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与鲜明特色

2023-08-21 17:05周洪宇
关键词:二十大育人教育

于 洋, 周洪宇

(1.湖北大学 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实践育人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诉求,是事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在深入考察指导教育工作而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在各种重要批示、答问、回信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观点,结合中国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和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报告多处提到“实践”“人才”“创新”,并将“劳动教育”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践育人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重要论述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宝贵的智慧和力量,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主要内涵和鲜明特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重要论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理解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重要论述,首先要从其作为实践者的思想形成入手。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对于一个实践者来说,一种基于静观的哲学是不可能用于指导实践的,而唯有基于实践的哲学才是最适当的[2]。实践本身是开启习近平实践育人重要论述的一把钥匙。习近平曾在延安梁家河村度过7年插队生活,他和社员一起打井、打坝、修公路,通过劳动磨炼自己、锻炼意志。独特的实践经历造就了他干工作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3]的认识。在正定下乡调研时,习近平跟乡亲们一起锄地、间苗,扎根基层,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他投入到清沟排障修整水渠的一线实践中。在浙江和上海工作时,他去过矿区、下过矿井。在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习近平依然不改实践本色,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着眼于人才成长和国家、时代的需要,指出了实践育人的重要价值。习近平站在实践者的角度,以艰苦奋斗的精神证明着“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价值观。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通过亲身实践证明着思维的真理性,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只有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我们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伟大目标。对于真正的实践者来说,活生生的实践体验,实践中的种种困惑,都是促成思想发展的动力[2]。习近平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切身体会和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内在地促使他探求一种实践哲学。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实际上已经演变为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充分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复杂问题,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4]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习近平对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现实作出了科学判断和全新把握。他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作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人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把实践育人与国家发展、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要求青少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与祖国同行。习近平指出,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5],广大青年学生正在时代变迁中实现着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建设教育强国,是事关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决策。习近平要求青年人要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不做过客、看客,要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6]。这是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实践育人提出的紧迫呼唤,是习近平在世界政治变局中把握大势的正确判断。

实践育人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真理性,养成实践德性、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是建立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习近平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只追求“精神”“物质”的本体,大都忽略或者轻视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当然也就不能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更不可能变革社会、改造世界。马克思看到了旧哲学在本质上的根本缺陷,认为实践是感性世界生成的基础,将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其整个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建立了以实践为中心的唯物主义新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为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重要论述提供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科学的方法论。

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智慧,为习近平提出实践育人重要论述提供了精神滋养和源头活水。习近平对知行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习近平先后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谈到实践育人时,多次引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警句,多次强调要“坚持知行合一”,寄语青年人主动担当作为,做真知真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牢牢扎根,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4],因为只有植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治国理政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育人的系列重要思想。

马克思从对人类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的分析中找到了克服人的异化和片面发展的办法——“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毛泽东基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写就《实践论》这一重要哲学篇章,提出“实践第一”的思想,他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9]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8年9月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0]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始终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11]。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倡导用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结合中国教育改革的实际,将实践育人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和世界教育强国竞争的重要位置,将劳动教育重新确立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实践育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作出的深刻总结和系统回答。习近平用实践育人丰富和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内涵,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更加科学的含义,使实践育人的指向更加明确,更加符合我国教育的本义。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新境界,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实践观的创新性继承与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且思想深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4]。教育改革如何从容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如何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如何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更高的时代性的要求。

(一)突出思想引领,明确实践育人的导向性

思想是行动的基石。突出思想引领、坚持统一思想是我党百年来强基固本、永葆生机的“传家宝”,也是新时代实践育人需要明确坚守的方向和旨归。党的二十大对教育根本问题的强调确立了实践育人的“主心骨”,是在实践中抵御错误思想的“方向盘”。首先,实践育人要始终围绕我国的教育目的。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出发点是育人,落脚点也是育人。落实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重要论述,要坚持以育人为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一教育目的,将实践育人思想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是习近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成果,为落实实践育人提供了时代化的思想指向。其次,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宗旨问题的时代性回答,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实践育人也要牢牢把握这个方向。当前的实践育人要突破道德育人容易停留在知识层面,忽略身体力行而造成立德树人的虚化和智慧、意志的匮乏。实践中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以实践为基础的“立德”才能不断更新道德的认知。实践育人要将“立德树人”的理念付之于行动,以丰富的、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兼顾知识理性、生活理性与实践理性,为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再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记“为党育才、为国育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教育为了谁的问题是教育的价值问题,是落实实践育人的根本指针,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这是我党在把握历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认识,体现了全面务实的决心和自信。实践育人要充分坚持并利用好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增强青年学生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身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立足全面发展,深化实践育人的系统性

深刻把握和践行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重要论述,要看到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树立全方位系统协同的思路。首先,做好顶层设计,落实“三全育人”,寻找实践育人与全面发展的共生点。要始终明确只有实践育人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才能全面落实实践育人。习近平在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时候,强调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12],“要更加重视实践育人,加快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13]。习近平将实践育人置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系统中去把握,使其与“五育并举”协同共进,要求从实践观、实践精神、实践能力、实践习惯的养成入手,大力推动精准育人、全面育人。其次,要善于整合教育资源。实践的范围和对象是广泛的,一切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实践育人的资源不仅包括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场所、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创业实习基地,这些资源都要在系统整合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搭建。再次,实践育人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4]的方法,在学习古今中外优秀育人经验的基础上,打通内外、协同整合,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方面落实实践育人。以整体性思维为支撑,通过跨学科、跨领域、任务群等形式拓宽实践育人方式,提高育人效果。

