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乃奎
漫画类材料作文,是一种“不走寻常路”的给材料作文题类型,它在考题中给出一幅或数幅耐人寻味的漫画,要求考生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审视、辨析这些信息,确定立意作文。许多意蕴丰富深刻,可多元立意的漫画,往往令考生颇费思量,甚至感到难以下笔。但只要掌握了读图和读文的要领和技巧,就能一层一层地解开题意,进而准确立意,写出符合命题人命题意图的佳作。
一、审题
图画,是漫画类作文题的核心材料,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就集中寄寓在所选定的漫画中。可以说,读懂了图画,才能把握考题的灵魂。进行漫画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时,要准确获取所有信息,可以通过读画面、看主体、析含义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读画面,明确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漫画“画了什么”。从宏观角度着眼,需要关注的是漫画的整体;从微观角度入手,则需要关注漫画的细节构成。通过对漫画细节的把握,可以寻得更多必须关注的信息,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命题意旨,避免离题、偏题。
请看2016年全国Ⅰ卷的这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读题可知,这一漫画作品由两个画面(画面1和画面2)构成,其中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对比。将两个画面对比着看,就有了对漫画基本的整体把握。先看画面1,某甲(指画面左面的人)得了100分,所以喜笑颜开,脸上也留有一个吻痕。而某乙(指画面右面的人)只得了55分,所以脸上挨了一巴掌,抿着嘴。再看画面2,这次某甲得了98分,脸上的吻痕变成了巴掌印。而某乙的分数涨到了61分,脸上的巴掌印没了,变成了吻痕。
画面只能静态呈现,读题则需要将画面关联起来进行动态的联想,这就要将画面1和画面2视为“连环画”。两个画面一联系,我们不难发现,某甲为什么挨巴掌?是因为他的成绩从100分降到了98分,虽然成绩仍然优秀,但与前一次比却少了2分,而且不再是十全十美的“满分”。同样,某乙的遭遇为什么变好了?是因为他虽然只比前一次多考了6分,但跨过了一道坎,由“不及格”升到了“及格”。
漫画中,分数和吻痕、巴掌印的变化,就是考生必须关注的细节。
第二步:看主体,明确对象
一般来说,漫画的主体,就是画面中的主要对象。当然,漫画不仅可以画人物,在可以画飞禽走兽等动物和树木花草等植物,可以使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事物以人格。但有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关注画面中已经画出的事物,还得关注画面后面的、没有直接画出来的东西。仍以前引2016年全国Ⅰ卷漫画类作文题为例,画面主体是两个学生(孩子),但谁可以奖励、责罚他们,在他们脸上留下吻痕或掌印?而且,作为拥有奖惩权力的予夺者,他们奖励或责罚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定得是否恰当?这样一思考,就有更多的画面内容被发掘出来。
在这一步,我们可以运用“代入法”和“关系分析法”来分析与画面主体相关的信息。“代入法”,即将自己“代入”为漫画主体,进行感同身受的揣摩和思考;“关系分析法”,即对漫画中的事物和与其相关联的事物,以及他们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从学生(孩子)想到與其相关的家长、老师,就是一种“关系分析”。而如果将画面中的学生(孩子)定位为“被评判者”,将家长、老师一类有权奖励或责罚的人概括为“评判者”,就将审视的范围扩大到更广阔的方面,思考也可以更为深入。
第三步:析含义,明确主旨
这里所说的主旨,不是考生作文的立意,而是漫画想要表达的、想要告诉读者的思想。漫画通常采用化繁为简的手法,通过简单而常带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表现生活。经过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提炼之后,漫画的构成元素可以是高度浓缩的,而其意蕴则是非常深刻、耐人寻味的。我们说的把握漫画的主旨,就是要准确把握其深刻的意蕴。
还是以2016年的漫画材料作文题为例。漫画作者在图画中展示了奖励(也包括被奖励)与责罚(也包括被责罚)的现象。那么,“奖惩应该恰当”可能就是漫画想要表现的主旨。对成绩上升的落后者有所褒奖(漫画中用“吻痕”来表示),一般人们不会反对;而对成绩稍有下降的优秀者严加责罚(漫画中用“掌印”来表示),就有求全责备、赏罚失当之嫌了。当然,如果再拓展开来想一想,对仅以分数升降为标准来定赏罚,也可以进行质疑。毕竟那一年的绝大多数考生,都是在“教育”这一领域的范围内来理解漫画、讨论问题的,很自然就会想到“唯分数论”的对与错。
除了图画,漫画材料也会辅以一定的文字材料,有时是给图画加标题,有时是添加简短的、能帮助观赏漫画者清晰理解画面寓意的文字。一般来说,文字比画面更为明确、具体,需要重点关注。
如2019年全国Ⅲ卷的漫画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题选用的漫画画面甚为简洁,传递的信息相对有限,而配上“高考前最后一节课/班主任说:你们看看题,我看看你们”几行字,就不仅揭示了时间节点、画中人物的关系,还通过班主任“你们看看题,我看看你们”短短十个字的话语,传递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切,透露出依依难舍的感情,对引导学生的写作方向、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都至为重要。
二、立意
这里所说的“立意”,指考生自己作文的立意。考场作文的立意应在准确读图及理解相关文字的基础上来进行。立意可以采用“引申”的方法,并注意从多角度思考。
(一)引申: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前已论及,漫画构成往往甚为简洁,元素甚少。我们立意时,要善于进行恰当引申,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有时是由“点”及“面”,有时是由“此”及“彼”。通过引申,把漫画命题材料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深化立意的意蕴。
