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3-08-20 09:58:22蔡玲玲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

蔡玲玲

摘 要: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对基础知识的多元化讲解,同时也需要重视为学生渗透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在拓宽教学范围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让他们在形成民族精神的前提下获得全面成长。基于此,教师需要在了解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要性的前提下,深度挖掘古诗文元素、创设情境、拓展分析、实践检验、活动延展,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12

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学科肩负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对基础知识进行细致、准确的讲解,还应该对课文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深入解析,让学生在课上时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对所学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内化所学并走向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转换自身的传统思想,尽可能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打造出适宜的语文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育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民族自信心增强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通过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些文化内容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身处现代社会的新青年不仅要了解传统文化,还需要基于此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从而在浓厚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驱动下促进我国文化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借助教材中已有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文化教学、道德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状态下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聚成的智慧结晶,继而产生民族意识,最终自然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个人素养的提升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优秀的文学知识、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历史中的一个个人物和事件都代表着文化形成的不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这些熠熠生辉的伟人、民族英雄、平凡人物展开深度教学,分析相关事件、典故,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感知,他们会联系实际生活主动找出自己不足之处,基于待改进的点改变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在端正思想态度的前提下坚定意志品质,久而久之实现个人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正确价值观形成

当前阶段全世界都将文化传播视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其他国家的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特殊的形式传进中国,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生对一切未知都充满好奇,他们很容易被外来价值观影响,不能准确地辨别信息,不能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加入让教学更加多元化,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探索、交流感知等多种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明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久而久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一)古诗文深挖掘,自然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个有效渠道,在短而精炼的古诗文学习,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他们在自主朗读、深入解读、实践交流中能够逐渐体会到诗文的核心思想,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结合时代背景、故事背景分析作者想要借助这些简单文字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不仅要对难懂的词进行解析、逐句翻译诗文,同时还应该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与他们合作完成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代表的深意的解析,从而了解不同文化体系下古诗文的意义。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将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1.导入

基于“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写枝头绽放的花朵”这一主题引出课堂内容,如“你都想到了哪些诗人、词人?”“那你又知道这些人中有谁更愿意写落花吗?”由此带领同学们去朗读《己亥杂诗》,引出“龚自珍”并对他进行介绍,在交代诗人生活时代背景时能自然对“己”和“亥”两个字进行解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本文的情感主基调。

2.解析

对诗文内容进行逐句分析,其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两句交代了故事背景(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一挥感觉人在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重在抒情,诗人即便脱离官场,依然愿意关心国家命运,并且始终不忘报国之志,展现出一腔热情。

3.悟其情

教师设置“诗人为什么辞官回家?”“辞官后的诗人产生了怎样的复杂情感?”“诗人离开京师,是否从此不关心国家命运?”等问题,这样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從传统文化体系中理解爱国主义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还能在文化学习中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用宽广的胸怀来解决事情,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创设生动情境,身临其境感知认证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一切未知的东西都充满好奇心,在探究欲的驱动下他们愿意主动去参与各项活动,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这一特点的前提下转换教学形式,让枯燥的知识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教师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后,能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情境的创设任务,利用这种方式将语言知识教学具象化、让传统文化解读多元化,以此来帮助学生完善思维体系、形成丰富的思想观念。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还能激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愿意接受新知识、新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传统文化,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释放潜能,最终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电视剧《王屋山下的传说》片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真实的画面来展示愚公胸怀大志、不惧困难搬走两座大山的精神,这样一来学生自然愿意去主动学习文章,基于此,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出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愚公、愚公妻子、邻人之孀妻弱子、智叟、操蛇之神、天帝,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愿意主动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把握人物、领悟寓意,完成对课件中“相关语句”“态度分析”两部分空白的填写任务。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能帮助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感知进入学习状态,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理解,对其衍生出的文化知识、传统美德进行重点记忆,从而保证学生在喜爱语文学习的前提下获得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引进拓展资料,促进文化知识积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对教材文章进行讲解,而是需要基于主题思想利用更多传统文化知识辅助教学,一方面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可以在多元化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保证他们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能借助这些或生动、或有趣的传统文化资料激活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让他们对文化传承的意义产生深刻认知,以此为基础逐渐端正思想,愿意主动探究知识背后的奥秘,同时也能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中华传统文化让人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在深层次的阅读、多元化的累积中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單元中《孟子》三章的教学为例,教师想要帮助学生读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篇文章,可以引进丰富的资料来助力学生阅读,包括对孟子本人以及《孟子》的介绍,并强调“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对中国国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对这三篇文章进行深度讲解,用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来引出主题,将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完美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治国理念就是反对不义战争、重视人民的作用、在“仁爱”与“王道”的思想基础上呼吁统治者用“仁心”治国,这样学生能对文章进行解读,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深化对主题思想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为帮助学生内化所学,可以继续利用唐太宗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以及雍正“施仁政,察民情,顺民意,得民心”的做法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帮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累积更多素材,在深化主题认知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素养的不断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自然解读传统美德