(三)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实践育人的前瞻性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1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4],这是党对国内外新形势的研判,也对实践育人的方式方法创新提出了要求。首先,加强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生活锻炼和对外交流的科学设计,增强青年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4],这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精准定位,明确了实践育人的聚焦点。只有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度,才能提升解决问题的前瞻性和先导性,才能提前占据改革的主动权。习近平要求青年学生要了解国情民情,“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14],激发问题意识。其次,扎根中国大地,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育人要积极拓宽问题领域,要在时代中把握问题的规律性,找准发力点。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和地区实际,组织开展例如“‘一带一路’调研、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防教育等专项实践活动”[16],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支边实践和教育帮扶,使实践育人成为提升青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引擎”,进而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增长智慧才干。再次,要有直面问题、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勇气,要有敢于攻坚克难,不畏坎坷的准备。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人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既要“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4]。实践育人要大力推进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发扬奉献精神,利用国情社情引导学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不断积累的实践中砥砺意志。

(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实践育人的重要标准。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才问题,强调要将学习理论变为应用实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4],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首先,利用实践育人做好人才的早期培养,并建立人才选拔机制。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坚持习近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育人观,践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4],通过形式更加丰富的实践培育,拓宽人才选拔的视野和标准,赋予人才以多元评价的意义。其次,高校要主动改革作为,营造宽松的实践育人环境,肩负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各地高校要成为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完善科教融合、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人才的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原创性实践探索和反思,提升实践育人的科技效能。再次,作为实践育人引导者的教师,要致力于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法创新,着力改进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创建第二课堂成绩单,主动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员机制。社会性实践是创新的条件,要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使其规范化、专业化,并善于发掘学生的实践创新亮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自由探索。

三、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对在实践中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意见,逐步形成了理论深厚、逻辑严谨、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内容体系,具有鲜明的教育性、主体性、生活性、创造性特色。

(一)教育性

虽然“实践育人”概念的外延比较广泛,它指向一切在实践中进行的、通过实践实现的教育活动,但与操作性的做工和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还是有重大区别。其本质在于育人的教育性特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中心环节”[17],坚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体现了人才培养辩证法的思想,明确了实践育人的根本任务和方向。

从实践育人的性质来看,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它不是纯粹地对知识进行解构与重构,也不是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而是主动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意义,实现自我的过程。实践育人通过让学生进入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其意义在于促使其发展成为完整全面的人。从实践育人的目的来看,实践育人的首要目的不是改造世界,重点是以实践的方式达成育人的目的。从实践育人的方法来看,学生是未完成和发展中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学习力和创造力等潜能都需要依靠实践活动不断转化为人类自由自觉的类生命活动,并最终实现创造性劳动的满足。教育性原则是检验实践育人成效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18],这从根本上明确了实践育人的教育性特征。教育性既是实践育人思想的基本性、根本性特征,也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原则,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指向立德树人。

(二)主体性

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中,“生产力标准”和“人民群众标准”是衡量改革开放成效的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19]适用在教育上,科学尺度就是教育是否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培养的人才是否体现为最先进的生产力。价值尺度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实现路径能否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利益。衡量实践育人的成效,学生实践的主体性、能动性是价值评价标准。习近平在与学生座谈、寄语、回信和重要讲话中,非常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和取得的成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指出要在实践中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4]。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挥贯穿始终。实践育人通过引导个体主动建构主体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潜力和主动意识,以实践的方式开展主体的能动学习。在实践教学场域和教育生态下,人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回应自我,在“进入世界”的实践中反思和觉醒自我,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我。整个过程是以主体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以激发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以社会性实践和自我超越为实现条件,反映了从人内在尺度出发对世界的实践性改造原则。

(三)生活性

实践育人既是劳动的实践,也是生活的实践。教育要实现其目的,必须从实际的社会生活经验出发。习近平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1]。习近平基于中国的改革实际发现了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即深植于生活谈实践育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疫情的冲击使新时代青年人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变化,他们在充满挑战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和洗礼,是生活成就了实践育人的现实基础。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22]这是对在生活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肯定。

实践、生活、教育的关系决定了实践育人既要体现育人来源于社会生活,也要通过实践回到生活中去。生活赋予个人成长以自我更新的意义,同时,实践活动的多元矛盾也创造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人的生命张力就是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得以彰显。实践育人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在生活中实现自我更新,促使人具备更好的生活能力。它的精神滋养来源于生活,也落脚于生活。

(四)创造性

教育不是回忆,而是对现实的实践性认知和创造性改造。人内在的需求动力促使人进行能动的创造活动,使实践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创造性实践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挥功能的发展性需要。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这些论断为实践育人的创造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人类所要探索的整个世界分为人与自然的“客观世界”,人与他人交往的“社会世界”,人与自我认识的“主观世界”。实践育人所要达到的目的正是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以上三类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改变现有的、脱离现实的或者不正确的观念,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真理,并形成创新性思维力和品格素养,养成实践探索的关键能力。习近平所倡导的实践育人正是建立在实践性这一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求改变过去单一的知识获取路径,突破纯理性的认知模式,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促进认知、能力和思维的转化;另一方面,强调实践和创新,引导学习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鼓励青年人勇于探索、大胆尝试,进而提升发现、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二十大育人教育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国外教育奇趣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