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言动词重叠形式的叠置与变异

2023-08-20 09:58王丽娟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变异

王丽娟

摘 要:南京方言属江淮官话洪巢片,体现出南北方言的过渡性,既有官话的典型特征,又有吴语成分的遗留。本文考察了南京方言动词重叠形式“VVVV”与“V倒V倒”的叠置与变异现象,认为其形成原因为官话层与吴语底层在共时层面的竞争,并结合方言历史演变与共时变异的情况,得出南京方言向北方官话、普通话靠拢的结论,预测源于官话的“V倒V倒”会渐次取代吴语底层的“VVVV”。

关键词:南京方言 动词重叠 叠置 变异

语言是一个“有序异质”系统,语音、词汇、语法各层面都存在叠置与变异现象。汉语方言学界对语音的叠置与变异现象关注已久,已具备成熟的研究范式,而对语法层面的叠置与变异研究相对还不完善。[1]近20年来,方言语法叠置研究着重关注具体语法形式的叠置现象,对于动词重叠形式在方言中的叠置亦有涉及,如通过吴语多种动词重叠形式的叠置与分布状况推测古吴语的北界[2]、研究分析晋语与西部官话中短时貌“VV”重叠式与其他语法形式的叠置现象及其成因[3]。前人多从描写叠置现象入手研究,通过与周边方言比较,结合历史变迁,探寻各种叠置形式的不同历史来源,分析方言的接触演变关系。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聚焦各种形式的共时变异研究却少有涉及。

南京方言(指南京老城区的方言)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代表方言之一,其南端与吴语交界,动词重叠形式丰富。本文以南京方言两种同义异构的动词重叠形式“V倒V倒”和“VVVV”为切入点,描写并分析两种形式在句法语义上的叠置现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调查其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的使用情况,解释其共时变异原因,最后预测两种形式竞争和演化的趋势。

文中所列方言例句均来自笔者的田野调查,普通话例句为笔者自拟。

一、“VVVV”和“V倒V倒”的叠置表现

南京方言动词重叠式“VVVV”和“V倒V倒”基本可互换,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一)构成条件与句法功能

“VVVV”与“V倒V倒”中的动词V为单音节动词,V具有[+持续][+动态]的语义特征。双音节动词、非动态动词或不可持续动态动词不能进入这两种动词重叠结构。如:

a. 讲倒讲倒/讲讲讲讲 走倒走倒/走走走走

看倒看倒/看看看看

b. *商量倒商量倒/*商量商量商量商量 *学习倒学习倒/*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是倒是倒/*是是是是 *像倒像倒/*像像像像  *能倒能倒/*能能能能

上述例子,a组动词都可以进入这两种动词重叠结构;b组动词均不可以。b组动词,“商量”“学习”是双音节动词;其他动词是非动态动词或不可持续动态动词,如“是”为判断动词、“像”为关系动词、“能”为能愿动词,这些动词不能构成“VVVV”与“V倒V倒”形式。

“VVVV”与“V倒V倒”在句中只能充当依附小句(dependent clause)[4]的谓语,不能单独成句,其小句后必须有另一小句,该句式可概括为“V倒V倒/VVVV,S”。整个句子表示的语义为动作V持续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如:

例1  a. 两个人讲倒讲倒/讲讲讲讲,吵起来了。

b. *两个人讲倒讲倒/讲讲讲讲。

例2  a. 她想倒想倒/想想想想,突然哭起来了。

b. *她想倒想倒/想想想想。

例3  a. 字写倒写倒/写写写写就歪得了歪了。

b. *字写倒写倒/写写写写。

例4  a. 酒喝倒喝倒/喝喝喝喝,两个人话就多起来了。

b. *酒喝倒喝倒/喝喝喝喝。

两种动词重叠结构的句法特征一致:首先,不能充当独立小句的谓语,如果后一小句S删除,句子都不能成立,如上述例子的b句。其次,句法组合能力不强,尤其是动词后成分,如补语、宾语基本不出现在其后,形式简单的宾语(通常为光杆名词)需提前到句首作为话题,如例(3)和例(4)的a句,而复杂宾语不可出现在重叠结构的前后。最后,后面的S不能为光杆动词,通常为动补短语,句末常有表示新情况的语气词(类似普通话的“了2”)共现。

(二)语法意义与篇章功能

“VVVV”和“V倒V倒”表示的语法意义为动作的持续反复。动词重叠表示持续反复的语义具有跨语言的特点,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形式上的重复是对应认知域中概念的重复。[5]动作的反复持续在时间轴上延续,在量性特征上显示出量增的特点,数量越多,形式越多,体现了语言的象似性。

在句子“V倒V倒/VVVV,S”中,“VVVV”与“V倒V倒”所在小句是从句,S是主句。方梅指出复句中通常主句为前景,表达事件过程;从句为背景,表达时间、条件、伴随状态等。[6]“VVVV”与“V倒V倒”表示动作持续反复进行,动作V先于后一小句的事件发生,表示背景条件,是“旧信息”;后一小句,即主句,陈述的事件则是“新信息”。前一小句和后一小句的逻辑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S是动作V持续进行自然会发生的结果,另一种为S表示的是与动作V完全相对的或意料之外的事件。如:

例5  爬倒爬倒/爬爬爬爬,就到山顶了。

例6  走倒走倒/走走走走,天就黑得了天就黑了。

例7  雨下倒下倒/下下下下,突然出太阳了。

例8  她笑倒笑倒/笑笑笑笑,又突然哭起来了,也不晓得知道怎么回事。

例5和例6属于第一种情况,“到山顶”是“爬”的自然結果,一直“走”然后“天黑了”也是比较自然的情况。例7和例8属于第二种情况,“下雨”时“出太阳”“笑”的时候又“哭了”在逻辑上是相对关系,因此第二种情况下,句中主句S前通常有副词“突然”,表示一种意外发生。但是无论哪种情况,主句的动作V持续反复进行一段时间后均发生了新事件。

体范畴的类型与信息属性有对应关系,完整体倾向于表达前景信息,非完整体多用于表示背景事件信息。这种对应关系具有跨语言的共性。[7]“VVVV”与“V倒V倒”基本的语法意义为反复持续,具有非完整体的特性,在篇章中多承担表示背景信息的功能。

由此看来,南京方言“VVVV”与“V倒V倒”的语义语用特征具有相同的认知基础,二者的句法功能也相同,故而形成了叠置。

不仅南京方言中存在这两种动词重叠结构的叠置,江淮官话其他方言也有相似情况。

例9  江苏淮安:她唱着唱着/唱唱唱唱,一下头哭得了突然哭起来了。

例10  江苏江都:小伢子小孩子走倒走倒/走著走著/走走走走,跌了一跟头。

例11  安徽安庆:她想着想着/想想想想,睏着了睡着了。

例12  安徽巢湖:坐着坐着/坐坐坐坐就犯困了。

例13  安徽滁州:两个人看着看着/看看看看,吵起来了。

例14  安徽当涂:他讲个讲个/讲讲讲讲,就哭起来个哭起来了。

例15  安徽六安:他喝着喝着/喝喝喝喝,就喝醉掉了喝醉了。

以上方言的叠置现象与南京方言是一致的。南京方言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其叠置现象具有代表性,对其成因的研究对上述方言也具有解释力。

二、“VVVV”与“V倒V倒”变异与竞争

(一) “V倒V倒”与“VVVV”的使用情况

受语言经济性原则制约,叠置的语言单位会形成竞争。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滚雪球的方式对87位南京受访者展开调查。问卷用来搜集调查对象背景信息以及动词重叠形式的使用倾向。访谈选取了其中15位受访者,主要询问他们对某种变式的态度以及有无其他表达方式,如“(电视)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南京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说,有没有其他说法等。文章使用SPSS26.0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动词重叠形式的选用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

87位调查对象对常用语言形式的选择,按照年龄段和性别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SPSS统计结果显示p=0.626>0.05,即年龄与性别因素都与语言形式的选用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从性别看,女性与男性对两种重叠形式的选用总体一致,都更常用“V倒V倒”,但是女性选择两种形式都较常用的比例为14%,明显高于男性的3%,表现出女性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度较高,更具包容性。从年龄看,不同年龄段都倾向于选择“V倒V倒”。虽然年龄段不具有显著差异,但统计结果显示老年组选择“VVVV”更常用的比例为24%,明显高于中年和青少年组。接受访谈的15位调查对象表示,从他们的语感来看,老南京人说“VVVV”得更多,其中2位青少年明确表示爷爷奶奶更喜欢说“VVVV”。不过,青少年组“VVVV”的使用频率高于中年组,这一反常现象可能与青少年的成长经历相关。由于青少年在幼时可能与祖辈相处时间较长,因此方言使用与老年组一致性高。丁存越在南京儿化音年龄差异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类似现象。[8]

样本总体统计结果显示,75%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使用“V倒V倒”式,而选择“VVVV”的只占16%,“V倒V倒”在竞争中已经占据了明显优势,这是为什么呢?

(二)成因分析

南京方言“V倒V倒”和“VVVV”的叠置与变异,是由不同来源的语言成分在共时层面上共存竞争而形成的。

1. 吴语底层遗留的“VVVV”

“VVVV”在普通话中不使用,笔者搜索了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现代汉语)未发现用例。汉语方言中,“VVVV”见于江淮官话、吴语、徽语、闽语、客家话中,在江淮官话、吴语、徽语中尤为常见。江淮官话、吴语与徽语在地理上连成一片,“VVVV”的使用显示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从历史看,苏皖的江淮官话和徽语均具有吴语底层,多位学者曾从不同方面做出论证。[9-12]“VVVV”最大的连片分布带就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同为江淮官话的湖北黄孝片方言,就没有成片分布的区域,其他官话方言更是如此。且该形式在官话历史文献中也鲜有记载,故南京方言中的“VVVV”应是吴语底层的遗留。