请看2021年新高考Ⅱ卷的漫画作文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这一漫画材料选择至为精当。从浅层意蕴看,它展示的是描红写“人”字的要领,“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说的都是关于写“人”字的书法要诀;但究其实,写字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适用于青少年在现实中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是不出风头、处事稳健,可对其从正面阐发。当然,若要更深入地反映自己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对书法要诀进行扬弃、针砭,比如说论述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同样是合乎题意的。
(二)多角度思考:确定比较最佳立意
相对于文字而言,漫画在解读方面具有多义性,这就使得漫画作文立意呈现多元化形态。考生可以从直观的、主流的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从个性角度入手,选择自己较为喜爱、擅长的角度立意。
请看2010年全国Ⅰ卷漫画作文题:
根据下列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观察漫画可知:画面上有四只猫在吃鱼,其中一只猫突然飞身去捉老鼠,其他猫对它语出嘲讽。漫画的核心内容,在于表现对“捉老鼠”与“安心吃鱼”两种觅食方式的不同态度。
从猫的天性与职责看,捉老鼠原是本分,但这十分辛苦;如果选择吃鱼,就能不劳而获,安逸度日。大多数猫选择了安心吃鱼,猫应尽的捉老鼠的职责就不但被忽略了,还招来嘲讽和非议。该不该扬天性、尽本职?从这一角度立意,可以讨论与责任意识相关的话题。
再看两种食物的区别。老鼠肉显然没有鱼肉鲜美,大多数猫有了美味的鱼肉,便放弃了味道未必佳的老鼠肉,仅有一只猫仍然去捉老鼠。但是,如果某一天不再有现成的鱼肉,情形会怎样?显然,那只一直坚持捉老鼠的猫会活得更好,其他的猫活得怎样就难说了。从该角度立意,可以讨论与忧患意识相关的话题。
上述两种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考生可以比较两种立意的不同侧重点,选择自己能讲清楚道理的一种进行论述。
附:模擬演练三题
一、观察下面两幅“怎么还没接满呢?”的同题漫画,根据要求作文。
两幅漫画中,水接不满的原因是什么?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漫画寓意,联系自己熟悉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题解读】
解读材料,重点是要读懂这两个容器为什么都接不满水。第一幅图中,人们用一只碗接水,但因为碗口太浅,水全都飞溅出来了,因此无法接满水。这说明,要想装满,需要拥有一个“大肚量”。第二幅图中,虽然容器换成了容量更大、更深的水桶,但依然装不满水。原因是水桶底下破了个洞,流进桶里的水,又马上从桶底漏了出去。这说明,要想装满,容器就不能有漏洞。
写作时,应把“装水”的领悟转化为对学习、生活或人生的思考。如,从学习方面而言,我们要想学好知识,首先要有孜孜不倦吸收知识的大志向、大容量(即图中所示的不能用小碗装水),志向远大,我们的行动会更有动力;其次,我们学习知识,必须要牢固吸收,绝不能左耳进右耳出,这才有可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学问,而不是像漫画里那样,好不容易装到的水又从破桶里源源不断地流了出去。就生活现实而言,还可从要有容人之雅量、善于听取他人谏言等角度展开思考。要注意将两则漫画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论述,而不能通篇只议论一种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题解读】
漫画标题为《孤岛》,画面由一座座建立在智能手机之上的“孤岛”组成。漫画揭示了手机对人们现代生活的影响:使用手机的初衷是便利沟通与交流,现在手机却成了断绝联系、隔绝人心的孤岛,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漫画材料反映了人类在现代科技文明下的“物化”现象:人类本该利用科技改善生活,却反被科技产品控制,失去了生活的平衡、丰富与乐趣。
应联系自身经验和社会现实行文,可以辩证分析手机等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对生活的影响;可以谈辨清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区别,走出手机的桎梏,感受真实的社交;也可谈要理性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避免人的物化。核心立意是莫让手机隔绝人心,而应走出“孤岛”,心灵相通。
三、认真思考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内容和寓意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解读】
漫画描绘了一个人为了看得更远,脚下垫上了砖块,而他旁边的墙,却被拆开了一个缺口。这意味着,其实不需要垫脚,他也是能看到外面的风景的。对于此人的行为,我们可以认为他多此一举,为了不必要的垫脚而拆砖;也可以认为是他习惯了限制自己的视角,只想着站高望远,而忽视了没有墙就能望远这一事实。其实,换个角度,换个位置,就能轻松地把事情做完。说明漫画中的主人公缺少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创新思维。漫画告诉人们:解决问题不能只采用一个模式、一种办法,要认识到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应当针对漫画的深刻寓意展开写作。我们若认为漫画中人的行为是多此一举,可以针对其行为展开批判,指出做事应当找准根本,寻求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们若认为漫画中人是被自己的习惯所限制,就可以指出: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忙忙碌碌,但这些活动是否必要和有益,我们却并未细想过。因此,应懂得不被习惯性思维所限制,而要尝试突破,解除限制。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