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受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度探索
——基于教育学三维视角

2023-08-20 17:11:19成都中医药大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资助精准育人

成都中医药大学 龚 洁 刘 畅 孔 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优先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依据《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把资助工作的重心从“民生”向“育人”迁移,从“物质帮扶”向“思想政治教育”前移,培养“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四优学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一、对高校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一)资助育人工作内涵和外延的要求

目前,高校受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吸引了很多的关注和研究。针对精准育人,首先,主要集中在对精准资助的意义、路径和模式进行探索;其次,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和工作路径。针对资助育人,主要是研究受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整体性思考和研究。因此,把教育学逻辑链上三元素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包含于最终目标之中,就是把受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同高校育人工作有机统一起来。

(二)受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有待提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原则规范、体系高度一致的特点,但因被教育对象经验、生活情境与其深度分化的不同,教育效果难以统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想要精准化实施,就需在教育规律的标准下探索精准路径。用“精准”思维推进受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二、精准思想政治工作设计

作者选取某高校被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制作《受助学生成长需求表》,发出1846份问卷,回收1362份,每题有效填写共1362人次,量表有效。问卷从个人学业、心理、道德、发展等几个层面探讨受助学生价值观,界定了教育内容、介质,明确了研究路径和方向。

(一)学生成长成才内生动力的来源

针对家庭现有的经济困难情况,89.28%的被调查学生认同父母的付出,愿意通过自己改变现状;98.53%的学生对未来有规划;62.63%的学生认为学习生活充实;74.89%的学生课余时间用于学习和科研。数据表明受助学生积极向上、未来可期。同时,我们也注意到,80.4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压力来源主要是学业,他们也希望在个人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有所提高;关于接受大学教育,44.35%的学生期望在专业上有所成就,37.81%的学生希望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因此,通过加强受助学生智力维度能力素养的培养,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学生渴求成才的内生动力。

(二)“知行合一”的思想教育引领

在调研中,仅48.38%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学生认同在道德素养上需要进一步加强。99%的学生表示会参加学校活动,且社会实践和人文讲座是他们更愿意参加的。93%的学生表示愿意与辅导员/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66.81%的学生更愿意与有相同/相关背景的学生分享生活学习上的困扰。因此,在教育活动设计、实施人员的参与上应去普遍化,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增强育人实效性,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

三、三维视角下的精准资助育人

(一)教育内容体系明确

1.德育维度,提供功能支持和思想保障

“知识共同体”是大学的自然属性,以德为先的“德育共同体”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构建德育共同体,通过校内资助+社会帮扶、理论教育+社会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导师引导+朋辈激励,学生、学校及社会共同参与育人工作,满足受助学生成长物质、精神需求,为“造血性”资助育人提供功能支持和环境保障,让学生得到发展,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2.智育维度,提供建设内涵和发展外延

资助育人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只强调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限的,且不易被学生接受。道德发展的外显形式是行为变化,而引发行为改变的动机与情感则源自个人认知,个体认知层面的内部变化往往又被外部教育所影响。要把学业指导与德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群体特征与个体需要相结合,提供育人内涵和人才发展外延,让受助学生得到内涵式培养和外衍性提升,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教育介质载体适合

1.形成品德教育养成载体

资助育人始于资助、成于育人,特征鲜明,践行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单纯的输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式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要通过品牌化、实践化的德育介质,实现受助学生精神浸润。

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思政理论专家教授团,定期开展理论教育;邀请优秀校友,组成青春励志宣讲团,探索理论教育和案例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品牌,用正能量激励学生励志成才、诚实守信、自强自立。定期召开主题沙龙,导师引导,朋辈分享成长困惑、励志文章、诚信案例,承诺行动,如奋进学习、诚信应考、舆情引导等,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输出,有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养成和提升,实现道德的自我锤炼、提升和完善。强化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利用好校史馆、校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树立“四个自信”,实现精神浸润,强化使命担当。

2.形成学业智能提升载体

道德塑造,关键即个体认知结构的塑造。因此,要通过提升学生的认知,使其在学习中树立信心,坚定人生奋斗目标。

“辅导员+班导师”双轨辅导制的学业规划指导,精准智育介质,结合受助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开展线上、线下帮扶,定制学业发展规划,定期反馈受助学生成长档案,以生涯发展规划为导向,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成立与受助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密切相关的同辈互助团体,形成线上不定期帮扶和线下定期开展活动相结合的互帮互助长效机制,让学生在自助、助他的过程中,升华思想道德情操。

3.强化“德智”育人实践介质

以知识探索为基,以德育引导为要,弥合智育与德育,促进育人能量的有效传导和耦合增长。

“知行合一”是精准资助育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有效反馈,也是筑牢受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介质。通过实践教育,提升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接班人。受助学生每年进行一次见习,撰写、分享报告,树立职业道德,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每学期参与一次社会实践,强化智育功能,明确专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每月参加一次德育活动,落实行动计划,将德育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精准确定教育对象

1.针对受助学生群体开展教育

教育对象培育期从学生入校受助开始到毕业离校为止。一是建立受助学生成长档案,反馈学生的成长轨迹和成长需求变化,构建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分层分类助学的精准帮扶,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二是根据反馈,深入剖析学生的发展需求、成长期待、心理变化,通过育人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育人项目,促进学生成才。

2.组建高校资助育人队伍

建立一支专门的育人队伍,落实受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在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人员培训、激励、考核等;二是在二级学院选拔德能双优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

高校资助育人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广泛性的工作,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精准育人路径,在教育学三维视角下,构建基于受助学生发展需求,分层分类的识别、帮扶、管理体系,夯实受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受助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资助精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