的气度,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心甘情愿地与共产党共同奋斗。白沙起义受挫后,黎苗族群众之所以主动要求和接受共产党领导,完全来自共产党人的感化和感召。冯白驹说:“本来我们琼纵没有少数民族战士,后来越来越多,成了海南革命斗争中不可缺少的力量。”[15]琼崖华侨素有爱国爱乡的传统。遵照中央关于“要把琼岛创造为争取九百万南洋华侨的中心根据地”[16]的指示,琼崖特委全面加强对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统战工作,得到广大琼籍华侨的大力支持,不断向琼崖输财助战,并且分批回国返琼参加抗战、救济同胞。
海纳百川、团结奋斗的开放胸怀,为琼崖革命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凝结为取得革命胜利的无穷力量,也表明琼崖革命统一战线的工作深得民心。虽然琼崖革命“为解放琼岛和全中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冯白驹把这一切都归功于毛泽东思想和党的领导。同时,他又非常自谦地说,由于对毛泽东思想学习得很少,存在“思想上、理论上、政策上的落后状态”[5]14,因此,“任何的骄傲自满,都是不正确的,必须克服的。”[5]14这种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政治素养是琼崖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充分体现了以冯白驹为代表的琼崖共产党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怀。
海纳百川、团结奋斗是琼崖革命精神基本内涵的应有之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体现着琼崖革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在过去的琼崖革命精神的内涵研究中,虽然“开拓进取”“开拓奋进”“艰辛开拓”等表述也有类似含义,但毕竟不能准确表达“海纳百川、团结奋斗的开放胸怀”。“五湖四海”虽然与“海纳百川”接近,但前者主要是描述干部政策。至于“不拘一格,尊英重才”,则是对“五湖四海”的细说。
总的来说,琼崖革命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客观存在。在这一精神体系中,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旗帜意识是其灵魂;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是其表征;依靠群众、血浓于水的人民立场是其宗旨;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创新勇气是其精髓;海纳百川、团结奋斗的开放胸怀是其品质。旗帜意识、英雄气概、人民立场、创新勇气和开放胸怀,其实都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过程,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百折不挠、不怕牺牲,依靠群众、血浓于水,实事求是、敢于担当,海纳百川、团结奋斗等表述,并没有超出共产党人精神的范畴,但蕴含着琼崖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个性化的文化表达。
形成于琼崖革命斗争中的琼崖革命精神不但彻底改变了琼崖社会,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大业,而且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作为一种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精神财富,琼崖革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已经发挥了重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中的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彰显。琼崖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培育的一种地域革命精神,但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一样,赓续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血脉”。琼崖革命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革命”,即“斗争”。不畏艰险、坚守信念、敢于牺牲、勇往直前是斗争精神的基本内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改革开放面临的攻坚克难任务相当艰巨,需要进行的重大斗争非常复杂。与琼崖革命斗争相比,今天的伟大斗争更加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而且可能面对的是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但是,琼崖革命那种“孤岛奋战”“赤手空拳”“艰苦卓绝”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仍然是我们新征途上战胜一切困难的宝贵精神资源。在新的伟大斗争面前,如果斗争精神不足,斗争本领不强,就不能完成党交代的任务,就不能实现党确定的目标。可以看到,琼崖革命精神拥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共同的思想内核和相通的共性,它们在理想信念、优良作风、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等内在品质方面一脉相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品格作风,价值追求和初心使命,是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血脉”赓续和传承的范例,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7]琼崖革命创造的“山不藏人人藏人”的实践范例,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问题,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长期执政提供了历史证明。琼崖革命精神已形成它的琼崖革命实践证明,党的生命力就在群众路线、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中,党的执政基础是人民群众。这也是我们深刻理解“江山”与“人民”的关系最好的历史证据。江山就是人民,首先意味着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来自人民的信任和历史的选择。“山不藏人人藏人”是对共产党执政地位取得的最好说明。冯白驹反复强调,人民群众的支持是琼崖革命的胜利之本。他说,琼崖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来自人民,依靠人民。”[5]10有了“人藏人”的政治优势,琼崖革命才有可能在“山不藏人”的“孤岛奋战”中取得最后胜利。它是对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的最生动的注解。江山就是人民,还意味着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中获得的。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感动了人民群众,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甘愿用“人藏人”的方式坚决支持和衷心拥护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人民就是江山,也意味着已经获得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不能忘记人民的支持和革命的历史。“山不藏人人藏人”是箴言,也是长鸣的警钟。没有人民,就没有江山。在琼崖革命斗争中,共产党“为海南人民服务,奋不顾身,无衣无食,任劳任怨”的精神,可时刻提醒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旗帜意识是琼崖革命精神的灵魂。