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沁雨
摘 要:教师要引领学生沉浸于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中,感受作品的情绪,体味作品的情感,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获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度理解。本文主要从民乐营造氛围、调动感官体验、互动增进体验以及展示审美创造等角度,阐述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课堂 体验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50
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融合,能增进学生的音乐体验,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能引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从多角度去探索音乐知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音樂教学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探索、感受,让他们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要立足生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他们构建真实的情境,为他们补充民族音乐、戏剧的背景知识,让他们有更多欣赏、体验、感受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感悟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化理解,能让他们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学生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审美享受,能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
一、民乐营造氛围,形成真实感悟
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作品时如果只限于感官的体验,不用心去感受,就会使理解囿于浅表,难以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领悟。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沉浸体验的机会,鼓励他们去欣赏、联想,能与民族音乐、民族戏曲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爱上民族音乐作品,继而去理解民族音乐语言、感受民族音乐内涵。小学生因音乐知识储备不足、掌握的技能较少,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吸引学生融入民族音乐作品中去体会、感悟。
1.化无形为有形,准确把握情绪
旋律是塑造民族音乐形象的主要方式,也是民族作品的灵魂,它蕴含着作曲家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感受旋律的现状,以多媒体手段呈现形象生动的视频,以促进对民族音乐、戏剧情绪的把握、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情感。
如在学习《听:京调》时,教者戴着画有京剧脸谱的头饰走进教室,以多媒体播放《苏三起解》,接着让学生说说视频中进行表演的是青衣还是花旦。学生再次欣赏,并说一说演唱时用的是真嗓子还是假嗓子。教师示范真声与假声,让学生通过对比,能感受到假嗓子具有高、亮、脆、尖且穿透力强的特点。教师先范唱《苏三起解》,让学生来尝试,再把音调升高、位置提高,利用头腔共鸣演唱,再让学生试一试用假嗓子演唱,为彰显效果,教师为学生录音,再用计算机上的Goldwave软件将音调升高,再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京剧作品的特点。学生欣赏《京调》的引子部分,边打拍子边感受京剧过门的音调,在强拍时拍腿、弱拍时拍手心。学生听第一部分的旋律,女生随旋律做旦角的动作,男生边听边轻打拍子。学生听第二部分的旋律,男生随旋律做生角的动作。教师以多媒体营造氛围,让学生去细细体会作品中欢快、活泼的情绪。
2.变内隐为直观,开阔学生视野
教师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为他们提供民族音乐、民族戏剧背景知识,以增进他们对民族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教师借助视频、图片等丰富载体,增加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梨园英秀》时,教者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动画,让他们说说从戏曲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我国京剧有哪些特点?视频能帮助学生感受京剧鲜明的特征,有“四大行当”,包括生、旦、净、丑等角色,其中“生”是指男性正面角色(除花脸、丑之外),有正义感的中老年男性是老生,清秀英俊的青少年男子是小生,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是武生,扮演儿童的是娃娃生;“旦”是女生正面角色,包括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等;“净”是相貌特异的男性人物;“丑”是喜剧角色,又分为文丑与武丑。有“四大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分别指喊嗓、念白、表演、形体动作。教师借助视频,能够增进学生对京剧这一国粹的认识,吸引学生沉浸其中去欣赏、感受。在学生初听歌曲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梨园英秀》这篇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戏曲创作运用了哪些素材?学生有了背景知识的支持,他们能充分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3.变单调为丰富,充分体悟情感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以听赏、表达为主,这样的欣赏形式显得单调,学生的体验也会浮于表面,不能主动沉浸于作品中。教师要借助华夏器乐、多媒体等辅助工具,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欣赏民族音乐,充分体悟其中的情感,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
比如在学习《喜洋洋》时,教者让学生欣赏音乐《喜洋洋》,说说音乐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学生再听音乐,师生选可以择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律动,感受音乐的情绪。教者提出问题:这段音乐有几个部分,在三听乐曲的基础上画出旋律线,分析乐曲段落,并留意乐曲中有哪些乐器的声音?学生听到了笛子、二胡等乐器的声音。教者提出问题:笛子的音色到底是怎样的?并为学生范奏江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感受笛子音色的特点。师生合奏二胡,让学生了解二胡音色,并交流演奏的感受。教者示范演奏民乐,给学生带来丰富多样的感受,能增加他们对民族音乐情感的体悟,能帮助他们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调动感官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体验,能让学生将欣赏民乐作品后的感受转化为参与实践的动力,能吸引学生融入作品中,运用自己的多重感受去体验作品,通过动耳听、动心悟、动脑思、动口说,学生能与民族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能收获愉悦的学习体验。
1.融入情感感知,调动情绪体验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中,学生如果缺乏情感投入,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去学习,就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调动他们的内在情感,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振,收获愉悦的学习体验。教师要运用图画、视频、动画等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沉浸感,从而能实现以情感促进体验的效果。一些民族作品所处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特定的历史,帮助学生体味乐曲中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教师要根据学生难以理解革命根据地人们欢庆胜利的心情,为他们创设教学情境:你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品尝美食的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飞速奔驰的高铁,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有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对这些幸福的生活,我们也要知道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烈们团结一致,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祖国的解放以及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师让学生观看女生齐唱的视频,看到人们庆祝革命胜利的场景,感受欢乐的气氛以及人们喜悦的心情,从而能主动融入情境中,用心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借助范唱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作品旋律,能丰富他们对音乐情绪的感知,增加对民族音乐作品特点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抒发情感,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获得愉悦的学习感受。