2. 源于官话层的“V倒V倒”

南京方言的“V倒V倒”与普通话的“V着V着”有平行对应关系。“着”是普通话的持续体标记,“倒”是南京方言的“持续体标记”。“V倒V倒”与“V着V着”的句法功能与语法意义相同,如:

例16  a. 南京话:电视看倒看倒就睡着了。

b. 普通话:电视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例17  a. 南京话:他吃倒吃倒,突然叹了口气。

b. 普通话:他吃着吃着,突然叹了口气。

例18  a. 南京话:车子开倒开倒,油没得了没有了。

b. 普通话:汽车开着开着,没油了。

“V着V着”式普遍存在于汉语方言中,而吴语较为少见。[13]从历史发展和语言接触角度分析,苏皖的江淮官话区与北方官话区,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人口流动方面,接触都很频繁。就南京而言,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北人南迁,如魏晋时期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等,来自北方的官话人口大规模流入。南京地区的方言原为吴语,但是随着人口变动,吴语底层不断受到北方官话的侵蚀从而融入北方官话的各种语言形式。结合“V着V着”式在官话方言中普遍使用,而吴语中很少见的分布格局,可以推断,南京方言的“V倒V倒”应源于官话。

综上,“VVVV”是吴语底层的留存,应为南京方言较早的层次,“V倒V倒”源自官话层,是较新的层次。来源不同的两种形式在南京方言中形成疊置,而官话方言长期以来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共同语是顶层语言,具有权威性,会对方言的各个层面都产生影响。[14]因此调查显示目前“V倒V倒”式在南京方言中更占优势,而老派用“VVVV”的比例更高一些,符合年龄越大越倾向于使用较早的语言形式的语言演变规律,可以印证“VVVV”为更老的层次。

三、“V倒V倒”与“VVVV”的演化趋势

两种叠置的语言形式势必造成语言系统的冗余,二者竞争的结果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二者出现功能分化,在句法、语义或语用层面产生差异,从而双双得以保留在语言系统中;另一种是一种形式强势发展,逐渐取代另一种形式。从南京方言“V倒V倒”与“VVVV”的使用状况看,无论是从年龄方面还是从总体使用人口方面,“V倒V倒”都是强势发展,逐渐取代“VVVV”。这与“官话南进”的汉语方言演进历史相吻合。此外,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汉语各方言都有在语音、词汇、语法各层面向普通话靠拢的显著趋势,南京方言不可能成为例外。实际上,南京作为经济发达的城市,这种趋势出现得更早。[15]

在访谈中,笔者还发现有3位被调查者会使用“V着V着”式,其中1位为中年,2位为青少年。2位青少年表示,在学校里和同学说话时会用“V着V着”(发音用南京话),在家里和长辈仍用“V倒V倒”。“V着V着”是直接借用普通话的重叠形式,而非相同结构融入方言成分的“V倒V倒”,这一现象是方言向普通话的进一步靠拢。但是这种“V着V着”式是否算作南京话呢?未来城市生活中方言的可能发展轨迹为:地道方言→普通地方话→杂糅地方话→新方言[16],这种发展轨迹必定在语音、词汇、语法层面有所表现。微观层面变化的程度如何与发展的四个阶段相匹配?比如所谓的“新方言”如何从微观层面加以界定,它与“杂糅地方话”如何区别,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保亚.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 袁毓林,王健. 吴语的动词重叠式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从几种语法格式的分布地域看古吴语的北界[C]. 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2003.

[3] 邢向东. 晋语和西部官话中表短时貌的语法手段[J]. 中国语文,2021(4):441-455,511.

[4] Payne, Thomas E. Describing Morphosyntax:A Guide for Field Linguist[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80.

[6] 方梅. 汉语篇章语法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7] 王芳. 重叠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D]. 天津:南开大学,2012.

[8] 丁存越. 南京城市方言儿化音变异的实证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5(3):49-57.

[9] 赵元任. 绩溪岭北音系[M]//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 丁邦新. 如皋方言的音韵[J].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6(下册):573-635.

[11] 顾黔. 通泰方言音韵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 趙日新.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J]. 方言,2008(4):361-368.

[13] 罗自群.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4] 游汝杰. 吴语语法的历史层次叠置[J]. 语言研究集刊,2005(0):30-53,393-394.

[15] 鲍明炜. 六十年来南京方音向普通话靠拢情况的考察[J]. 中国语文,1980(4):241-245.

[16] 王玲. 城市化进程中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语言适应行为研究:以合肥、南京和北京三地为例[J]. 语言文字应用,2012(1):75-8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语言接触视角下城市青少年的方言使用与变异研究——以沪宁杭为例”(17YJC740084)。

猜你喜欢
变异
新型冠状病毒关切变异株的研究进展
变异危机
变异
大型水利枢纽下游水沙变异特征
制造趣味物种变异
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
术语的变异问题
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