对于初中生而言,如果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单一讲解、枯燥翻译与问答的形式构建语文课堂,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甚至是抵触情绪,因此,教师一定要重点改善教学氛围,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填充课堂,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际、自我展示的平台,从而让他们可以真正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来解读知识,实现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文化感知能力的提升。

传统文化的解读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才能理解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深刻内涵,不同于形式化的记忆,在实践探究中学生会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能在了解他人观点时产生不一样的感知,真正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感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精神思想,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同时,教师也可以围绕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来组织实践活动,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鼓励学生表演、辩论、合作交流,让德育得到更好的落实,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例如,教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中《背影》一课时,教师在课内模拟表演活动,还原月台中父子俩的对话和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突出“父爱”这一主题,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讲解《枣核》《晏子使楚》时,同样可以借助实践表演的方式来理解“爱国情怀”,通过实践交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和“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借助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将文中提到的情境还原,这样一来能帮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江南水乡的风俗、民情,由此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正式进行课文研读前,学生能主动回忆自己的生活,并且在主题交流活动中,与教师、同学分享自己对故乡民俗文化的解读,基于此项活动来展开对课文的研究,在了解文章写作手法的前提下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让他们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五)课外延伸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不应该让传统文化渗透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课内外的教学相连接,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认知的常态,只有不再将语文知识学习和文化探索视为一种被动的任务,学生才能放松身心,用心去感知、用真情去感悟。初中时期的学生稚气还未完全消失,依旧保留了爱探索、爱实践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仅要丰富课内活动形式,还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集体性课外活动中,不仅要鼓励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同时还能让所有人都无形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能产生对文化知识深度理解的满足感,从而愿意以更认真的态度参与后续活动,让他们的语文学习更高效,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教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后,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两类活动:

1.演讲竞赛

教师基于文章内容归纳出演讲的三个主题“非淡泊无以明志”“时再也不来”“鸿鹄之心不为徒”,要求同学们自己根据对语言文字和传统化的理解完成立论——整理——编写——审查——成稿全过程,创作出演讲稿,由此来抒发自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直观感受。同时,演讲竞赛还能激发学生的胜负欲,让他们获取学习的动力,为了在比赛中取得成功,同学们愿意查询更多资料来完成论证部分,优化自己的演讲稿,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储备,在准备竞赛、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获得文化素养的发展。

2.辩论赛

以“学VS思”为主题在课后开展辩论比赛,一方观点为“学重于思”,另一方则为“思重于学”,教师不强制要求学生,让他们追随本心自由选择观点,他们都能从两个方向思考问题,支持“学重于思”的一方认为不能在空想中学习,只有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才能“越想越通”,否则会陷入死胡同,难以在艰苦学习中产生进步,学习的有效性始终难以提升(此时他们可以用诗人杜甫为例来说明观点,引出他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多学的重要性,在量变的基础上产生质变);而认为“思重于学”的一方则认为学的越多疑问也就越多,结果则会更加迷惘,那么就始终难以发展智慧,所以一定要多思考、多讨论才能获得学习的进步。

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会查阅很多资料,了解更多“学思”方面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在教育改革形势下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优化、创新,力求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同时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培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历史性的优势,在对诗词、古文、寓言故事等多种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后,在课内组织多样的文化解析、探索活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在形成情感认知的前提下获得价值观的培养,在高效学习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璐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究分析》,《汉字文化》2021年第24期。

[2] 陈星、孙永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2期。

[3] 张胜林《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10期。

[4] 许玲玲《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