2.身体律动感知,体验音乐节奏
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律动来感知音乐旋律,从而能促进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让音乐课堂变得富有乐趣。
比如在学习《摇篮曲》时,每个学生都有在摇篮进入梦乡的经历,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温童年时的场景,让他们在模仿中感知声音的强弱。教者为学生呈现静夜月光图,播放《小宝宝睡着了》的音乐,让他们用肢体语言表演睡着的样子。教师为学生范唱歌曲,并与他们交流:这首歌是唱给谁听的?是谁唱给小宝宝听的?幼儿带着问题融入情境,能引发他们在熟悉的旋律中参与律动的热情。为增加学生的体验,教师用欢乐的调子再唱《小宝宝睡着了》的音乐,让他们说说自己的体验。学生感受到这首歌能让宝宝进入梦乡的法宝有:慢、温柔、平衡、甜美、连贯等等。教师为他们出示摇篮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如何去摆动摇篮?如何才能让小宝宝睡得更舒服些?这些问题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用自己的手模仿摇摇篮的动作,并用“嗨”给小宝宝唱摇篮曲,以身体律动去表现音乐的节奏,同时体验音乐律动所带来的愉悦。
3.手势体操感知,感受课堂乐趣
学生不仅能用身体律动感知音乐,还可以用“手舞足蹈”表达民族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这能调动学生的审美记忆,增进他们的审美体验。民族音乐作品节奏感强、旋律轻快,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简单易学、活泼欢快的曲子去体验旋律,获得愉悦的感受。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用手势做出相应的动作,能给学生带来欢快的感受,也能让他们的手指变得更加灵活,体验到手势体操所带来的快乐。
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创编出简单易学的手指舞,能让学生在感知旋律的基础上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三、互动增进体验,促进情感碰撞
教师要合理编排座位,以促进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在互动中增进学习体验,促进观点的融合、体验的分享与智慧的碰撞,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
1.合理编排座位,进行异质分组
U字形的互动弱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能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他们可以分享自己对民族音乐及传统文化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促进思想的碰撞,在互动交流中形成共识。教师按照他们的欣赏水平、接受能力、音乐知识等将他们异质分组,每组以4至6人为宜,他们围坐在一起,这样能便于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
2.成员探讨交流,形成深度理解
教师要针对重点处、疑点处引导学生合作探讨,表达自己的体验以及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引導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去讨论交流作品,形成创新的见解。
比如在学习《凤阳花鼓》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凤阳花鼓的图片,由一人击鼓,另一人唱小调,内容较为悲切,在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边唱花鼓边乞讨,因而凤阳花鼓成为乞讨的象征。如果你用一种颜色表达这首歌的情绪,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颜色?小组同学展开了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用灰色表达心情的悲伤,有的学生用黑色表达社会的黑暗,有的学生用棕黄表达环境的萧条……教师呈现改革开放后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凤阳花鼓也成为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在家遇喜事、接待宾客时热情演奏一番,营造欢快热烈的气氛。在今天如果你用颜色表示凤阳的变化,你会用什么颜色?经过讨论,大家意见达成一致,认为“红色”最恰当,表示今天凤阳的生活变得红红火火。在尝试演奏时,教师让小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合奏,其他的同学用拍手、跺脚等方式共同伴奏,并讨论:前奏、间奏的锣鼓点用什么打击乐比较合适?这首《凤阳花鼓》哪里可以加花?怎么加花?教者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小组长为每个组员分工任务,分别设计锣的节奏、小鼓的节奏、用笛子加花,每位同学将设计好的方案写在纸上,在设计好后再由全组一齐练习演奏。
3.采用游戏方式,获得愉悦体验
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生的好感,教师要顺应童心,以游戏方式优化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音乐知识,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教师要将民族音乐作品游戏化,将所学的知识点融入游戏之中,启迪学生的想象,增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
四、展示审美创造,提升审美素养
每个学生都是一名天生的探索者,教师要让学于生,为他们留下探索、模仿、感悟、表现的空间,唤醒他们的音乐细胞,点亮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在探索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1.搭建课堂舞台
课堂的讲台也是小舞台,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融入音乐去分配任务、扮演角色,感受音乐的旋律,促进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增加学生对音乐作品中传统文化习俗与风土人情的了解。学生在探究中动手操作、动口表达,让音乐课堂变得富有活力。
比如在学习《我们祖家是歌乡》时,教师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及代表台湾高山族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对歌曲及图片的欣赏你能猜出这是哪一个民族?教师向学生介绍高山族的一些资料,并提出问题:你对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多少?教师以问题吸引学生探索高山族知识的兴趣,为后面的深入探索做铺垫。教师让学生欣赏台湾的地理风光、风俗人情的图片,了解高山族的知识。教师范唱、学生哼唱,交流歌曲的速度及情绪,感受音乐作品的旋律特点。教师为学生补充《阿里山的姑娘》《站在高岗上》等歌曲,引导学生进行台湾高山族杵乐表演,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课堂是学生探究的舞台,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听、演、唱,提升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
2.小剧场
小剧场相对于小舞台而言,参加的人数更多、故事性更强、情绪更丰富,教师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角色,融入自己的理解去表现音乐的情绪。小剧场形式多样,能让课堂气氛变得热闹非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跃跃欲试,学生会一个个主动走上讲台去模仿人物、表现动物的形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乐于探索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开展愉悦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让他们获得愉悦的沉浸式体验,从而构建精彩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 陶侃《沉浸理论理论下的虚拟交互与学习探究——兼论成人学习者“学习内存”的拓展》,《学习论坛》2009年第1期。
[2] 丁锐《音乐欣赏课培育小学生美好心灵之法》,《吉林教育》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