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3-08-20 09:58:22柳小强
关键词:中华初中语文传统

柳小强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也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优化改革,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则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此阶段让学生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其人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学生道德观念的逐步养成,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相关人才的培养。本文在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优秀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并且为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14

新《课标》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还能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更加浓厚的爱国情怀。但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针对传统文化的渗入还处在浮于形式的阶段,很多学生对于课本中和课文中的文化内涵仍然不能完全了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形成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學生树立远大抱负

当前,很多中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有的中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尊重、不友好的言行举止;有的中学生甚至还会对自己的国家产生盲目自卑、仇恨心理等。这些不良思想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西方思想与流行文化的盛行之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足造成的。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经过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沉淀,已成为帮助学生走出人生困境,树立远大抱负的丰富养料。如可以借助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孔子等人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进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可以借助《论语》中孔子关于教育、学习的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好学上进的良好习惯。此外,还可以借助古代诗词及文学名著中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优势。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的思想与文化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洪流传入中国,很多学生热衷于追捧西方的流行文化,对于欧美的文化著作与历史人物往往有充分了解,而对于本土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长此以往学生会在脑海中形成“西方文化优于中华文化”的错误观念,这将会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已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于传承、弘扬、保护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只有被大众所了解与接受,并且内化为大众的思想品格,外化为日常行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初中是青少年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生也是更容易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并自觉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群体,而语文学科又是初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之间的推广,并在此过程中注入新的内涵,使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1.传统文化走入初中课堂的模式单一

当前初中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主要来源仍是课本,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目的仍然停留在应付考试的阶段,书本以外几乎很难看到传统文化以其他形式体现出来,而教师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同样是基于教科书当中的课文,没有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内容,教师在讲解文言文与古诗词的过程中,仍是按照重点与难点字词翻译的方法来进行讲解,没有进行相关字词成语背后所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得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而学生死记硬背也就不能再去探究知识背后的意义。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在班级里形成传统文化氛围,长此以往会在学生与家长之间产生这样的误区:想要学好传统文化只需要会背诵古诗词与文言文,会翻译简单的字词,提升卷面上的成绩即可,而不需要探求传统文化知识背后的精神内涵,也不需要考虑传统文化知识对于自身的作用,这将会导致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入存在瓶颈,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需要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班级传统文化氛围。

2.对工具书过度依赖

文言文字词理解与成语翻译的工具书是初中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提高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当中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为学生的语文考试提供了有效帮助,善于使用工具书的学生往往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成绩。但是当前初中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对工具书过度依赖的情况,由于工具书所具有的方便性,学生在使用的时候几乎不用自己思考,只需要动动手指进行翻阅就可以获得有关传统文化知识题目的答案。这样在阅读文言文与古诗词的过程中,当遇到难以理解的生字词时,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联系整篇文章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进行深入思考,而是通过简单的文言文字词翻译工具书进行字词含义的查阅,当学习完整篇文章以后学生仅仅对整篇文言文或古诗词的字面含义产生了较为粗浅的掌握,而对于其主旨内涵与文化精神则没有进行梳理与理解。

工具书的使用确实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但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不能过度依赖工具书,学生与教师不应该把工具书视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简便方法,而是要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与古诗词背后的文化背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主旨。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以文化背景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要以这些文章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描写的一篇渔夫误入世外桃源,深入体验桃花源安宁祥和,自由平等生活的文章,体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是一个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的时代,而他作为归隐田园派的代表人物,对当时的社会有着诸多不满,这也体现在了他所创作的文章当中。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班级多媒体播放有关《桃花源记》的视频,并结合文本内容播放“入桃源”“桃源内的安宁与祥和”“渔夫报官寻找桃花源”等视频片段,让学生被视频中所表现的世外桃源景象所吸引。

学生被这些画面深深吸引后便能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更为投入,对于教师所提的各种问题回答积极性更高。而且在这些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作者想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幸福美满,没有饥荒与战乱的大同社会的心情,会更加深入思考陶渊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便得到了激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想要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并且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2.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一部教材的出版需要经过众多专家的多轮论证与仔细审阅,因此,教材中所收录的传统文化内容往往经过历史的沉淀仍然能够在当今时代体现自身的价值,并且教材的内容往往与初中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相适应。因此,教材是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所不可缺少的来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更强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舍本逐末,忽视教材内容过度进行教学延伸,这不利于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整本教材的内容设置和体系结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教师可以从《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品中挖掘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论语》,通过诵读、翻译等方式体会它的魅力,同时对课文中的重点文字词进行相应翻译。让学生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孔子想要表达的思想抱负。同时向学生们介绍春秋时期相关的礼仪文化知识,了解《论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初中语文教师要以课文为基础,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系统理解。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安排情景剧让学生代入角色进行表演,教师可以在讲解第一堂课后进行情景剧的组织与排练工作,因为此阶段学生已经对有关角色内容形成了初步认识与了解,通过表演情景剧,学生不仅能够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能通过课外排练,查阅资料,获得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加深对于所学内容的了解,并且通过实际体验来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感知。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处于中心位置,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要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适当的角色互换,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把课堂的主体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上台进行相关的文章讲解。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其身边及时纠错与指导。让学生自己讲解课文,一方面可以带动学生深入了解整篇课文的文化背景与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使其他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新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讲解完课文的内容之后需进行适当补充,以此来充实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且提高对文言文与古诗词的阅读能力与赏析能力。比如,在讲授《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赏析,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中華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岳阳楼记》中表达爱国情感的词句来回答问题。

4.以课堂延伸为辅助,提升学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精髓所在。教师要不断延伸课堂教学,通过课堂延伸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初中生所面临的升学压力与高中阶段相比较小,所以在初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当中,当有关条件符合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课文中提到的传统文化遗迹进行真实体验,在体验中进行相应的教学,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如在学习《醉翁亭记》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中的亭子内,让学生实际接触大自然来感受当时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以便于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深入了解。当条件不具备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幻灯片的形式来向学生进行展示。教师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必须以传统文化知识传播为中心,只有以传统文化知识为中心进行相应的课外延伸,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能力与文章的理解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堂延伸时间,使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要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面临着传统文化走入初中课堂的模式单一、对工具书的过度依赖等诸多问题,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更强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多措并举,推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持续有效渗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发展,并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刘正《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当代教育》2014年第4期。

[2] 梁丽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汉字文化》2019年第6期。

[3] 毛文平《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校园》2016年第6期。

[4] 李培《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性》,《新课程研究》201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中华初中语文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