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从校园到社会过渡的关键平台,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教学义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不可撼动的作用。本文立足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基本内涵,从大学思政教育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校园文化实践育人这三方面讨论其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思政教育;职业价值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其中也包含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这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生涯选择上的最直观体现。如果能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思政要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为大学生后续的职业选择及职业规划奠定基础[2]。高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思想政治领域。总而言之,在高等教育中持续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对于帮助大学生尽快树立明确而长远的职业观和提升职业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思政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功利化
社会思潮是指代表了一定阶级利益诉求的某种社会意识,其目的是要得到一定社会群体的广泛认
可[3]。社会思潮在形成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容易被群众和人民所接纳,到了这个阶段,社会力量和社会思潮就会形成引导行为行动的精神力量[4]。在当代经济发展环境下,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群体需要接受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难以辨别的社会思潮。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校园中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后续的择业观念以及个人发展观念[5]。
1.2 思政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实践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力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关键意义和重要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培育当代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其次是将爱国思想和无私奉献精神融入教育内容之中;最后是进一步提升青年群体的法治观念和爱国观念[6]。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是否能做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甚至在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践行中产生持续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体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初期发展,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初入社会,往往会陷入迷茫和无助之中,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些情况反映出目前部分高校开展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不够紧密,使青年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这些均体现了大学思政教育多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而没有达到理想的实践
效果。
2 思政教育与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塑造的关系
2.1 思政教育与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塑造的逻辑统一
2.1.1 是当代大学生塑造职业观的理论源泉
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道德基础,并且为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持续提供核心理论支撑。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社会发展观与价值观,进而引导大学生在思想上理解职业价值观的塑造在个人一生发展中的社会价值体现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方面的深刻内涵。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从大学生个人成长规律和大学生涯发展的特点着手,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提升他们的个人思想品德,让他们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为提高个人思想境界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而这恰恰是支撑当代青年树立职业价值观所需要的永恒信念和持久力量[7]。
2.1.2 为大学生塑造职业价值观提供引领
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弘扬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理念指引大学生作出合理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当下一些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偏差,功利化、不诚信现象频出,究其根源是青年学生群体中存在主流价值观的消解、缺失与错位。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正确的思想引领和协助,可以帮助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及时纠正大学生的错误判断与消极思想。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在诸多层面,思政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国家的实际需求,培养符合时代标准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让个人的发展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思想,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體凝聚力和思想认知层次。
2.1.3 为大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
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处在深刻变化阶段,大学生思想空间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受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人原有的价值观念出现歪曲和错误。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压迫和市场环境的挤压,让一些大学生出现了自我认知偏差,他们的价值体系呈现出碎片化和模糊化的趋势,这十分不利于这些大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塑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教育理念中融入时代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避免因为价值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加强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同感以及对于社会的归属感,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树立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支撑。
2.2 树立良好职业价值观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
2.2.1 远大职业规划是践行思政教育的有效实现形式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任务就是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思想信念的成长,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理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实践育人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念,使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在个人能力及思想境界方面取得突破。高校作为青年学生从校园生活进入社会环境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对人才的培养上责任重大。高校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现象,而离开实践去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高校工作者必须在大学生离开校园之前进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形成更加正确的职业观念和道德观念,这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科学的思想观念与坚定的思想信念将支撑青年学生从学生时代一直到社会工作实践,从精神的角度鼓舞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报国,从思维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面对社会以及生活中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制订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2.2.2 有序就业形势是践行思政教育的应然表现
大学生能否有序且有效地就业是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基本体现,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保证社会发展及人才供给的稳定性。因此,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制订职业规划,建立职业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念和思想政治观念,为国家培养一批符合时代标准,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优质大学生群体[8]。
3 思政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塑造正确职业观
3.1 确立思政育人的主导作用
思政教育、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要渠道,因此在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思政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导性特征,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使学生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担当;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价值的达成过程紧密结合,让大学生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增强社会归属
感[9]。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激发个人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教育的指导作用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课程可以以思政教育为指导,围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等方面深挖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掌握职业生涯与人生规划的关系,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通过“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将德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思政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课程思政实施的准确性和成效性,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为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打下基础。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如在课堂上添加主题辩论环节,将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引入课堂进行讨论,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将日常所学运用到课堂活动中,有助于学生理解立德树人的深层内涵。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开展系统化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就业形势,并延续到他们未来的人生规划。
3.3 增强校园文化的实践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生活是大学生为追求精神愉悦而开展的求知与审美类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功能,进而慢慢瓦解那些错误的、消极的思想观念;通过思政教育规范校园文化的正向引导功能,将主流价值理念渗透大学生文化生活中;通过思政教育指导校园文化实践育人,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理论学习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得到运用。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社会、探索客观世界,在实践中认清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缺陷,有助于他们在机遇与挑战来临时更好地把握和应对。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高校要将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与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中的精髓相结合,通过文化创新和文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10]。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就业率未能呈正比例增长,有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其实这与其未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关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其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整合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建立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 人民日报,2014-05-05(01).
[2]王宇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J]. 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9):116-117.
[3]伍廉松.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2):94-98.
[4]万美容. 试论当代青年与社会思潮的互动作用[J]. 青年研究,1999(6):13-16,28.
[5]胡昌林.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法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9):178-179.
[6]崔楠,宫珊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路径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1):79-83.
[7]马洪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J]. 吉林廣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5):37-39.
[8]沈庆斌,黄国辉,梁艳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2):194-169.
[9]江胜锋.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探讨[J]. 实习就业导航,2019(10):149-151.
[10]姜汇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立德树人教育[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81-85.
[项目名称]山西能源学院2021年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2113)。
[作者简介]田冀,女,山西晋中人,山西能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