这种表现于琼崖革命精神中的旗帜意识就是核心意识,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以及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和卓越的领导人、被周恩来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的冯白驹。冯白驹指出,“这个胜利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可战胜的威力。”[5]14从全程的斗争上看,海南党组织基本上是掌握了党的政治路线战略方针和站稳了党的工人阶级的立场。琼崖革命斗争实践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威力,也让人们能够深刻感悟到琼崖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武器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冯白驹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在海南岛上》的最后,发自内心深处地表示:“光荣属于中国共产党!我们党的领袖伟大的毛泽东同志万岁!”[5]14坚强的领导核心形成于革命的实践过程,这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奥秘。琼崖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坚强的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至关重要,甚至会决定事业的成败。这是琼崖革命“在无数失败和痛苦的教训下”得出的结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否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已经成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中国社会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而琼崖革命精神给我们深入理解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最好的历史范本。琼崖革命精神的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旗帜意识,对于今天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必要性,是生动的历史注解和案例诠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统一的大业。1949 年10 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宣布成立,中共中央在1950 年元旦发布《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指出,“1950年的光荣战斗任务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业。”[18]但是,已经失去对大陆统治的国民党政权困兽犹斗,企图把海南岛、舟山群岛、台湾岛等大陆沿海岛屿连成“反共链条”,创建所谓的“反攻大陆”基地,对大陆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封锁。蒋介石将残余军队的三分之一部署在海南岛。人民军队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解放海南岛困难重重。但是,毛泽东敏锐地看到有“冯白驹的配合”的有利条件。正因为有琼崖革命奠定的政治、军事和群众的基础,解放海南岛战役仅仅进行了半个月就实现了目标,才避免了海南成为“第二个台湾”。冯白驹认为,琼崖革命始终是全国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全国革命的发展胜利,我们海南是不可能单独得到胜利的。”[5]13-14同样,如果没有琼崖革命奠定的基础,海南岛很难在半个月内得到解放。那么,实现国家统一道路上的又多了一个绊脚石。琼崖革命精神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同频共振,在海南解放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曾发挥过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我们相信,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统一大业中,琼崖革命精神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
琼崖革命精神与特区精神血脉相连,在后者的思想内涵中可发现前者的基因。在四面环敌的孤岛进行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无例可循。按冯白驹的总结是靠着“在摸索中创造”“独立地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才“赤手空拳”地打出一片红色的天地,取得了“红旗不倒”的伟大成就。这是对琼崖革命精神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创新勇气的高度概括。邓小平在决定创办经济特区时就说得很明确,当年的革命根据地就是“特区”,靠的就是“杀开一条血路”的创新精神。而海南经济特区有当年的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背景,天然具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创新精神的传承。琼崖革命精神事实上已经融化在海南改革开放事业的血脉中,通过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彻底改变了海南的面貌,使海南一跃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海南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说明,琼崖革命精神中蕴藏着实现党的根本价值追求所必须具备的特区精神的基本内涵。琼崖革命精神与特区精神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与交汇,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先导。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在新的历史关头步入了“深水区”。习近平指出:“由海南来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战略安排,不断摸索、大胆试验,现在蹚出来一条路子。”[19]这本身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再出发”。可以看到,从邓小平提出的“杀出一条血路”,到习近平指出的“蹚出来一条路子”,显然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赤手空拳”和“在摸索中创造”革命精神的延传,包含着实事求是、百折不挠、敢于担当、团结奋斗等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事业中更值得赓续和传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海南具有其他“特区”所没有的“赤手空拳”和“在摸索中创造”的琼崖革命精神,将为自贸港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的来说,琼崖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中的辉煌篇章,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我们只有把琼崖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结合起来理解时,才能真正感受到它是党通过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应有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